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反饋,在地情感《海港山城藝術季》
7月
23
2015
海港山城藝術季/遺棄之時(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3次瀏覽
黃佩蔚(專案評論人)

進到基隆,徒步經過舊區,轉入南榮路,機車用品店旁,通過狹窄的階梯,來到魏齒科二樓。診間樣貌不再,只剩泛黃白牆,60年代式樣的小廚房裡,些有剝落,仍見等級的磁磚樣式,暗示主人家的生活品味。沿著紅色膠面鐵欄杆的磨石子樓梯上三樓,是辦公室跟接待間,幾乎頂天的木雕、大氣木桌、牆上字畫跟可供會客的空間,以前應該有個茶几。隔著一方和室,後面或許是廚房跟餐廳。四樓空蕩的起居室,只剩下量身訂做拆不了的牆櫃,沿著充滿磨痕的貼皮地板,進到主臥室,巴洛克式銅色木刻鑲嵌的三面落地長鏡、整片牆衣櫃,還有女主人的梳妝台。眼前的一切,彷彿進入停滯了的時空,可以遙想一方仕紳的曾經風華。

英文主題The Story of Keelung,比中文「海港山城藝術季」更近題旨,然而,是基隆的故事?這個空間的故事?還是基隆人說的故事?三個作品,分立了三種姿態。在地劇團影劇坊《模糊的基隆》,在頂樓硬生生嵌入的鏡框舞台中,用盡絢麗燈光及煙霧,搬演一場名為自我與愛情的玫瑰瞳鈴眼。除了在地劇團在地人的既定事實外,作品裡的「基隆」真的很模糊。

兼任編導演的陶維均《二手》,與演員吳立翔共同演出。使用三樓空間及在這棟樓中可尋得的生活物品,建構物件劇場,以一張舊病床為舞台,在辦公區、書法字畫、褪色水彩風景畫間,演員遊走其中,或持或演。空間與物件使用,小有趣味,但缺乏對應身體質感及有效執行,以致童趣有餘,結構鬆散。而一個到基隆教書的老師,說了一個隨處可見的校園霸凌事件,與「基隆」二字,連結牽強。

唯一碰觸到位的,大概只有余彥芳《遺棄之時》,也是唯一的基隆南榮路73號限定款。一進入三樓,觀眾先透過與牆上貼鏡形成反射的投影影像,進入攝影師陳藝堂眼中的基隆,日時偏光異色,夜裡光彩奪目。接著,觀眾被帶入主臥室,站在漏水天花板下的黑衣女子,偌大的空間中,攣縮在沒有被畫出來的真空結界裡,呼吸困難,那一灘水,如深海,讓她始終浮沈。從滿出來的衣櫃裡,跌出另一個女子,她打開另一個滿滿的衣櫃,翻尋,換裝,在三面鏡前,搖曳擺姿。出了臥室,她們開始說話,時間像是回到搬家前的最後一天,有時百無聊賴有時晦澀囈語,最後,她開了門,街光透了進來,她們一前一後的進去(離開),再也沒有回來,只留下一整間未理的衣物,被遺棄的時間。

如果《模》跟《二》是跑錯教室的小學生跟到此一遊的觀光客,那《遺》則是有所企圖深刻入裡的long stay,以一個外者視角及真實駐地創作,編舞家將自己融入停滯了的時空,用蹲踞的謙姿,輕敲時間的牆縫,讓期間限地的故事自然流瀉而出。與其說是編舞創作,更像是田野採集的告白行動。即便沒有家屋主人的感動,觀者也能與之同行,共同渡過一葉時間的舟。情感二字,經過時間推移,舉重若輕。

然而,空間調度、動線引導,卻成了《遺》最大的遺憾。陳藝堂的影像作品,被縮限在樓梯口的角落,必須經過工作人員的提醒才得以見,全篇最具強度的視覺意象,屈居邊緣,而不與舞作對話,已著實可惜,如同校外教學般的集體觀賞,更令人不知該說食之無味還是棄之可惜。影像未完,觀眾被工作人員打回現實,全體起立,帶隊進入隔壁主臥室,繼而再帶隊回起居室。專人引導,固然貼心,卻致使觀者不斷出入於作品內外,感官錯亂,情感斷裂。

除了三段作品各自與題旨的落差及執行失準,彼此之間關係薄弱,則是另一層斷裂。不免令人疑問,名列主辦的三缺一劇團,究竟居於何處,共同創作者?策展方?或單純場地及資源提供者?不同出發點,將指向不同的策略思考,以結果來看,後者可能居多。而就整個藝術季而言,從作品到執行的多重切割,使得原本應該美好的初衷及概念,僅能成為不成串的破碎亮片,未竟其功。

成立超過十年的三缺一劇團,初期以單一作品創作出發,爾後逐漸走向長期計畫性思考,從2011開始的lab實驗室,到延續而行的「土地計劃」,皆有所成。三年前,因文化部媒合駐點計畫,進駐基隆,執行藝術推廣,與其說是進駐,「回鄉」,可能是更貼切的詞彙,因為劇團藝術總監魏雋展,就是基隆人,屬地情感,自然根深,「海港山城藝術季」或可視為其三年進駐的階段性呈現。

如果純粹就現階段結果來看,實有未殆之處,但對於一個新手上路的藝術節策劃而言,定論尚且過早,僅僅三年進駐,最多只能是初墾起步,從單純場地及資源提供者出發,而循序漸進,未有不可。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氣味,「海港山城藝術季」的輪廓未顯,即便諸多未竟,仍不掩未來持續發展的想像空間,如果不走向諸多小戲節那般,複製、精緻、近乎雅痞的城市姿態,那麼一個屬於基隆的藝術季應該是什麼樣子呢?此時能說的是,未完待續。

《海港山城藝術季》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7/07/18 13:00
地點|基隆市南榮路73號魏齒科舊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場地匱乏、資源拮据的情況下,三缺一劇團用一棟老屋製造了一則小小奇蹟。基隆市文化局倘若能夠積極改善轄內專業劇場設備、挹注更多資源給藝文工作者,才可能成就讓基隆人引以為傲的「海港山城藝術季」。(鴻鴻)
7月
20
201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