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芬在哪裡?──《淑芬計畫》的構思問題
9月
11
2020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1次瀏覽

張又升(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因為生活中確實認識不少「淑芬」,所以一看到這樣的劇名,沒多想就訂票了。除了「菜市場名」的趣味,最令人好奇的,還是創作者如何從名字出發去呈現和討論問題。畢竟,菜市場名雖然反映了一個時代對子女未來的願望,但「眾多淑芬」的社會階級和生涯發展必然是無限紛雜、千頭萬緒的;換句話說,命名的趣味歸趣味,最終恐怕只能作為一個引子,帶領我們走向某個重要主題。那麼,劇組想做什麼、能怎麼做呢?

進場後閱讀這部作品的概念介紹,我的上述預想瞬間被推翻了,或不如說,混亂了。首先,劇組指出,1960、70年代的台灣,淑芬是「女性最佔多數擁有的名字」。先不論數字方面的宣稱是否為真,也不管這個不太順暢的中文書寫是怎麼回事,這樣的設定至少為我們打開了某一時代的庶民視野,也勾起觀眾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接著,劇組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計畫,「淑芬可以更感受到陪伴,過程可以更舒適、更互相、更鬆一口氣」。從這裡開始,我的思考已經跟不上節目單上的文字了。再讀下去,還看到「不論在哪一個年代,『同名之人』都有著明確的性別分工,指導著男人如何當男人,女人如何當女人。」

這些文字的作者是認真的嗎?問題很明顯:名字本身或命名的動作,無論是不是菜市場名,只能反映命名者(如父母)的期待,不能確認被命名者(子女)的未來和身分認同──這理應是一個常識。在我認識的「淑芬」中,有國立大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也有真的在菜市場賣菜的我那早就無話可談的小學同學;她們有的相夫教子,有的孑然一身;不乏庸庸碌碌者,但不少人也特立獨行。名字對她們的決定性影響是什麼?我看不出來。因為被取了菜市場名,所以在菜市場工作?別鬧了。

的確,命名者可能想藉由名字來指導子女「如何當男人和女人」,但那一大群被命名的「同名之人」,絕對不會、也不可能按照名字的期許來創造自己的未來。決定他們未來的,是其家庭所屬的社會階級和他們的個人努力。這難道需要多做說明嗎?如果像節目單所說的,「淑芬」需要「感受到陪伴」,那難道「秀琴」和「美珍」就不需要?「名字決定事物的發展」這種設定,也不是不可能發生,在日本以陰陽師為主題的小說中,總把名字視為「咒」,咒就有這種強大能力。但這部作品完全不是這種走向吧?

更令人費解的是,觀眾拿到的另一份文字又將設定導往他處。我的推測是,前一份文字屬於製作程序上的「創作發想」,現在這一份文字則是劇中、故事中提到的「淑芬計畫」。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反烏托邦或「敵托邦」(dystopia)的世界:「促進世代和諧委員會」為了達到目標,便根據「淑芬」這個常見的菜市場名來命名委員會的計畫,並且「將『淑芬』作為社會改造的第一批受眾」加以隔離和調查,以保全民福祉。

如果叫「淑芬」的人真有共通特質,那麼在故事中,隔離他們或許有些道理,好比隔離一群「都很貧窮」或「都有精神病」的人,然後觀察其差異與發展。問題是,如前所述,叫「淑芬」的人除了名字之外,到底是會有什麼共通特質?若要說共通特質,至少也是以「淑芬」來命名的那一群人(父母或長輩)才有吧,好比不約而同具有「期待女兒賢淑芬芳」的想法。話說回來,如果承認被隔離者不必具有共通特質,那麼「淑芬」之名又是何必,難道不能是其他名字?簡言之,「淑芬」這樣的時代現象和反烏托邦的情節兜不起來。

希望寫到這裡,只從文字閱讀來討論不會被認為是對戲劇作品的不敬。因為事實是,在具體的舞台表演中,「淑芬」二字既少被提到,「促進世代和諧委員會」也幾乎只有一幕。因此為了呼應劇名,我只得這麼做。

當然,這並不妨礙導演和演員們努力處理許多當代社會的棘手問題。在六十分鐘左右的演員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長照問題,如子女為了誰要和老母親同住而爭吵,以及單身問題,如女人為了是否結婚和生育而煩惱,同時還必須承擔他人對單身者的異樣眼光。近年來媒體關注的「世代正義」問題也算清楚點到了。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在表現形式上,四位演員共同舉起一套衣褲和一雙高跟鞋時,也讓我們看到一個「空氣女形」──意味著這個困境中的形體可以是任何一位女性──的華麗與哀愁。當四位演員所扮演的同居角色自信地談笑風生、快意抽菸俯瞰街道時,甚至讓人聯想到青春校園電影(主角自然是一群姊妹淘)和《慾望城市》之類的都會女子生活圖鑑。當她們拿著包有藍色塑膠袋的垃圾去倒時,也能讓人體會女性面對的困境是如何鑲嵌進日常。利用並修改1980年代末的電影《七匹狼》主題曲《永遠不回頭》來諷刺政府和庸俗的社會規範,也叫人耳朵大開、眼睛一亮。

然而,這些並不能掩蓋敘事的零散、邏輯的斷裂和問題意識的不成立。匯通這幾個方面,應該是所有戲劇作品的基本要求。從命名的角度切入,這部作品乍看有趣,實則未能找到一個良好的接續點,反而到處與自我宣稱之原意脫節。光看演員的互動而不讀節目單,可能一切還不算太差;光讀節目單而不看戲,胃口也還被吊到。只是當兩者湊在一起時,我也必須挪用羅百吉曾經轟動一時的名曲《蘇偉在哪裡》來回應:淑芬在哪裡?

《淑芬計畫》

演出|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時間|2020/09/06 15:00
地點|Onfoto Studio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