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與困境中如何愛《給摩莎》
5月
07
2014
給摩莎(演摩莎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6次瀏覽
劉崴瑒(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嘿,摩莎,我愛妳。」

舞台上擺著幾張桌子、幾片牆板,懸著許多窗戶的切片。在質樸而不複雜的舞台擺設中,每個窗口都像是一個眼睛,在那裡看著地下的那片土地,上面的矛盾與困境;然後再從其中發現珍貴而不可分割的,對於身分、對於原鄉的情感臍帶以及記憶連結。

五個分別、獨立的獨角戲片段,《大島》從地理環境的改變出發,深刻凸顯我們這個小島版圖的困境與悲哀──我們的國與國關係、兩岸的困境在荒謬的情勢中一一解套,但最終還是一場空;接著是《安奈ê尋味人生》由舊時的味覺記憶,切開兩岸關係之間的隱憂與危機,滷肉飯老闆娘在碰上小開男人「宗國」之後,情場得意而且事業即將飛黃騰達,此時此刻的她,究竟應該如何面對回憶中的爸爸以及滷肉飯?

緊接著的是關於當下的味覺。《最後的晚餐》繞著一個長型餐桌,女子在不斷進食的過程中,層層剖析關於食物、食品的關係,間接叩問關於食安的問題。當味覺的記憶也開始變得不可靠,我們要如何面對食物,還是只能持續地填塞好讓自己更接近滿足一點點?《神掉了張悠遊卡》中超現實的文本帶有極為鋒利、準確的質問,藉由將神與人的界線模糊,揭露在文明的追尋與工業的發展中,我們對於未來到底應該抱持怎麼樣的想像?我們能夠清晰看見嗎?我們願意看見嗎?

在最後,《有春阿嬤啟示錄》則將焦點回歸到台灣的認同問題之上。在撿垃圾、做回收的過程中,被棄置的物品也許可以重新找到價值而變賣,但在歷史中,被遺忘、忽略的部分是否能夠重新找到定位而生活下去呢?神明無法回答的問題,再回到人的身上之後又該如何面對?

五個由女性為主角的片段,像是五封沒有收件人的情書,絮絮叨叨地記載了她們對於這個土地的關懷與濃烈的情感寄託,也許其中言詞激烈、動作誇張、情節荒謬或是脫序不堪,但訴說的力道卻是堅定,並再也溫柔不過了。而在片段之間,用一通永遠沒有被接起來的電話,一個男性的愛的自白,或許是對女性角色的一個呼應,但再一次一次對著虛無的話筒彼端投擲話語中,似乎看見一點點堅持、一點點固執,還有一點點無可救藥的義無反顧的愛。

在手法的呈現上,五個導演的作品都帶有某種荒謬、誇張的喜劇性──誇張的肢體、緊湊的節奏、失序的狀況以及情節的翻轉──但同時也安插了力道深刻、尖銳但溫和的詢問,在我們大笑的時候,靜靜地切開我們也許一直無法面對的,關於這座島嶼的創口,那些我們說不出口的裂縫。然後我們用淚水洗淨傷口,感受疼痛正向我們訴說:我們仍然活著,而我們必須持續面對。

這是五封情書,寫著For Mosa的種種:是關於愛、關於記憶、關於受傷以及如何癒合的秘密。

《給摩莎》

演出|演摩莎劇團
時間|2014/05/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劇團大膽地以「Formosa/For Mosa」為題,帶著我們回到了大航海時代,從歐亞大陸另一側遠行而來的船隻讚嘆這不知名島嶼謎樣的美麗時,總會讓我惋惜著為何不能讓「摩莎」有著更令人難以捉摸的神祕氣息?為何不能把她放入地球的一隅,而要死守著中國的隔壁?(白斐嵐)
5月
07
2014
鄭尹真精湛的演技,讓我在舞台上完全看不見原本那個纖瘦、具有靈光的女子;一位邋遢肥胖醜陋的遊民奪走眾人目光。這樣的反差,一再地給予我驚喜,遊民笑得愈大聲,我哭得愈是用力。(郝妮爾)
5月
05
2014
《給摩莎》給出截然不同的台灣意識:對國際處境邊緣化的憂心、西進經濟政策的無奈、食安反映的國家管理失能、社會正義的流失、自我認同的混亂──這其中沒有自我安慰,沒有淚花遮眼,卻有對自我誠實的深深渴望。(林乃文)
5月
05
2014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