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永恆與真實《在遺忘之後》
5月
02
2019
在遺忘之後(高雄春天藝術節提供。本次台灣演出更換新女主角,此圖為劇團提供之舊版照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7次瀏覽
呂政達(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生)

記憶支離破碎之後,留下的會是什麼?而永恆又是什麼?在《在遺忘之後》中,導演試圖處理這亙古的命題。常聽到人說海枯石爛,好像萬物終究會有個終點,那又有什麼會恆久存在呢?一個人怎樣才算死了呢?是在靈魂離開肉體的那一刻,還是不再被人記得?

劇中以記憶作為開頭,當人因故罹患失智症之後,記憶會變得如何?對於他來說,永恆又是什麼?開場女兒不斷重複叮嚀父親的話語,在父親的記憶中終變成解離的片段,父親只能嘗試去捕捉還存在的詞句,試圖拼湊出意義,與現實連結;於是,觀眾看到父親因為摸不著領帶而自我懷疑,進一步使記憶崩解,開始拿錯衣架上的衣服,無法穿進正確的袖子中,落入自己的記憶碎片中。

導演紀堯姆‧皮傑(Guillaume Pigé)透過肢體劇場、物件的運用以及現場樂手的配合,交織出父親的記憶空間──課桌椅、振筆疾書的童年、打小報告的同學、成長的叛逆、與青梅竹馬追趕腳踏車的上學路上、邁入婚姻與人生的成功,無須透過言語,演員們連續的肢體動作為觀眾「講述」父親從小到大的生活。中間時不時卻穿插了父親與一位女性(爾後片段連結可推出是青梅竹馬,也是母親)坐在車上的片段,轉換發生地非常快速,上一秒還在課堂嬉鬧,下一秒桌子都撤掉後剩兩張椅子在場上,是父親和母親,在夜晚的車上。

隨著記憶片段越來越凌亂,父親在現實與記憶之間混淆不清,像失重般浮沉於兩端,記憶中的人事物開始融解、轉移,甚至失控。演員快速地肢體轉換,並配合著課桌椅流淌,記憶片段就像蠟燭逐漸融化;而父親卻還在其中試圖抓回過往的記憶,像要緊握手中的沙子,不斷嘗試卻終究徒勞。

通過觀看父親的記憶片段,觀眾可以推測出母親的逝去及父親的失智症,起因似乎都是一場車禍──使用「推測」一詞,是因為除了開場,以及最後女兒、父親的幾句對話外,其餘都是透過舞台上的呈現來解讀,即是演員的肢體動作、音樂、燈光所構築出的劇場語彙,向觀眾娓娓道來。

尾聲之前,父親不再維持自己記憶的穩定,或者說,父親已不再陷於記憶的泥沼中,隨著其他演員不斷地將兩側衣架上的衣物高高拋起又落下,他於記憶空間中不斷掙扎,最後停下,回到現實。女兒、奶奶與多年好友端出生日蛋糕,而父親終於叫對了女兒的名字;那一刻,是終於認出了女兒,抑或是在記憶混淆之後脫口而出的字詞?在失去記憶之後,還剩下什麼?不管如何,對於照顧失智症的家屬,無疑都是極大的鼓舞與喜悅。

演員充滿能量、有機、富有節奏感的肢體動作成功地形塑出這齣戲,對於主題的討論也因為屏除大部分語言的使用而更加開放。看完戲之後,也不禁問起自己:永恆是什麼?記憶中的片段全然真實嗎?那些記不起來的,究竟是真的忘了,還是不願想起?

《在遺忘之後》

演出|英國重現劇團(Theatre Re)
時間|2019/04/21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善用複演與主題動作,來累積堆疊訊息的強度,也可看到其深入研究各種遺忘與記憶機制的成果。如同主角在一次次的追逐記憶之中,逐漸想起些什麼,觀眾也因而串起了線索。(張思菁)
5月
06
2019
演員以精準且節奏感十足的豐富肢體語彙,將散落一地的記憶碎片重新拼整出令絕大部分觀眾皆可為之動容的生命傳記。《在遺忘之後》是遺忘之前與記憶出口產生對話的空間,不論一生能記得多少事,這場與記憶決鬥的結果沒有誰輸誰贏,處處充滿著溫度與細膩,是時代的必需品。(楊智翔)
5月
02
2019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