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的連結《4》、《8》
Dec
16
2016
陶身體劇場(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9次瀏覽
賴郁旻(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大學部)

陶身體劇場的藝術總監暨編舞者陶冶2011年開始以數字命名「數字系列」舞作,風格獨樹一格,跳脫刻板存在的身體律動。這次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作品《4》、《8》,都是延續他數字系列的創作思路,在有限的空間及隊形裡,發掘身體不一樣的可能性,並經由不斷的重複與疊加,形成數字系列的純粹舞作。然而,兩個舞作的呈現方式卻非常不同,給予了觀眾很不一樣的視覺衝擊。

《4》這支舞作,從開始到結束舞台上的四位舞者都維持著菱形的形狀,但彼此之間卻沒有互相接觸,以圓為動作的基礎,整齊有序的進行重心的轉換和位移。四位舞者看似在各自獨立的空間裡舞動著,不接觸到彼此,卻默契的做出相同的動作,維持相同的隊形,彼此之間像是有著無形的力量,隨著無形力量愈來愈多的凝聚,四位舞者的動作幅度也跟著加大。

舞台上只有一道光照射在四位舞者身上,舞者以頭、胸、肩、臀、膝、踝等部位,以圓為基礎流暢的做出不同水平、方位的動作,像是把關節設定成一個一個不同的骨牌,一個關節畫完一個圓,才接著帶動下一個關節繼續畫圓。舞者的手部動作,右手多以肩的轉動,左手則以整隻手的手臂為主,編舞者也因此在服裝設計上,將右手設計為短袖,左手設計成長袖,凸顯了兩者的區別。音樂中,提琴流暢的旋律加上較有節奏性的人聲,就像舞者動作的質地,雖以流暢的圓為基礎,但也有突然地停頓或動作的重拍,就像是文章中的標點符號。

《8》這支舞作,從開始到結束八位舞者都排成一條直線並且躺臥在地板,舞者肢體呈現的空間,也從原本站立時的360度,變成平面狀態下的180度。在這樣的限制下,舞者能夠去尋找不一樣的身體元素,更主要的是帶給了觀眾視覺上的刪減。舞作中的動作不斷的重複並加疊,主要在胸口上下、左右的畫圓。當舞者的頭部朝上舞台頂起胸腰,胸口的高度完全遮擋住舞者的頭部,舞者的胸口像是一坐小山丘綿延至雙腳的平原。當相同的動作舞者的頭部朝下舞台時,可清楚地看見舞者的頭輕輕地頂著地板,卻遮擋住了延綿至雙腳的平原,編舞者利用此不同方向的呈現,讓觀眾有刪減掉舞者的頭與腳的視覺,呈現了兩種不一樣的面貌。

身穿綠色緊身衣的八位舞者,井然有序地躺在白色的地板上,一開始只有胸口的上下起伏,漸漸加上了左右和半圓的環繞,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巒,不斷流暢的重複著。加上了膝蓋的彎曲、身體不同的力度和方向,舞者在軀幹方向的轉換時,在不被觀眾覺察的情況做小範圍的位移,當八位舞者透過感受彼此呼吸,那整齊劃一的動作和方向轉換,就像百葉窗扇葉合起的軌跡。舞者的雙手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緊貼在身體兩旁,似乎在呼應著這個被限制空間,軀幹不斷重複則有一種被既有的規定框架、束縛住的感覺,加上了力度和方向後,感受到舞者想要打破這些規定的框架與束縛。

這是我第一次看陶身體劇場的作品,這次將《4》與《8》兩個作品放在同一場演出裡,也讓兩者呈現了強烈的對比,《4》的作品以大動作和位移為主,並注重從頭到腳個部位關節的連動性,而《8》呈現的只剩下舞者的軀幹,感受到舞者在舞台上身體是更安靜更緩慢的。在看完演出後,對於這樣的編舞方式和舞者身體的能力都讓我印象深刻,舞者在臺上不僅呈現的動作是一樣的,就連身體控制的能力、舞蹈風格都在同一個水平,無特別凸顯的舞者。編舞者對於舞作沒有特別說明舞意,舞作中也沒有過多的動作,以簡約主義為創作的基礎。現代的創作中,大多以獨特的創作和個人與眾不同的舞風為大家喜愛,在這樣的環境中,陶冶簡約的作品風格,我認為也是個非常獨特的作品。

《4》

演出|陶身體劇場
時間|2016/11/12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論是複雜的路線、還是動作的位移,始終保持著同一菱形。這是這支舞給予這四位舞者最難的考驗,在動作的一致性以及動作不斷持續的情形下,舞者如何在菱形的限制內保持相同的動作路線。(陳諭瑋)
Dec
20
2016
四邊形的總和在舞台上看似孤獨,但因為孤獨的總和讓他們相互依偎著,肢體所建構的點線面依舊相聚了,總和集結孤單的重量,呈現出了一個孤獨的總和。(盧子涵)
Dec
17
2016
透過新型態的中國式抽象舞蹈,表達出對中國抽象藝術的再思索,並加入了西方極簡主義和科學抽象思考的數學元素,在精準的計算、重複與推疊中,將身體純粹形式化,充滿理性思考的科學邏輯。 (張懿文)
Nov
16
2016
從「樂器」換成人聲,搭上非樂譜標記音性的大提琴樂,你想起了陶身體劇場在北京的排練場,街坊的環境之音穿破在具有肢體累積的文化底藴中的現代舞,多重的文化樂聲,混搭成一個人存在于當代中國的某種孤獨之境。(鄭惠文)
Apr
28
201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Oct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Oct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Oct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Oct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Oct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