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憶起的記憶,不被遺忘的遺忘《在遺忘之後》
5月
06
2019
在遺忘之後(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2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遺忘之後》全劇充滿詩意的動律,空間與時間的、肢體與音樂的節奏交織。即使是開頭的那僅有的一句語言,出口,重複,複述,後來再現時的迴音,也形成聲音穿過空間的動律。

設置於舞臺中央的正方形木色空間,是主角記憶展演的小小空間,道具與演員們在旁環繞與穿梭不息。以移動式衣架之開展與封閉形成前後空間,桌椅隨著穿越交錯的演員們,在快速流動的身影間一一擺放進來與拿出去。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桌椅被反覆重置成為回憶中的空間,可以是教室桌椅、窗台、酒吧長桌,或者一小方不知名空間……等。主角身上的包包或領帶等物品,也是由其他演員以流動經過的方式,幫他瞬間貼上去。因此,所有空間的移轉及其帶入的記憶片段,都是在由長長短短等片段所組成的動律中,正要開始進行或已經窒礙消逝。

記起的流暢感和遺忘的停滯感,在肢體與節奏結合的動律中,被觀眾沉浸感受。無論記憶片段多麼碎裂,記憶與記憶錯身而過的交織之間,卻總有順暢快速之感,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整體流動速度,快到使人想伸手去抓,卻已流逝,快到彷彿才浮現眼前,卻瞬間只剩掠影。讓人不禁感嘆,記憶的本質,其實就是遺忘。

時空畫面的轉換,完全仰賴肢體與音樂的動律編排。例如,主視覺海報呈現的騎腳踏車那一景記憶,彷彿日本節目「超級變變變」的演出,只有演員跟原地踩踏的腳踏車。全程以流暢的音樂,加上主角騎腳踏車的肢體動作、速度與表情,去彰顯經過的風景,路況,以及接下來與女同學和死黨的逗趣互動。形體默劇的表演形式與肢體默契的精準搭配,讓觀眾即使明明知曉他們就在台上原地,卻不自覺地已投注身心感受與想像力進去,彷彿一同經歷騎車的暢快歡愉之旅。

現場音樂編寫與演出,相當精準,加乘形塑出整體畫面與情緒轉折。以流暢的歡快青春的音樂為底,而在主角心境緊張時,就會轉成類似心跳聲的鼓聲;或,記憶開始困住卡住時,音樂也隨之扭曲變調。在此,聲音被運用來營造年代時間、地點、情緒、記憶流速。音樂聲響不僅被運用來促成畫面的流動,也象徵著時光的流逝,成為觀眾被引導進出主角混亂拼貼記憶的重要媒介與地圖。

衣服被用以做為連結記憶的重要象徵物品,特定衣服成為他與重要他人的回憶連結。例如,一件外套連結到學校考試情景;一條圍巾帶出慈愛的媽媽幫他蓋被;紅色洋裝帶出最愛的女同學/女朋友/妻子;一條領帶連結他的終身死黨與酒吧情景;黑長袍帶出他成為老師的終身職業。然而,衣服能連結記憶,也象徵著遺忘。有一段是主角不停試圖將手臂穿入外套中,整個肢體彷彿在與外套跳著現代雙人舞,但在翻飛的被氣憤摔打的外套與身體手臂之間,這麼近的距離,卻彷彿很遙遠般的無法穿入。以一直穿不進去的袖子,去比擬再奮力也一直抓不到的記憶。貼切呼應著中文中的「追」憶,觀眾能感受到無比焦急卻無奈的追尋。

導演善用複演與主題動作,來累積堆疊訊息的強度,也可看到其深入研究各種遺忘與記憶機制的成果。如同主角在一次次的追逐記憶之中,逐漸想起些什麼,觀眾也因而串起了線索。例如,在不同的片段之間,主角常常不斷重複的一套主題動作,到了較後段的記憶,觀眾才發現是其教學時的丈量示範動作,因做了無數次而遺留在身體記憶中。即使腦袋遺忘的了,身體都依然還記得。

另外一個關鍵且不斷複演的是主角與妻子的爭吵與意外場景,則彰顯了遺忘做為保護機制的特質,以及創傷經驗中的「閃光燈記憶」(Flash Memory)。主角只要一沉浸當時緊張與驚嚇的感受氛圍中,記憶只能走到大喊「be careful」並推開妻子的那一剎那,燈光大亮所有回憶就在此戛然而止。導演溫暖安排讓劇中最後一次追憶此刻,是主角親了妻子,才再次接到推開的那一刻,讓遺忘下的記憶複演,主角當下的詮釋與記憶就是他的真實,以此彌補了主角多次回憶的深深遺憾。

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以精準的肢體與音樂編排,展演出觀眾眼前不斷翻飛交織的記憶片段,讓重現與流逝並行,讓憶起與失憶同時,讓主角成為自己記憶的觀者,讓觀眾成為他人遺忘的見證。在此,記憶(remember)與遺忘,都是讓人們能在當下能重組(re-collect)確認,自己確實活著的意義與曾存在的痕跡。

《在遺忘之後》

演出|重現劇團Theatre Re
時間|2019/04/27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充滿能量、有機、富有節奏感的肢體動作成功地形塑出這齣戲,對於主題的討論也因為屏除大部分語言的使用而更加開放。看完戲之後,也不禁問起自己:永恆是什麼?記憶中的片段全然真實嗎?那些記不起來的,究竟是真的忘了,還是不願想起?(呂政達)
5月
02
2019
演員以精準且節奏感十足的豐富肢體語彙,將散落一地的記憶碎片重新拼整出令絕大部分觀眾皆可為之動容的生命傳記。《在遺忘之後》是遺忘之前與記憶出口產生對話的空間,不論一生能記得多少事,這場與記憶決鬥的結果沒有誰輸誰贏,處處充滿著溫度與細膩,是時代的必需品。(楊智翔)
5月
02
2019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