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憶起的記憶,不被遺忘的遺忘《在遺忘之後》
5月
06
2019
在遺忘之後(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1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遺忘之後》全劇充滿詩意的動律,空間與時間的、肢體與音樂的節奏交織。即使是開頭的那僅有的一句語言,出口,重複,複述,後來再現時的迴音,也形成聲音穿過空間的動律。

設置於舞臺中央的正方形木色空間,是主角記憶展演的小小空間,道具與演員們在旁環繞與穿梭不息。以移動式衣架之開展與封閉形成前後空間,桌椅隨著穿越交錯的演員們,在快速流動的身影間一一擺放進來與拿出去。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桌椅被反覆重置成為回憶中的空間,可以是教室桌椅、窗台、酒吧長桌,或者一小方不知名空間……等。主角身上的包包或領帶等物品,也是由其他演員以流動經過的方式,幫他瞬間貼上去。因此,所有空間的移轉及其帶入的記憶片段,都是在由長長短短等片段所組成的動律中,正要開始進行或已經窒礙消逝。

記起的流暢感和遺忘的停滯感,在肢體與節奏結合的動律中,被觀眾沉浸感受。無論記憶片段多麼碎裂,記憶與記憶錯身而過的交織之間,卻總有順暢快速之感,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整體流動速度,快到使人想伸手去抓,卻已流逝,快到彷彿才浮現眼前,卻瞬間只剩掠影。讓人不禁感嘆,記憶的本質,其實就是遺忘。

時空畫面的轉換,完全仰賴肢體與音樂的動律編排。例如,主視覺海報呈現的騎腳踏車那一景記憶,彷彿日本節目「超級變變變」的演出,只有演員跟原地踩踏的腳踏車。全程以流暢的音樂,加上主角騎腳踏車的肢體動作、速度與表情,去彰顯經過的風景,路況,以及接下來與女同學和死黨的逗趣互動。形體默劇的表演形式與肢體默契的精準搭配,讓觀眾即使明明知曉他們就在台上原地,卻不自覺地已投注身心感受與想像力進去,彷彿一同經歷騎車的暢快歡愉之旅。

現場音樂編寫與演出,相當精準,加乘形塑出整體畫面與情緒轉折。以流暢的歡快青春的音樂為底,而在主角心境緊張時,就會轉成類似心跳聲的鼓聲;或,記憶開始困住卡住時,音樂也隨之扭曲變調。在此,聲音被運用來營造年代時間、地點、情緒、記憶流速。音樂聲響不僅被運用來促成畫面的流動,也象徵著時光的流逝,成為觀眾被引導進出主角混亂拼貼記憶的重要媒介與地圖。

衣服被用以做為連結記憶的重要象徵物品,特定衣服成為他與重要他人的回憶連結。例如,一件外套連結到學校考試情景;一條圍巾帶出慈愛的媽媽幫他蓋被;紅色洋裝帶出最愛的女同學/女朋友/妻子;一條領帶連結他的終身死黨與酒吧情景;黑長袍帶出他成為老師的終身職業。然而,衣服能連結記憶,也象徵著遺忘。有一段是主角不停試圖將手臂穿入外套中,整個肢體彷彿在與外套跳著現代雙人舞,但在翻飛的被氣憤摔打的外套與身體手臂之間,這麼近的距離,卻彷彿很遙遠般的無法穿入。以一直穿不進去的袖子,去比擬再奮力也一直抓不到的記憶。貼切呼應著中文中的「追」憶,觀眾能感受到無比焦急卻無奈的追尋。

導演善用複演與主題動作,來累積堆疊訊息的強度,也可看到其深入研究各種遺忘與記憶機制的成果。如同主角在一次次的追逐記憶之中,逐漸想起些什麼,觀眾也因而串起了線索。例如,在不同的片段之間,主角常常不斷重複的一套主題動作,到了較後段的記憶,觀眾才發現是其教學時的丈量示範動作,因做了無數次而遺留在身體記憶中。即使腦袋遺忘的了,身體都依然還記得。

另外一個關鍵且不斷複演的是主角與妻子的爭吵與意外場景,則彰顯了遺忘做為保護機制的特質,以及創傷經驗中的「閃光燈記憶」(Flash Memory)。主角只要一沉浸當時緊張與驚嚇的感受氛圍中,記憶只能走到大喊「be careful」並推開妻子的那一剎那,燈光大亮所有回憶就在此戛然而止。導演溫暖安排讓劇中最後一次追憶此刻,是主角親了妻子,才再次接到推開的那一刻,讓遺忘下的記憶複演,主角當下的詮釋與記憶就是他的真實,以此彌補了主角多次回憶的深深遺憾。

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以精準的肢體與音樂編排,展演出觀眾眼前不斷翻飛交織的記憶片段,讓重現與流逝並行,讓憶起與失憶同時,讓主角成為自己記憶的觀者,讓觀眾成為他人遺忘的見證。在此,記憶(remember)與遺忘,都是讓人們能在當下能重組(re-collect)確認,自己確實活著的意義與曾存在的痕跡。

《在遺忘之後》

演出|重現劇團Theatre Re
時間|2019/04/27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充滿能量、有機、富有節奏感的肢體動作成功地形塑出這齣戲,對於主題的討論也因為屏除大部分語言的使用而更加開放。看完戲之後,也不禁問起自己:永恆是什麼?記憶中的片段全然真實嗎?那些記不起來的,究竟是真的忘了,還是不願想起?(呂政達)
5月
02
2019
演員以精準且節奏感十足的豐富肢體語彙,將散落一地的記憶碎片重新拼整出令絕大部分觀眾皆可為之動容的生命傳記。《在遺忘之後》是遺忘之前與記憶出口產生對話的空間,不論一生能記得多少事,這場與記憶決鬥的結果沒有誰輸誰贏,處處充滿著溫度與細膩,是時代的必需品。(楊智翔)
5月
02
2019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