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近青天的儀式《郡馬斬子》
3月
11
2023
郡馬斬子(蔡佩伶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7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儘管有定本細琢的劇場歌仔戲存在,那些矗立在廟埕街口的民戲戲棚,依然生猛奔放值得矚目,那些演出為請主讚頌神恩。在民戲現場,我們可以察覺到,扮仙、日戲和夜戲這些結構,其實反映出慶典儀式與常民娛樂的有機結合。

民戲演出象徵廟方對「香火鼎盛」的追尋,藉民戲的號召力吸引信眾與戲迷投入慶典共襄盛舉。觀眾、戲班、請主與廟方編織起民戲存在的意義之網,由此,鬥鬧熱的群眾成就嘉年華場景,連台民戲在廟口這個「異質」演出場域華麗展開。

《郡馬斬子》以活戲形式演出。活戲由講戲先生概分幕表情節、分派角色,演員依劇情、個人舞台經驗隨機變通,擁有極大的詮釋自由。臨場反應碰撞出無限的排列組合。正因如此,活戲才可能在歌仔戲有形的腳步手路規範中,形成充滿驚喜、無法複製的演出。

演出形式讓《郡馬斬子》長出非典型公堂戲的樣貌。劇情藉著權貴犯案,討論公義問題。雖保有升堂辦案橋段,但劇中交叉使用情節驅動和角色驅動推進劇情,對犯案過程著墨不多。反而有四分之一以上篇幅刻畫主要角色的形象。以主要反派郡馬之子太保為例,肢體自然流動,帶有類似三花的喜感,其浪蕩特質建立在自恃權貴而多次調戲民女,為達調戲目的不惜殺人嫁禍的行為軌跡。這樣強調角色細節的呈現方式,跳脫公堂戲圍繞著犯案/衝突、破案/揭曉、判案/解決三者迂迴前進的套路。

回歸戲劇類型,公堂戲的結構並不複雜,其魅力或許就在正義伸張的痛快。公堂戲是媒介,也是入口,像圖騰般,勾連我們對公義的想像與模擬。無論出自實事或虛構,公堂戲都必須細膩梳理出虛擬的公義。因此,沉冤昭雪的結局,其實直指著人心所向。而善惡必報也暗合著民間信仰重視的勸善意圖。《郡馬斬子》最終帶給觀眾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一如民戲,顯示神人之間的無形連結,用某種不變的意念,回應劇烈變動的世界。

《郡馬斬子》

演出|陳美雲歌劇團
時間|2023/02/23 15:00
地點|台北市中庄仔福德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