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精美音樂節典範《2015亞洲切爾西音樂節:閉幕之夜-台北夜未眠》
7月
14
2015
閉幕之夜—台北夜未眠(亞洲切爾西音樂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7次瀏覽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文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學生)

來自於美國的切爾西音樂節(Chelsea Music Festival)今年首度於台灣舉辦,結合視覺、聽覺、味覺的感官饗宴,向來在音樂界為人樂道,尤其是「復興舊區」的計畫更是一樁樂壇美事。切爾西原本是美國一處舊城區,經由切爾西音樂節音樂總監Ken-David Masur的策劃與努力,讓音樂帶動舊城區的發展,成為藝術重地之一,而今年工作團隊於台灣的演出同樣選了具有人文歷史與古蹟韻味的兩個台北場地:西門紅樓與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作為音樂節四場演出的主要場地,筆者有幸親臨最後一場閉幕音樂會,除了被高水準的室內樂水準感動之餘,更期盼明年能繼續在台灣聽到切爾西音樂節的演出。

遺憾的是地點選在具有歷史感的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但場地畢竟不是專業音樂廳,原本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的音響效果乾癟枯燥,殘響也未竟理想,幸好這次切爾西音樂節選用了頂級音響,聽起來宛若現場原音,當天音樂會理應每個座位聽到的效果應該都相去不多,主辦單位積極克服音響問題,也因此得以超越場地的限制。然而,除了音響效果優異外卻有其他場地問題待解決;空調設備的噪音值是筆者的一大困擾;像是下半場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第二樂章(Schumann : Piano Quintet in E flat major, Op. 44),有些樂段是很安靜的,但是空調的聲音卻破壞了這樣冷靜、帶有著不安的氣氛。上下半場演出時不時有食物烹調的氣味傳到觀眾席中(演出結束酒會的前置作業),這可能會令觀眾分心。筆者認為選在古蹟演出其出發點是美麗的,但事前的準備工作要更全面的做好,甚至能讓演出場地延伸到美術館館與名勝景點,或許在音樂之餘觀眾更能體會到在城市與藝術相遇的美好。

就音樂方面而言,此次演出的團體(或獨奏家)在國際間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其室內樂的水準也都非常高,下半場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更是整場音樂會最令筆者驚豔的曲目。此曲擔任演出的除了李氏姐妹三重奏(The Lee Trio)外,還加入了小提琴天后慕特(Anne-Sophie Mutter)的愛將Fanny Clamagirand、中提琴家Derek Mosloff,他們合作之間的默契已不在話下,音樂能夠輝煌大氣,也可以精緻細膩到連呼吸都像是一體;第一樂章有段落是大提琴與中提琴對話,或是中提琴與小提琴對話,他們當晚的演出應該可說落實了指揮大師阿巴多(Claudio Abbado)所強調「聽」的能力,每一位樂手都是組成音樂的一小部分,沒有人搶當獨奏者,大家是一起合作傾聽的。許多人都知道室內樂的演出要培養互相傾聽的能力,但是真正能落實的團體並不多見。

第二樂章其細膩度更是令人大開眼界,五位音樂家在這裡真正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第二樂章的主題樂句較短,像是問句一般還帶有些許緊張的動態感,筆者在錄音中很少能聽到這樣仔細細膩的處理,音量一次次漸弱,當中仍不乏音樂的層次,最可貴的是仍保有不安的感覺,到第三、第四樂章情緒的轉換直可謂能收能放,室內樂演出的重點與典範全都落實在下半場的此首樂曲中,當然音樂會中精彩的樂曲並不止這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由青年小提琴家黃俊文與伴奏黃海倫帶來的尼爾森《A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黃俊文有著深厚紮實的基本功,音色非常漂亮,論及姿勢與手型都非常漂亮,由運弓與音準看得出黃俊文在基本功方面著實下了番功夫,從頭到尾三個樂章音色都維持的相當漂亮,當然音色的轉變在第二樂章也十分的成功,情緒的醞釀讓筆者了解到黃俊文有認真思考過樂曲的架構與佈局;這首樂曲有許多快速音群、八度音與和弦拉奏,黃俊文對於這困難技巧一一輕鬆過關,在這裡他想的早已超越了技巧,而是音樂上的表現與可能,筆者也體會到他嘗試音色與情緒的可能,年紀尚輕卻已具備成熟的詮釋與良好的技巧,筆者甚至認為當晚小提琴演出黃俊文的表現無疑最出色。

李氏姐妹三重奏中擔任小提琴的李天恩(Lisa Lee),其演奏特色為肢體韻律大,且有著強烈的音樂感染力,但是運弓與音準確有著瑕疵。以第一首西貝流士《C大調鋼琴三重奏,洛維薩》為例(當晚僅演出第一樂章),小提琴在快速音群時音符的顆粒便顯得模糊,尤其是泛音並未完全奏出;換弓時手臂的抬起與運用也不是最理想的姿態,演奏時琴頭偏低甚至往下掉,這些點很有可能影響到音的乾淨度與音準,不過這些問題仍被傑出的音樂詮釋所取代,其音樂線條與西貝流士樂曲的歌唱性處理的都非常良好,筆者認為若李天恩有著黃俊文紮實的基本功,其表現應更能亮眼奪目。

本場音樂會還有另一項亮點便是現今作曲界炸子雞尼庫格(M. Neikrug)為台裔鋼琴家陳偉茵量身訂做的《日月潭》,本曲為鋼琴獨奏曲,曲子長度約十五分鐘,陳偉茵在開始前表示此曲比較像是蕭邦敘事曲(Ballade),但是論及和聲與風格卻與蕭邦天差地別,此曲是以相當現代的技法寫成,其和聲運用與處理可能受到德布西(Claude Debussy)象徵主義(Symbolism)的影響,嘗試勾勒出日月潭的絕美風情,至於其作法是否成功則見仁見智。

2015亞洲切爾西音樂節在台灣,這次是第一次辦理,流程上可能還有進步空間,以閉幕音樂會為例,開頭策展人的致詞與音樂會結束後駐節星級主廚巴根(von Bargen)的致詞都顯得有些冗長,先前提過場地的相關問題仍待解決,另外切爾西音樂節的另一亮點便是裝置藝術的策展,此次邀請藝術創作者黃彥超擔任製作,但其作品應該要與音樂有所關聯,而且許多觀眾甚至忽略了裝置藝術這部分,筆者認為下次舉辦切爾西音樂節時要確實與裝置(視覺)藝術節合。不過誠如陳漢金教授在節目冊中所言:「切爾西音樂節讓音樂『出走』,儘管顯得那麼低調、平實,其音樂效果想必將不同凡響。」筆者認為這句話已為此次切爾西音樂節下了最好的註解,主辦單位票價親民,甚至少有誇大的廣告宣傳,也因此所舉辦的音樂節質量均精,不只音樂品質高,更滿足了音樂饕客對此音樂節的種種期待。說是饕客可真不為過,音樂會後由主廚Bargen所執導的音樂酒會,其菜色由音樂會主題「北歐音樂」延伸,在此便得以窺見製作單位的用心。

筆者全力支持亞洲切爾西音樂節,但是音樂節要能維持並舉辦下去實屬不易,希望切爾西音樂節能夠成為國內舉辦音樂節一個美麗的典範,筆者誠心認為這樣一個結合藝術與音樂的音樂節,終究能吸引一群親近藝術的人民,讓音樂夜未眠。

《2015亞洲切爾西音樂節:閉幕之夜-台北夜未眠》

演出|李氏姐妹三重奏、黃俊文、陳偉茵等
時間|2015/06/28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