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與記憶的決鬥《在遺忘之後》
5月
02
2019
在遺忘之後(高雄春天藝術節提供。本次台灣演出更換新女主角,此圖為劇團提供之舊版照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0次瀏覽
楊智翔(國立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終其一生,人究竟會記得多少事?來自英國的重現劇團(Theatre Re)帶來非自願遺忘的未來之作《在遺忘之後》,身兼本齣劇目構想、導演及演員的紀堯姆.皮傑(Guillaume Pigé)於演後座談提及,作品發想源自所有演員對於肢體的共同創作與生命經驗,排練過程加以拼貼、調整並加入現場演奏音樂共生共融,最終才產出如此詩意的魔幻之作。這樣生產文本的創作過程,正巧與該作亟欲探討的主題貼近──那些不該被遺忘或者刻意選擇省略的人生掠影,反而造就舞台上玩味十足的腦部活動。整場七十多分鐘的演出,實際上所呈現的可能只有不滿五分鐘的片刻日常。

是誰的日常?早發性失智症患者湯姆無助地坐在椅子上,吊滿各式衣料的衣架橫置舞台中央,女兒蘇菲為他搭配穿著,重複、緩慢地說出此劇僅有的幾句台詞。原來今天是湯姆的生日,親友帶蛋糕來替他慶祝,但是為他張羅打扮的並不是習以為常的妻子伊莎貝拉。找不著口袋放有紅色領帶的西裝,於是他陷進成串衣料的回憶深淵裡尋找,站上競技舞台,向觀眾帶來一場與記憶追逐、翻滾、狂歡、憂傷的格鬥遊戲。他記得的,遠比他所想的還要多更多。

我們可以看見主角湯姆過去高中、大學、戀愛、成家等各個生命歷程的縮時攝像,在充滿希望與夢境的弦樂、敲擊聲響裡,黑暗中拼湊出現桌子、椅子、衣物、筆、同學、女友、摯友等物件與人物,一一乘著節拍立體化記憶裡丟失的枝微末節。那些細微的、關鍵的、一生難忘的生命片刻,撐起觀者與主角之間連結的橋樑,具普世性的情感記憶便從中化作觀看時得以投射自身生命經驗的位置。例如主角與摯友們高速騎乘一輛停佇舞台的腳踏車,趕不上時間的緊迫模樣;又如與同學不斷變換桌椅方位、順序在其中上上下下振筆疾書、追趕跑跳,青春地嬉戲揮霍的景象,這些湯姆過往用力生活的日常軌跡,在在都是足以溫暖人心的美好回憶。演員靈活穿梭於猶如競技場的舞台空間,角色高速切換彼此競合,而後台就在場邊;除了主戲,我們亦可看見上下場、上下道具的過程以及散亂雜物的演員準備空間。這場決鬥不單只是演員與角色、主角與回憶之間的,更觸及觀者與生命經驗裡「他者」的理解與包容。或許因重複的日常、未來的不確定性等種種因素,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者會被沉重的生活所淹沒,遺忘記憶中過去也曾意氣風發、努力生活的「他/她」。《在遺忘之後》正提醒我們,他/她的片刻日常非比尋常,不是遺忘,只是此刻他/她的記憶並不一定正在現場。

綜觀全劇,演員以精準且節奏感十足的豐富肢體語彙,將散落一地的記憶碎片重新拼整出令絕大部分觀眾皆可為之動容的生命傳記。《在遺忘之後》是遺忘之前與記憶出口產生對話的空間,不論一生能記得多少事,這場與記憶決鬥的結果沒有誰輸誰贏,處處充滿著溫度與細膩,是時代的必需品。

《在遺忘之後》

演出|英國重現劇團(Theatre Re)
時間|2019/04/21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善用複演與主題動作,來累積堆疊訊息的強度,也可看到其深入研究各種遺忘與記憶機制的成果。如同主角在一次次的追逐記憶之中,逐漸想起些什麼,觀眾也因而串起了線索。(張思菁)
5月
06
2019
演員充滿能量、有機、富有節奏感的肢體動作成功地形塑出這齣戲,對於主題的討論也因為屏除大部分語言的使用而更加開放。看完戲之後,也不禁問起自己:永恆是什麼?記憶中的片段全然真實嗎?那些記不起來的,究竟是真的忘了,還是不願想起?(呂政達)
5月
02
2019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