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與記憶的決鬥《在遺忘之後》
5月
02
2019
在遺忘之後(高雄春天藝術節提供。本次台灣演出更換新女主角,此圖為劇團提供之舊版照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6次瀏覽
楊智翔(國立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終其一生,人究竟會記得多少事?來自英國的重現劇團(Theatre Re)帶來非自願遺忘的未來之作《在遺忘之後》,身兼本齣劇目構想、導演及演員的紀堯姆.皮傑(Guillaume Pigé)於演後座談提及,作品發想源自所有演員對於肢體的共同創作與生命經驗,排練過程加以拼貼、調整並加入現場演奏音樂共生共融,最終才產出如此詩意的魔幻之作。這樣生產文本的創作過程,正巧與該作亟欲探討的主題貼近──那些不該被遺忘或者刻意選擇省略的人生掠影,反而造就舞台上玩味十足的腦部活動。整場七十多分鐘的演出,實際上所呈現的可能只有不滿五分鐘的片刻日常。

是誰的日常?早發性失智症患者湯姆無助地坐在椅子上,吊滿各式衣料的衣架橫置舞台中央,女兒蘇菲為他搭配穿著,重複、緩慢地說出此劇僅有的幾句台詞。原來今天是湯姆的生日,親友帶蛋糕來替他慶祝,但是為他張羅打扮的並不是習以為常的妻子伊莎貝拉。找不著口袋放有紅色領帶的西裝,於是他陷進成串衣料的回憶深淵裡尋找,站上競技舞台,向觀眾帶來一場與記憶追逐、翻滾、狂歡、憂傷的格鬥遊戲。他記得的,遠比他所想的還要多更多。

我們可以看見主角湯姆過去高中、大學、戀愛、成家等各個生命歷程的縮時攝像,在充滿希望與夢境的弦樂、敲擊聲響裡,黑暗中拼湊出現桌子、椅子、衣物、筆、同學、女友、摯友等物件與人物,一一乘著節拍立體化記憶裡丟失的枝微末節。那些細微的、關鍵的、一生難忘的生命片刻,撐起觀者與主角之間連結的橋樑,具普世性的情感記憶便從中化作觀看時得以投射自身生命經驗的位置。例如主角與摯友們高速騎乘一輛停佇舞台的腳踏車,趕不上時間的緊迫模樣;又如與同學不斷變換桌椅方位、順序在其中上上下下振筆疾書、追趕跑跳,青春地嬉戲揮霍的景象,這些湯姆過往用力生活的日常軌跡,在在都是足以溫暖人心的美好回憶。演員靈活穿梭於猶如競技場的舞台空間,角色高速切換彼此競合,而後台就在場邊;除了主戲,我們亦可看見上下場、上下道具的過程以及散亂雜物的演員準備空間。這場決鬥不單只是演員與角色、主角與回憶之間的,更觸及觀者與生命經驗裡「他者」的理解與包容。或許因重複的日常、未來的不確定性等種種因素,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者會被沉重的生活所淹沒,遺忘記憶中過去也曾意氣風發、努力生活的「他/她」。《在遺忘之後》正提醒我們,他/她的片刻日常非比尋常,不是遺忘,只是此刻他/她的記憶並不一定正在現場。

綜觀全劇,演員以精準且節奏感十足的豐富肢體語彙,將散落一地的記憶碎片重新拼整出令絕大部分觀眾皆可為之動容的生命傳記。《在遺忘之後》是遺忘之前與記憶出口產生對話的空間,不論一生能記得多少事,這場與記憶決鬥的結果沒有誰輸誰贏,處處充滿著溫度與細膩,是時代的必需品。

《在遺忘之後》

演出|英國重現劇團(Theatre Re)
時間|2019/04/21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善用複演與主題動作,來累積堆疊訊息的強度,也可看到其深入研究各種遺忘與記憶機制的成果。如同主角在一次次的追逐記憶之中,逐漸想起些什麼,觀眾也因而串起了線索。(張思菁)
5月
06
2019
演員充滿能量、有機、富有節奏感的肢體動作成功地形塑出這齣戲,對於主題的討論也因為屏除大部分語言的使用而更加開放。看完戲之後,也不禁問起自己:永恆是什麼?記憶中的片段全然真實嗎?那些記不起來的,究竟是真的忘了,還是不願想起?(呂政達)
5月
02
2019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