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後現代抽象舞蹈《4》、《8》
11月
16
2016
4(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47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讓舞蹈擺脫如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充滿情緒性心理分析跟戲劇效果的現代舞主題,將動作進一步帶入純粹肢體形式與線條美感的後現代舞蹈領域,而後發展到極簡主義的舞蹈,所有的動作都可以被精簡到最簡單的初始狀態,在露辛達.蔡爾茲(Lucinda Childs)和當代比利時著名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作品中,編舞家透過重複和增減的語法,創造出一種純粹的舞蹈,讓觀眾專注於舞蹈抽象形式的美感。假若上述這些西方編舞家代表了當代舞蹈從芭蕾舞現代舞之後對形式的革新,那麼,陶身體劇場似乎讓人看見一種用中國式身體語言來當作語彙的後現代抽象舞蹈。

在舞作《4》之中,舞者身穿深灰色的上衣,一邊有類似水袖的長袖子,下半身穿著寬鬆的黑色褲子,最特別的是舞者臉上用深灰色的布包裹,遮住臉部的表情,這樣的服飾將人的情緒性與表情都屏除在觀眾視點之外,觀者可以純粹欣賞身體線條舞動時的美感。《4》的四位舞者,圍繞出一個像是圓形的四方形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舞者重複、再重複、繼續重複簡單又經典的基本動作,讓人想到美國後現代舞蹈編舞家摩斯.康寧漢或是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 )的嘗試,這些西方編舞者將線性的芭蕾身體形式放大在空間中,透過直線性的伸展來掌握身體在空間的巨大化;而陶身體劇場的舞者,則是利用充滿了圓弧狀的手臂、身軀的環形曲線、充滿弧線形的舞姿,與精煉而重複堆疊、近乎哲學思考的方式發展出「東方後現代舞蹈」的身體美學。

在《8》這個作品中,舞者身穿黑色的舞衣,簡單而乾淨地暴露身體的線條,每個呼吸都顯得非常明顯,《8》的八位舞者從頭到尾都「躺在」舞台地板上跳舞,從瑜伽的魚式之中,以雙手支撐地板,仰臥,頭頂著地,慢慢將上半身向後躺,腹部、胸部微微向上伸展,他們又或手肘撐地,胸部盡量撐高,繼續保持呼吸,又或鬆開雙手,身體平貼地。在這支舞裡,舞者自始至終都不曾站起來跳舞,他們躺在地板上移動,透過無止盡的呼吸變化,將頭與身體側彎轉身移動,在每個呼吸轉換中,我們看到舞者身體如何在這套身體語彙的訓練中,成為一種流動不止息、持續移動的有機個體。雖然《8》是陶身體劇場的最新作品,但這支作品卻彷彿讓人閱讀到編舞家陶冶系列作品最基礎也最根本的身體底蘊,這些在地板上重複的起伏動作,彷彿在展示陶身體劇場的最基本身體訓練。

中國的抽象藝術,例如書法與中國水墨畫的意念,對西方抽象藝術影響頗大:在視覺藝術界,二戰後美國現代主義藝術家,諸如馬克.托比(Mark Tobey)曾經習書法多年,弗朗茲.克萊茵(Franz Kline)對亞洲禪宗的古代哲學思考的反思,作品可以看出書法線條性風格,而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拿著黑色畫筆的行動繪畫,也頗有草書的影子;而在舞蹈界,1952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策劃了一場即興劇場演出,參與者包含了視覺藝術家羅勃.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後現代舞蹈大師摩斯.康寧漢等,後現代舞蹈家視覺藝術家交往密切,當中彼此交流影響的滲透力也不言而喻。

陶身體劇場透過新型態的中國式抽象舞蹈,表達出對中國抽象藝術的再思索,並加入了西方極簡主義和科學抽象思考的數學元素,而也是這種對科學(如題名數字、舞者數字等)的追求,讓他與如雲門舞集《行草三部曲》的抽象舞蹈不同,雲門的《行草》是行雲流水的自在暢快,多了一點揮灑自然的風流倜檔和情緒,而陶身體劇場的作品則是在精準的計算、重複與推疊中,將身體純粹形式化,充滿理性思考的科學邏輯。我以為,陶身體劇場或許可以被視為,將後現代舞蹈中的抽象邏輯從西方的脈絡中,重新拿回中國藝術語境,並結合西方極簡主義科學性冷靜思考的後現代編舞家。

《4》

演出|陶身體劇場
時間|2016/11/12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論是複雜的路線、還是動作的位移,始終保持著同一菱形。這是這支舞給予這四位舞者最難的考驗,在動作的一致性以及動作不斷持續的情形下,舞者如何在菱形的限制內保持相同的動作路線。(陳諭瑋)
12月
20
2016
四邊形的總和在舞台上看似孤獨,但因為孤獨的總和讓他們相互依偎著,肢體所建構的點線面依舊相聚了,總和集結孤單的重量,呈現出了一個孤獨的總和。(盧子涵)
12月
17
2016
舞者在臺上不僅呈現的動作是一樣的,就連身體控制的能力、舞蹈風格都在同一個水平,無特別凸顯的舞者。編舞者對於舞作沒有特別說明舞意,舞作中也沒有過多的動作,以簡約主義為創作的基礎。(賴郁旻)
12月
16
2016
從「樂器」換成人聲,搭上非樂譜標記音性的大提琴樂,你想起了陶身體劇場在北京的排練場,街坊的環境之音穿破在具有肢體累積的文化底藴中的現代舞,多重的文化樂聲,混搭成一個人存在于當代中國的某種孤獨之境。(鄭惠文)
4月
28
201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