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漫與劇場改編的可能性——《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
1月
17
2025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0次瀏覽

文 鄭心怡(中正大學中文系在學生)

《神明便利商店》改編自謝東霖漫畫家的同名作品,原作以幽默、詼諧方式把諸路神明融合在同一個世界觀下。內容描述實習神明「神元君」為了完成其神明課題,需在便利超商實習,服務眾生並完成蒐集十萬信眾追隨,其修業使得完成,正式成為神明。所以在實習過程中爆發各種不受控制、荒唐搞笑的場面,是一個即便對神明背景不熟也能安心服用的漫畫。

以目前《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的呈現來說,其形式其實很像當初漫畫本身在Facebook等平台,以一回一回方式連載,有強烈的段落感,對於有看過漫畫者,是將作品再度重溫的一種形式,但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但卻無法完全滿足,變成吃不飽恨不得扒原作來吞的狀態。突然有點期待會有戲劇方面的全新續作之類的,更完善的使用這個世界觀,推出一個從頭到尾的重劇情路線發展的作品,不僅可以開創與原作不同媒介所有的風景,更能引領兩個不同領域的閱聽者願意去接觸原作或改編,拓展受眾範圍。

在現今人們對於長篇文章的耐性降低,對單一事物的注意力越來越稀缺時,漫畫與戲劇的視覺性資訊具有較佳的傳達能力。當兩個都相當具有傳染力的媒介合作時,其影響力無論範圍或程度等都將有所增加。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目前漫畫改編的戲劇以音樂劇、動畫或電影為大宗。動畫可以以最小差距下重現漫畫場景;電影鏡頭語言及剪輯可以在真人化轉譯下仍不失其味道;而音樂劇幾乎所有作品類型,不論是家庭、科幻、懸疑題材都能接招。《神明便利商店》以各神明為角色,作品中免不了會有舞台劇在沒有剪輯或特效的狀況下難以呈現的場面,例如:主角神元君其分為代表善良的「白神元君」、代表混沌穢氣的「黑神元君」兩個神格,兩人正常情況下共用一個身體,當感應到人類有邪念或欲圖不軌時,黑神元君便會拿走身體的主導權,現身以親吻方式將人類的穢氣吸乾淨。這樣的場面在原漫畫中是相當搞笑並引發大量討論的段落,所以如何呈現變成相當重要的課題。以目前呈現來說,是設計兩名演員各分飾一神格,透過舞台布景將尚未出場者掩蓋,並算準cue點搭配燈光、煙的效果演繹其神格切換的瞬間。目前的切換方式仍顯得有些拖沓而不流暢,但以舞台劇來說,似乎暫時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在韓國、日本的漫畫產業都相當發達的情況下,相較之下,台灣的漫畫產業發展較不穩定。不過隨著時間過去,台漫許多寶藏作品漸漸為大眾所發現,也在外國有各種不同語言的版權授權。近期在台灣,有許多漫畫作品得以改編為廣播劇、舞台劇、音樂劇等。不僅原本沒接觸舞台劇的漫畫忠實讀者開始接觸看戲之外,也有不少觀眾藉由戲劇開始關注台漫,對於台漫市場的拓展有著十足的影響力。結合漫畫IP,各式周邊商品也應運而生,台漫的影響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希望在未來,還能看到更多不同形式或轉譯為不同語言的台灣漫畫戲劇改編作品,畢竟台灣缺的不是好作品,而是缺乏發現寶藏的眼光。

《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
時間|2024/12/08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