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性虛實與矯飾面貌《第11張臉》
11月
28
2014
第11張臉(靈龍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9次瀏覽
許光麃(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教育學院院長)

貫穿全場主題《第11張臉》題材,創發於丹尼爾‧凱斯 (Daniel Keyes)描寫多重人格分裂《24個比利》真人故事小說為構想,分別以〈序--花‧花臉〉〈兔子洞—The Lost Box、Fragment〉、〈奉陪到底〉、〈匿名者〉、〈假象關係〉、〈旦願〉等6大舞碼,在舞者擅長的身段場景中,刻畫人類最微妙、最深層多重的心理現象,期待以精心巧思的舞蹈創作及全心投入的演出,表達現代人思緒錯亂、憂鬱等心理疾病,藉以喚起社會大眾關注人格障礙風貌。

靈龍舞團2014年《第11張臉》創作,藝術總監黃麗華以〈序--花‧花臉〉揭開序幕,融入川劇的變臉技法,傳達「不能為花樣百出的社會誘惑所迷亂」,闡述「掌握人格的核心價值」。演出形式,打破舞台表演框架,演出場景由觀眾吶喊「比利」此起彼落,舞者伸展空間由觀眾席返回舞台,使肢體展現具有深度與廣度,並體現舞者與觀眾融合的張力及震撼,頗具創意。

簡智偉曾榮獲臺灣舞躍大地創作比賽金牌首獎,以〈兔子洞—The Lost Box、Fragment〉舞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尋覓到適當的位置卻難跳脫綑綁與束縛,肢體擺盪在虛擬與實境之中,試圖形構完整又撕裂得支離破碎,展現出潛沉的風格與獨特的巧思。

蔡馨瑩以寫實手法編織〈奉陪到底〉,傳輸社會小人物快速扮演各種角色的扭曲與誇飾,為符合社會規範的轉換各種行為與姿態,在競逐社會中演繹出丑角虛飾的歡愉,並從肢體舞步轉換帶出小角色不妥協及不放棄的生命力。

社會重大事件是編舞者創作靈感的來源,柯志輝對社會觀察極為敏銳,作品〈匿名者〉是以震撼臺灣的臺北抗爭、高雄氣爆等事件為題材背景,隱喻人性的扭曲與虛偽,感嘆現代人心不同與各如其面的無奈。舞蹈編創源自於真實分享。張雅婷以〈假象關係〉道出親身憂鬱的經驗,融入於作品中以舞蹈劇場陳現於觀眾眼簾,編舞者創造自己及捏造自己,極為難得發自於內心的特殊感受,值得觀賞者用心品味。

陳福榮作品〈旦願〉以女性角度切入,以穿脫高跟鞋意念與情境,表述女性接受社會制約與掙脫包袱的激盪歷程,女舞者展現親身體驗束縛與解放輪迴意象,作品由低度震盪的氛圍邁向高度衝撞,對於編舞者堆疊出高潮情節,所投入的精神令人激賞。

尾聲,在觀眾席此起彼落前後呼應的「比利」聲中落幕,別具一格,也讓全場扣住「比利」為軸線的演出,更具完整性。綜觀全場演出,打破舞臺侷限,極富創意巧思。

《第11張臉》

演出|靈龍舞團
時間|2014/11/02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場長達6.5小時的舞蹈馬拉松中,每位舞者各自擁有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展現自己。是以純演講、純舞蹈表演、先表演再演講的形式都是可預期的,觀眾也須自行為每場演出之間的落差調頻。
12月
08
2023
若是未曾讀過小說原作的觀眾,或許會有點看不太懂舞蹈內容。但是那又何妨?專注欣賞舞蹈不失為美事一件,誰說改編作一定要為原作服務呢?
12月
06
2023
雞屎藤製作團隊不再高度依賴外部物件,為觀眾呈現一段詳實的紀實敘事,而是專注於舞者的身體詮釋,藉此表達他們對於人民與政權體制互動的思考。
12月
06
2023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