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中的奇蹟《海港山城藝術季》
7月
20
2015
海港山城藝術季/二手(范玉霖 攝,陶維均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3次瀏覽
鴻鴻(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缺乏專業演出空間的條件下,若用心經營,「場域限定」(Site-specific)的表演反而可以凸顯人文地理背景。就一個城市藝術節而言,三缺一製作的「海港山城藝術季」也算是因禍得福的一例。

所謂「藝術季」事實上是發生在基隆市中心一棟五層住宅──前「魏齒科」──的三齣小戲。魏齒科是1970-90年代地方上知名的診所,魏醫師也曾是黨外運動知名的支持者。魏家於1990年代遷往台北,舊宅像睡美人城堡般原樣留存至今,櫥櫃、衣物、鏡子、飾件與收藏品一應俱在。房子本身就有故事;房子本身就是故事。難的,不是呼喚出昔日情懷,而是如何與今日的觀者對話。何況,藝術季的英文題目赫然是The Story of Keelung。曾經在台灣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又漸趨混亂、頹敗、甚至被台灣政府與社會遺忘的這座港市,與這間老屋能有多少具體而微的呼應?

余彥芳的《遺棄之時》利用四樓的三個房間,兩個幽靈般的人物(田孝慈、曾歆雁)直接呈現被遺棄的不甘。黑衣女子在斑駁剝落的牆紙與滴落的漏水前,不斷仰望與滑跌,相襯窗外的落雨,屋內屋外、過去現在就這麼聯結起來。那被漏水全身浸透的濕,甚至潑濺到觀眾,是小劇場最難得的貼身體驗。另一個幽靈隨衣櫃的衣物傾洩而出,不斷更衣,彷彿也在尋找更適合的身份、與更想留住的時光。兩人移轉到隔壁,花衣女子追問著什麼帶得走、什麼帶不走,而黑衣女子一逕蒐集著陶瓷人偶和塑膠玩具,最後終結於一扇打開的門,門後的房間有更多未及整理的雜物,彷彿在請求觀眾凝望以及傾聽。

若說《遺棄之時》以飽含張力的身體訴諸回憶的憾恨情緒,三樓的《二手》則試圖以敘事聯結基隆兼跨漁礦的城市性格。演員吳立翔在導演陶維均的搭配下,以房間現有的桌板當作舞台,現成的飾物與擺設(大理石球、磁鐵、釘鎚、杯子、塑膠碗、衛生紙、風扇、非洲木雕、風景掛圖……)營造一幅幅時而幽默、時而殘酷、時而詩意的物件劇場。情節是一個國中老師面對一個被霸凌小孩的無能為力。故事說得委婉動聽,物件的組合運用時而無厘頭般引人失笑,時而神采盎然令人擊節。不過基隆的場域特性在前半彷彿主角,卻在後半退至背景或甚至消失,只剩下小孩投海的港灣。為什麼要在一個「基隆故事」藝術節講一樁隨處都可能發生的霸凌事件?裡面佔有要角的老師和父親角色,又跟基隆的興衰有何關聯?甚至這霸凌是否可能隱喻著基隆在台灣發展被擠壓到的邊陲位置?沒有任何蛛絲馬跡試圖交代。這則故事就像一尾滑溜的魚,溜進了燠熱的下午又溜回了大海。

相較於《遺棄之時》對單一場景、單一情緒的正面呈示,《二手》營構海雨山風的立體氛圍,五樓《模糊的基隆》卻令人錯愕。這齣由在地劇團「影劇坊」創作的兩女一男情愛糾葛,不但與題目和節目冊宣稱的「基隆=鳥籠」的象徵缺乏有力比附,空間使用也漠視老屋的現有格局,反而大肆裝設,以俗豔的燈光和煙霧製造出所謂的「劇場效果」,完全失去與場地互動的意涵。尤有甚者,該劇從劇本到表演,都處於一種生澀的學生習作狀態,和前兩齣構思精緻、手法完熟的作品並列,距離比從幼稚園到研究所還遙遠。培植在地創作是美意一樁,但還沒學會走路就要送上戰場,委實也不是扶植之道。

在場地匱乏、資源拮据的情況下,三缺一劇團用一棟老屋製造了一則小小奇蹟。但是文化深耕不能每天期待奇蹟。基隆市文化局倘若能夠積極改善轄內專業劇場設備、挹注更多資源給藝文工作者,才可能成就一個近悅遠來、面子裡子俱全、可以讓基隆人引以為傲的「海港山城藝術季」。

《海港山城藝術季》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5/07/19 13:00
地點|基隆市南榮路73號2~5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其說是進駐,「回鄉」,可能是更貼切的詞彙,因為劇團藝術總監魏雋展,就是基隆人,屬地情感,自然根深,「海港山城藝術季」或可視為其三年進駐的階段性呈現。(黃佩蔚)
7月
23
2015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