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漫與劇場改編的可能性——《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
1月
17
2025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3次瀏覽

文 鄭心怡(中正大學中文系在學生)

《神明便利商店》改編自謝東霖漫畫家的同名作品,原作以幽默、詼諧方式把諸路神明融合在同一個世界觀下。內容描述實習神明「神元君」為了完成其神明課題,需在便利超商實習,服務眾生並完成蒐集十萬信眾追隨,其修業使得完成,正式成為神明。所以在實習過程中爆發各種不受控制、荒唐搞笑的場面,是一個即便對神明背景不熟也能安心服用的漫畫。

以目前《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的呈現來說,其形式其實很像當初漫畫本身在Facebook等平台,以一回一回方式連載,有強烈的段落感,對於有看過漫畫者,是將作品再度重溫的一種形式,但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但卻無法完全滿足,變成吃不飽恨不得扒原作來吞的狀態。突然有點期待會有戲劇方面的全新續作之類的,更完善的使用這個世界觀,推出一個從頭到尾的重劇情路線發展的作品,不僅可以開創與原作不同媒介所有的風景,更能引領兩個不同領域的閱聽者願意去接觸原作或改編,拓展受眾範圍。

在現今人們對於長篇文章的耐性降低,對單一事物的注意力越來越稀缺時,漫畫與戲劇的視覺性資訊具有較佳的傳達能力。當兩個都相當具有傳染力的媒介合作時,其影響力無論範圍或程度等都將有所增加。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目前漫畫改編的戲劇以音樂劇、動畫或電影為大宗。動畫可以以最小差距下重現漫畫場景;電影鏡頭語言及剪輯可以在真人化轉譯下仍不失其味道;而音樂劇幾乎所有作品類型,不論是家庭、科幻、懸疑題材都能接招。《神明便利商店》以各神明為角色,作品中免不了會有舞台劇在沒有剪輯或特效的狀況下難以呈現的場面,例如:主角神元君其分為代表善良的「白神元君」、代表混沌穢氣的「黑神元君」兩個神格,兩人正常情況下共用一個身體,當感應到人類有邪念或欲圖不軌時,黑神元君便會拿走身體的主導權,現身以親吻方式將人類的穢氣吸乾淨。這樣的場面在原漫畫中是相當搞笑並引發大量討論的段落,所以如何呈現變成相當重要的課題。以目前呈現來說,是設計兩名演員各分飾一神格,透過舞台布景將尚未出場者掩蓋,並算準cue點搭配燈光、煙的效果演繹其神格切換的瞬間。目前的切換方式仍顯得有些拖沓而不流暢,但以舞台劇來說,似乎暫時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在韓國、日本的漫畫產業都相當發達的情況下,相較之下,台灣的漫畫產業發展較不穩定。不過隨著時間過去,台漫許多寶藏作品漸漸為大眾所發現,也在外國有各種不同語言的版權授權。近期在台灣,有許多漫畫作品得以改編為廣播劇、舞台劇、音樂劇等。不僅原本沒接觸舞台劇的漫畫忠實讀者開始接觸看戲之外,也有不少觀眾藉由戲劇開始關注台漫,對於台漫市場的拓展有著十足的影響力。結合漫畫IP,各式周邊商品也應運而生,台漫的影響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希望在未來,還能看到更多不同形式或轉譯為不同語言的台灣漫畫戲劇改編作品,畢竟台灣缺的不是好作品,而是缺乏發現寶藏的眼光。

《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
時間|2024/12/08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