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奇蹟的時刻《錯誤(的)引導》
6月
23
2025
錯誤(的)引導(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5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

以魔術為主體,劇場為媒介,林陸傑在本次新人新視野帶來別有新意的敘事形式。《錯誤(的)引導》取自魔術專業術語——錯誤的引導(Misdirection),俗稱「障眼法」,意指透過巧妙的錯誤引導,使得企圖被隱瞞的秘密得以被消弭【1】。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寬敞的舞台上,似乎是以某種客廳為原型所做的陳設,所有的佈置更接近為一個極度濃縮的當代藝術展間,因為幾乎所有裝置都成為整場演出的魔術道具:舊式電話、錄音帶播放器、極具現代風格的書架、沙發、吊燈,還有風格突兀的圓形餐桌和背牆上整片粉紫色布簾,以及一扇巨大的玻璃窗。視覺上的不協調,使得各個物件都具有極強的誘導性,也在開演前便讓觀者的視覺張力快速緊繃,無疑體現了舞台設計和魔術設計對於物件和空間的微妙掌握。燈暗燈亮後,更向觀眾展現一個個物件與魔術交織的神奇。

有趣的是,《錯誤(的)引導》僅僅用七種錯誤引導:出現(Production)、消失(Vanish)、讀心術(Thought Reading)、變形(Transformation)、反重力(Anti-gravity)、預言(Prediction)、賦予生命(Antimation),來連結整部作品的文本主軸。從小時候不斷出現的惡鄰居、鋁製球棒的消失、碎掉的玻璃窗、爸爸的失蹤等事件開始,中間交雜著二戰時期的種種軼事,令整場演出籠罩著時而緊張懸疑、時而嚴肅凝重的氛圍。其中,尤其對於「魔術可以阻止戰爭嗎?」這個宏大命題所展開的圍繞,以賈斯伯・馬斯基林(Jasper Maskelyne)於二戰期間,用魔術阻止德國對於英國的入侵,將魔術稱頌為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頂尖手法,卻於之後根據文獻記載的描述,說明那些煌煌事蹟都子虛烏有。關於事實的前後落差,除了拆穿對於媒體、歷史、真相之間的矛盾與偽裝,更是讓人懷疑究竟是要相信魔術的偉大?還是正如魔術的本質一般,這一切都是一場騙局?

然而,一個現象的發生,勢必伴隨著某些忽略和隱藏。比如,在劇末用「賦予生命」使含苞的玫瑰綻放開花,導致原本壓抑的演出氛圍,恍若找到一個光明的出路——只是,這種催生歲月、甚至無中生有的魔術,不偏不倚地將奇蹟的虛無本質,在所有人面前公諸於世。

若將演出中的魔術表演用索敘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符號學(Semiotics)來解釋,例如把絲巾塞入雞蛋中作為引導(Direction),可當作一種符徵(Signifier),以約定成俗的想像——絲巾應該被塞入雞蛋中——作為符旨(Signified)的填充,以此建立一個魔術整體的符號(Signum)內外表裡的定義系統。錯誤的引導(Misdirection)則是解開兩者間的依存關係,創作者透過兩次魔術表演,第一次以道具說明了絲巾並未憑空消失,只是藏在被挖洞的空殼雞蛋內;再次將絲巾塞入雞蛋後,奇蹟地絲巾消失了,不再是道具的雞蛋被敲開打入玻璃杯中。這兩次幾乎相同的操作,其實沒有破壞絲巾和雞蛋兩者原本的物質性,反而在魔術的錯誤引導之下,從符號學的角度見證了奇蹟的誕生。

作品中每個魔術的錯誤引導,都是由我們認為不可能出現的認知當中,被巧妙的表演方式欺騙了感知,致使奇蹟的出現。這種異於尋常、令人無法理解的現象或事情,完全符合了奇蹟的定義,不過,在魔術表演的脈絡下,顯然奇蹟無法作為一個可以相信的符號真實存在,而是不斷明示其欺騙的本質。

以假亂真的魔術、做假成真的劇場,再折射到當代社會的連結,瓦解、剖析了「奇蹟」這個超然概念的虛妄性,同時仍緊扣著《錯誤(的)引導》意欲辯證的概念——游離在魔術和劇場的後設性和展演性兩端,創作者坦誠地將魔術的本質娓娓說明,同時標示出劇場和魔術的雙重後設性。正是因爲後設性的存在,產生容納不同懷疑與批判的空間;再經由魔術的展演,側寫著我們生存於社會限制建構出的框架之下,如何認知到奇蹟的虛無之過程。

另外值得探討的,是整個作品的表演文本。《錯誤(的)引導》採用非傳統地「完整」敘事結構,創作者看似以第一人稱視角開展的敘事,其實並沒有讓真正的角色出場——此處所指的角色更傾向於一種「完整的人」的概念。倘若仔細觀察每個情節的出現,便能發現每段故事和魔術之間,沒有某種因果脈絡連接的一致性,更像是服膺魔術手法需求銜接而生的表演段落,用斷裂的事件衝突來建立的角色,一反以角色推進情節的常用方式,也許不失為一種去角色中心化的實驗,可是此種安排模糊了人物性格,是否間接壓縮觀眾於生命經驗、情感上投射共鳴的時間?這裡或許就是創作者需要考量的地方,魔術表演和劇場敘事之間應該平衡共存,或者各自為政?是之後仍能持續觀察且深掘的方向。


注解

1、摘自新人新視野節目單。

摘自新人新視野節目單

《錯誤(的)引導》

演出|林陸傑
時間|2025/05/24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繪景工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