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近青天的儀式《郡馬斬子》
3月
11
2023
郡馬斬子(蔡佩伶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4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儘管有定本細琢的劇場歌仔戲存在,那些矗立在廟埕街口的民戲戲棚,依然生猛奔放值得矚目,那些演出為請主讚頌神恩。在民戲現場,我們可以察覺到,扮仙、日戲和夜戲這些結構,其實反映出慶典儀式與常民娛樂的有機結合。

民戲演出象徵廟方對「香火鼎盛」的追尋,藉民戲的號召力吸引信眾與戲迷投入慶典共襄盛舉。觀眾、戲班、請主與廟方編織起民戲存在的意義之網,由此,鬥鬧熱的群眾成就嘉年華場景,連台民戲在廟口這個「異質」演出場域華麗展開。

《郡馬斬子》以活戲形式演出。活戲由講戲先生概分幕表情節、分派角色,演員依劇情、個人舞台經驗隨機變通,擁有極大的詮釋自由。臨場反應碰撞出無限的排列組合。正因如此,活戲才可能在歌仔戲有形的腳步手路規範中,形成充滿驚喜、無法複製的演出。

演出形式讓《郡馬斬子》長出非典型公堂戲的樣貌。劇情藉著權貴犯案,討論公義問題。雖保有升堂辦案橋段,但劇中交叉使用情節驅動和角色驅動推進劇情,對犯案過程著墨不多。反而有四分之一以上篇幅刻畫主要角色的形象。以主要反派郡馬之子太保為例,肢體自然流動,帶有類似三花的喜感,其浪蕩特質建立在自恃權貴而多次調戲民女,為達調戲目的不惜殺人嫁禍的行為軌跡。這樣強調角色細節的呈現方式,跳脫公堂戲圍繞著犯案/衝突、破案/揭曉、判案/解決三者迂迴前進的套路。

回歸戲劇類型,公堂戲的結構並不複雜,其魅力或許就在正義伸張的痛快。公堂戲是媒介,也是入口,像圖騰般,勾連我們對公義的想像與模擬。無論出自實事或虛構,公堂戲都必須細膩梳理出虛擬的公義。因此,沉冤昭雪的結局,其實直指著人心所向。而善惡必報也暗合著民間信仰重視的勸善意圖。《郡馬斬子》最終帶給觀眾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一如民戲,顯示神人之間的無形連結,用某種不變的意念,回應劇烈變動的世界。

《郡馬斬子》

演出|陳美雲歌劇團
時間|2023/02/23 15:00
地點|台北市中庄仔福德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李寶春並特地編寫班主的一句台詞向第四面牆提問:「這一生,值嗎?」,觀眾回應與掌聲熱烈,對其藝術生涯直接肯定,作為台北新劇團新編戲題材的新嘗試,的確也值了。
5月
29
2023
編劇為了保持高張力的演出效果而減少戲中人物思考處理方式的時間,也因為直接的衝突而讓劇情變得緊張刺激起來,但在傳達英雄本色上,直面去挑戰權威的做法稍嫌單純而理想,只能說人生如戲,但不是只有這樣子的做法才能被稱做是英雄。
5月
25
2023
拋開《唐吉軻德》和《老鼠娶親》的原型,《我們的島》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故事主題,它以喜劇的形式、多元的跨界手法,有機地組合成一個訴說臺灣、甚或世界上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人們的現代寓言
5月
23
2023
本次秀琴歌劇團的《鳳凰變》一洗窠臼之風,雖以明鄭王朝為背景,卻以鄭氏家族中的三個女人──董太夫人、昭娘、陳永華之女──為中心,他們並非是隱身於歷史與男人之後的「賢內助」,而是直接浮現於歷史的舞台上⋯⋯
5月
19
2023
《壵》則是傾向在演出偶戲時,將演師「隱藏」,藉以突顯出地母的凝視,進一步令觀看的角度並非只是「觀眾-戲偶」的雙方投射,而是「觀眾-戲偶-女神」三方投射下,英雄在悲壯之後的蒼涼關照。
5月
19
2023
《鯨之嶋》以臺灣的自然地理為基礎,構築各類山神海怪的故事,融入南北管音樂,意圖成為一齣「臺版山海經」,是一項頗有野心的計畫。只是,原應是遠古流傳、眾人共造的神話故事,如今成為憑空起造、主動創造的當代發明,《鯨之嶋》也無可避免地顛反了神話的邏輯⋯⋯
5月
18
2023
創作團隊綜合港台武俠電影風格及科幻影視的時空旅行概念,編寫出高度可看性的原創作品,並藉鏢局的經歷,各擅其長的成員,與陸續加入的夥伴,象徵了豫劇團多年的經營甘苦與多元人才的參與。
5月
18
2023
我們可以看見《壵》的舞台佈景呈現相當複雜,不僅翻轉了觀眾對於布袋戲固定舞台、視角的印象,另一方面,他們也似乎正在「再現」布袋戲的舞台是如何組裝與搭建——包含柯加財的布袋戲口述、樂隊的演奏與歌聲,以及透過地母的白色服飾及佈景的大白布所創造出的雪景。
5月
03
2023
一談到跨界合作,現代劇場與歌仔戲之間微妙的競合關係,還有歌仔戲的戲曲屬性都會自動浮上檯面。彷彿現代劇場跟歌仔戲各執兩極,或者跨界合作帶有抹去戲曲純度的潛台詞。似乎遺忘歌仔戲本具包容性、商業性及通俗性,擁有極開闊的題材空間。
5月
0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