趨近青天的儀式《郡馬斬子》
3月
11
2023
郡馬斬子(蔡佩伶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90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儘管有定本細琢的劇場歌仔戲存在,那些矗立在廟埕街口的民戲戲棚,依然生猛奔放值得矚目,那些演出為請主讚頌神恩。在民戲現場,我們可以察覺到,扮仙、日戲和夜戲這些結構,其實反映出慶典儀式與常民娛樂的有機結合。

民戲演出象徵廟方對「香火鼎盛」的追尋,藉民戲的號召力吸引信眾與戲迷投入慶典共襄盛舉。觀眾、戲班、請主與廟方編織起民戲存在的意義之網,由此,鬥鬧熱的群眾成就嘉年華場景,連台民戲在廟口這個「異質」演出場域華麗展開。

《郡馬斬子》以活戲形式演出。活戲由講戲先生概分幕表情節、分派角色,演員依劇情、個人舞台經驗隨機變通,擁有極大的詮釋自由。臨場反應碰撞出無限的排列組合。正因如此,活戲才可能在歌仔戲有形的腳步手路規範中,形成充滿驚喜、無法複製的演出。

演出形式讓《郡馬斬子》長出非典型公堂戲的樣貌。劇情藉著權貴犯案,討論公義問題。雖保有升堂辦案橋段,但劇中交叉使用情節驅動和角色驅動推進劇情,對犯案過程著墨不多。反而有四分之一以上篇幅刻畫主要角色的形象。以主要反派郡馬之子太保為例,肢體自然流動,帶有類似三花的喜感,其浪蕩特質建立在自恃權貴而多次調戲民女,為達調戲目的不惜殺人嫁禍的行為軌跡。這樣強調角色細節的呈現方式,跳脫公堂戲圍繞著犯案/衝突、破案/揭曉、判案/解決三者迂迴前進的套路。

回歸戲劇類型,公堂戲的結構並不複雜,其魅力或許就在正義伸張的痛快。公堂戲是媒介,也是入口,像圖騰般,勾連我們對公義的想像與模擬。無論出自實事或虛構,公堂戲都必須細膩梳理出虛擬的公義。因此,沉冤昭雪的結局,其實直指著人心所向。而善惡必報也暗合著民間信仰重視的勸善意圖。《郡馬斬子》最終帶給觀眾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一如民戲,顯示神人之間的無形連結,用某種不變的意念,回應劇烈變動的世界。

《郡馬斬子》

演出|陳美雲歌劇團
時間|2023/02/23 15:00
地點|台北市中庄仔福德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