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漫與劇場改編的可能性——《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
1月
17
2025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8次瀏覽

文 鄭心怡(中正大學中文系在學生)

《神明便利商店》改編自謝東霖漫畫家的同名作品,原作以幽默、詼諧方式把諸路神明融合在同一個世界觀下。內容描述實習神明「神元君」為了完成其神明課題,需在便利超商實習,服務眾生並完成蒐集十萬信眾追隨,其修業使得完成,正式成為神明。所以在實習過程中爆發各種不受控制、荒唐搞笑的場面,是一個即便對神明背景不熟也能安心服用的漫畫。

以目前《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的呈現來說,其形式其實很像當初漫畫本身在Facebook等平台,以一回一回方式連載,有強烈的段落感,對於有看過漫畫者,是將作品再度重溫的一種形式,但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但卻無法完全滿足,變成吃不飽恨不得扒原作來吞的狀態。突然有點期待會有戲劇方面的全新續作之類的,更完善的使用這個世界觀,推出一個從頭到尾的重劇情路線發展的作品,不僅可以開創與原作不同媒介所有的風景,更能引領兩個不同領域的閱聽者願意去接觸原作或改編,拓展受眾範圍。

在現今人們對於長篇文章的耐性降低,對單一事物的注意力越來越稀缺時,漫畫與戲劇的視覺性資訊具有較佳的傳達能力。當兩個都相當具有傳染力的媒介合作時,其影響力無論範圍或程度等都將有所增加。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目前漫畫改編的戲劇以音樂劇、動畫或電影為大宗。動畫可以以最小差距下重現漫畫場景;電影鏡頭語言及剪輯可以在真人化轉譯下仍不失其味道;而音樂劇幾乎所有作品類型,不論是家庭、科幻、懸疑題材都能接招。《神明便利商店》以各神明為角色,作品中免不了會有舞台劇在沒有剪輯或特效的狀況下難以呈現的場面,例如:主角神元君其分為代表善良的「白神元君」、代表混沌穢氣的「黑神元君」兩個神格,兩人正常情況下共用一個身體,當感應到人類有邪念或欲圖不軌時,黑神元君便會拿走身體的主導權,現身以親吻方式將人類的穢氣吸乾淨。這樣的場面在原漫畫中是相當搞笑並引發大量討論的段落,所以如何呈現變成相當重要的課題。以目前呈現來說,是設計兩名演員各分飾一神格,透過舞台布景將尚未出場者掩蓋,並算準cue點搭配燈光、煙的效果演繹其神格切換的瞬間。目前的切換方式仍顯得有些拖沓而不流暢,但以舞台劇來說,似乎暫時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神明便利商店(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在韓國、日本的漫畫產業都相當發達的情況下,相較之下,台灣的漫畫產業發展較不穩定。不過隨著時間過去,台漫許多寶藏作品漸漸為大眾所發現,也在外國有各種不同語言的版權授權。近期在台灣,有許多漫畫作品得以改編為廣播劇、舞台劇、音樂劇等。不僅原本沒接觸舞台劇的漫畫忠實讀者開始接觸看戲之外,也有不少觀眾藉由戲劇開始關注台漫,對於台漫市場的拓展有著十足的影響力。結合漫畫IP,各式周邊商品也應運而生,台漫的影響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希望在未來,還能看到更多不同形式或轉譯為不同語言的台灣漫畫戲劇改編作品,畢竟台灣缺的不是好作品,而是缺乏發現寶藏的眼光。

《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
時間|2024/12/08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