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芬在哪裡?──《淑芬計畫》的構思問題
9月
11
2020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9次瀏覽

張又升(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因為生活中確實認識不少「淑芬」,所以一看到這樣的劇名,沒多想就訂票了。除了「菜市場名」的趣味,最令人好奇的,還是創作者如何從名字出發去呈現和討論問題。畢竟,菜市場名雖然反映了一個時代對子女未來的願望,但「眾多淑芬」的社會階級和生涯發展必然是無限紛雜、千頭萬緒的;換句話說,命名的趣味歸趣味,最終恐怕只能作為一個引子,帶領我們走向某個重要主題。那麼,劇組想做什麼、能怎麼做呢?

進場後閱讀這部作品的概念介紹,我的上述預想瞬間被推翻了,或不如說,混亂了。首先,劇組指出,1960、70年代的台灣,淑芬是「女性最佔多數擁有的名字」。先不論數字方面的宣稱是否為真,也不管這個不太順暢的中文書寫是怎麼回事,這樣的設定至少為我們打開了某一時代的庶民視野,也勾起觀眾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接著,劇組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計畫,「淑芬可以更感受到陪伴,過程可以更舒適、更互相、更鬆一口氣」。從這裡開始,我的思考已經跟不上節目單上的文字了。再讀下去,還看到「不論在哪一個年代,『同名之人』都有著明確的性別分工,指導著男人如何當男人,女人如何當女人。」

這些文字的作者是認真的嗎?問題很明顯:名字本身或命名的動作,無論是不是菜市場名,只能反映命名者(如父母)的期待,不能確認被命名者(子女)的未來和身分認同──這理應是一個常識。在我認識的「淑芬」中,有國立大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也有真的在菜市場賣菜的我那早就無話可談的小學同學;她們有的相夫教子,有的孑然一身;不乏庸庸碌碌者,但不少人也特立獨行。名字對她們的決定性影響是什麼?我看不出來。因為被取了菜市場名,所以在菜市場工作?別鬧了。

的確,命名者可能想藉由名字來指導子女「如何當男人和女人」,但那一大群被命名的「同名之人」,絕對不會、也不可能按照名字的期許來創造自己的未來。決定他們未來的,是其家庭所屬的社會階級和他們的個人努力。這難道需要多做說明嗎?如果像節目單所說的,「淑芬」需要「感受到陪伴」,那難道「秀琴」和「美珍」就不需要?「名字決定事物的發展」這種設定,也不是不可能發生,在日本以陰陽師為主題的小說中,總把名字視為「咒」,咒就有這種強大能力。但這部作品完全不是這種走向吧?

更令人費解的是,觀眾拿到的另一份文字又將設定導往他處。我的推測是,前一份文字屬於製作程序上的「創作發想」,現在這一份文字則是劇中、故事中提到的「淑芬計畫」。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反烏托邦或「敵托邦」(dystopia)的世界:「促進世代和諧委員會」為了達到目標,便根據「淑芬」這個常見的菜市場名來命名委員會的計畫,並且「將『淑芬』作為社會改造的第一批受眾」加以隔離和調查,以保全民福祉。

如果叫「淑芬」的人真有共通特質,那麼在故事中,隔離他們或許有些道理,好比隔離一群「都很貧窮」或「都有精神病」的人,然後觀察其差異與發展。問題是,如前所述,叫「淑芬」的人除了名字之外,到底是會有什麼共通特質?若要說共通特質,至少也是以「淑芬」來命名的那一群人(父母或長輩)才有吧,好比不約而同具有「期待女兒賢淑芬芳」的想法。話說回來,如果承認被隔離者不必具有共通特質,那麼「淑芬」之名又是何必,難道不能是其他名字?簡言之,「淑芬」這樣的時代現象和反烏托邦的情節兜不起來。

希望寫到這裡,只從文字閱讀來討論不會被認為是對戲劇作品的不敬。因為事實是,在具體的舞台表演中,「淑芬」二字既少被提到,「促進世代和諧委員會」也幾乎只有一幕。因此為了呼應劇名,我只得這麼做。

當然,這並不妨礙導演和演員們努力處理許多當代社會的棘手問題。在六十分鐘左右的演員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長照問題,如子女為了誰要和老母親同住而爭吵,以及單身問題,如女人為了是否結婚和生育而煩惱,同時還必須承擔他人對單身者的異樣眼光。近年來媒體關注的「世代正義」問題也算清楚點到了。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在表現形式上,四位演員共同舉起一套衣褲和一雙高跟鞋時,也讓我們看到一個「空氣女形」──意味著這個困境中的形體可以是任何一位女性──的華麗與哀愁。當四位演員所扮演的同居角色自信地談笑風生、快意抽菸俯瞰街道時,甚至讓人聯想到青春校園電影(主角自然是一群姊妹淘)和《慾望城市》之類的都會女子生活圖鑑。當她們拿著包有藍色塑膠袋的垃圾去倒時,也能讓人體會女性面對的困境是如何鑲嵌進日常。利用並修改1980年代末的電影《七匹狼》主題曲《永遠不回頭》來諷刺政府和庸俗的社會規範,也叫人耳朵大開、眼睛一亮。

然而,這些並不能掩蓋敘事的零散、邏輯的斷裂和問題意識的不成立。匯通這幾個方面,應該是所有戲劇作品的基本要求。從命名的角度切入,這部作品乍看有趣,實則未能找到一個良好的接續點,反而到處與自我宣稱之原意脫節。光看演員的互動而不讀節目單,可能一切還不算太差;光讀節目單而不看戲,胃口也還被吊到。只是當兩者湊在一起時,我也必須挪用羅百吉曾經轟動一時的名曲《蘇偉在哪裡》來回應:淑芬在哪裡?

《淑芬計畫》

演出|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時間|2020/09/06 15:00
地點|Onfoto Studio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