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換中尋找聯結《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
11月
21
2016
交換手札(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3次瀏覽
戴宇恆(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此次《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1】分別由日本第七劇場演出《罪與罰》,莎妹劇團演出《地下室手記》。兩個作品皆是杜斯妥也夫斯基(以下簡稱杜氏)在1860年代所發表的小說,第七劇場及莎妹劇團如何將杜氏頗有篇幅的小說萃取成分別各約為一個小時的戲劇作品,又能從中拋出一些原著在小說中所要討論的議題,實在令人期待。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常聚焦於人物的情感上,對於情節或場景等元素反而是淡化處理。《罪與罰》舞台上,放著約略十個大小、長寬、高矮不一的白色木平台,在中間最前面的平台上,擺著一張沙發,其餘的某些平台上,擺放著一些椅子。舞台非常簡單,但對我而言,卻忠實的表現杜氏寫作特色,而在後面,也確實令我專注於人物上,而不被多餘舞台佈景干擾。不過,相對來說,極簡的舞台設計就非常考驗演員與導演的功力,雖說景物在杜氏的作品中不那麼重要,但要如何在幾個木平台、幾張椅子、一張沙發中建構出杜氏《罪與罰》的世界,使得人物可以在其中活動,卻也是重要的,在此,導演鳴海康平細緻的處理了各個人物所處的空間,平台與平台之間時為不同的空間,時為共同的空間,而平台間的空隙就成了通往各個空間所要經過的羊腸小徑,非寫實的場景在導演的安排下,確實建構出了屬於第七劇場《罪與罰》中獨特的世界,在想像力的揮霍下,反倒更為豐富。

此劇別出心裁之處為將「罪」中所隱含的「惡」完全的形象化在劇中,戲開演不久,擺放在中央最後的平台後方探出了一顆豬頭,之後索妮亞的父親出現,談論著所謂罪惡之源為貧窮,而在他這一段極長的獨白中,他戴上了豬的頭套,惡的意象自此開始緩緩浮現。這隻豬從此不曾離開過舞台,在各個人物間遊走,他所代表的是老太太的「吝嗇」,是索妮亞父親的「惰性」,也是渴求主角妹妹那個男人的「色慾」,更是主角的「內心」,或者說是「理念」。主角在劇末手拿著索妮亞給予的十字架,面對著豬,是自首,更是對自我「惡」的坦承相對,戲停在這裡,雖還未解決,但卻留下了與自我、觀者對話的空間,餘韻無窮。

《地下室手記》舞台沒有改變,只是改變了桌椅的配置,舞台右後方有著一排衣服,演員會在此更衣飾演不同的角色。導演王嘉明在一開始即為此劇定下了一個輕鬆的調性,言語充滿節奏、韻律,角色沒有固定,各個演員會在不同時間扮演同一個角色亦或別的角色,這也是該劇中的特別之處。

王嘉明導演手法非常有趣,角色有時候是本身,有時候是內心OS,有時是他人,有時又是敘述者,在此,可以發現導演好像試圖把小說中一個強烈的特色納入戲中,也就是跟劇本相當不同的──全知觀點,在小說中,你可以看到世界的全貌,包含人物說的話、內心在想什麼、做了什麼動作、場景有什麼,鉅細靡遺的描寫在其中。所以,在該劇中,人物常常講話講到一半跳出來說自己內心的想法,或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周遭發生的事情,也會訴說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另外,導演也利用配音手法來營造一種閱讀小說的感覺,實際上,配音的演員確實也在讀著某一本書,觀者就在配音員的敘述下看著事情發生。一般來說,小說跟劇本有著某種程度的差異,小說的全知觀點與劇本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代言體,有著極大的落差,但王嘉明卻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極其微妙的平衡點。

《罪與罰》、《地下室手記》各有一名來自雙方團隊的演員,彼此語言不同,而這也成為這兩齣戲的特色之一。《罪與罰》中的臺灣演員的中文台詞,在一片日語台詞中就顯得特別,反之,在《地下室手記》中也是如此,而如此特別的形式安排,卻也產出了一種奇妙的聯結。《罪與罰》中臺灣演員所飾演的是索妮亞,她有著虔誠的信仰,使得這個角色充滿著一種聖性,而最後她也影響了主角做出自首(面對自我內心)的決定。因此,這個角色與眾不同且十分重要,而語言不同在此就突顯了此角的重要與獨特性。同樣,在《地下室手記》中,妓女是由日本演員飾演,雖然演出妓女與主角的片段時,有配音員為她配音中文台詞,但經由前面幾場戲,觀者知道,該演員是日本人,所以,她的獨特性也因此產生了。而演員與角色之間有何聯結呢?妓女對待主角與其他人不一樣,她並不是來輕視主角,而是來愛主角,因此由日本演員飾演這個角色就加深了角色的獨特。兩齣戲奇妙的連結也自此牽起了一條細絲線,在這兩位女性角色身上,索妮亞的聖性影響了主角,妓女的愛救贖了公務員,兩者在最後都可以算是拯救了主角。《地下室手記》是杜氏作品風格的轉捩點,且兩部作品發表不過相隔兩年,或許,杜氏就在作品中透露出他相信這些「惡」、「病態」一定會有某些力量來拯救,而索妮亞及妓女就是他這份信仰下的產物。莎妹劇團與日本第七劇場以風格迥異的導演手法各自表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是專業、思想、理念的交換,而在交換中,我們更加接近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世界。

註釋:

1、《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文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與日本第七劇場導演鳴海康平以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為核心,交換筆記與創作靈感,互相挑戰文本、空間、燈光、聲音以及身體的可能。兩位將分別搬演《地下室手記》、《罪與罰》,以深具劇 場性的手法,在當代舞台重新演繹文學經典。

《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

演出|莎妹劇團、日本第七劇場
時間|2016/11/18 19:30
地點|臺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