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中的奇蹟《海港山城藝術季》
7月
20
2015
海港山城藝術季/二手(范玉霖 攝,陶維均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8次瀏覽
鴻鴻(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缺乏專業演出空間的條件下,若用心經營,「場域限定」(Site-specific)的表演反而可以凸顯人文地理背景。就一個城市藝術節而言,三缺一製作的「海港山城藝術季」也算是因禍得福的一例。

所謂「藝術季」事實上是發生在基隆市中心一棟五層住宅──前「魏齒科」──的三齣小戲。魏齒科是1970-90年代地方上知名的診所,魏醫師也曾是黨外運動知名的支持者。魏家於1990年代遷往台北,舊宅像睡美人城堡般原樣留存至今,櫥櫃、衣物、鏡子、飾件與收藏品一應俱在。房子本身就有故事;房子本身就是故事。難的,不是呼喚出昔日情懷,而是如何與今日的觀者對話。何況,藝術季的英文題目赫然是The Story of Keelung。曾經在台灣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又漸趨混亂、頹敗、甚至被台灣政府與社會遺忘的這座港市,與這間老屋能有多少具體而微的呼應?

余彥芳的《遺棄之時》利用四樓的三個房間,兩個幽靈般的人物(田孝慈、曾歆雁)直接呈現被遺棄的不甘。黑衣女子在斑駁剝落的牆紙與滴落的漏水前,不斷仰望與滑跌,相襯窗外的落雨,屋內屋外、過去現在就這麼聯結起來。那被漏水全身浸透的濕,甚至潑濺到觀眾,是小劇場最難得的貼身體驗。另一個幽靈隨衣櫃的衣物傾洩而出,不斷更衣,彷彿也在尋找更適合的身份、與更想留住的時光。兩人移轉到隔壁,花衣女子追問著什麼帶得走、什麼帶不走,而黑衣女子一逕蒐集著陶瓷人偶和塑膠玩具,最後終結於一扇打開的門,門後的房間有更多未及整理的雜物,彷彿在請求觀眾凝望以及傾聽。

若說《遺棄之時》以飽含張力的身體訴諸回憶的憾恨情緒,三樓的《二手》則試圖以敘事聯結基隆兼跨漁礦的城市性格。演員吳立翔在導演陶維均的搭配下,以房間現有的桌板當作舞台,現成的飾物與擺設(大理石球、磁鐵、釘鎚、杯子、塑膠碗、衛生紙、風扇、非洲木雕、風景掛圖……)營造一幅幅時而幽默、時而殘酷、時而詩意的物件劇場。情節是一個國中老師面對一個被霸凌小孩的無能為力。故事說得委婉動聽,物件的組合運用時而無厘頭般引人失笑,時而神采盎然令人擊節。不過基隆的場域特性在前半彷彿主角,卻在後半退至背景或甚至消失,只剩下小孩投海的港灣。為什麼要在一個「基隆故事」藝術節講一樁隨處都可能發生的霸凌事件?裡面佔有要角的老師和父親角色,又跟基隆的興衰有何關聯?甚至這霸凌是否可能隱喻著基隆在台灣發展被擠壓到的邊陲位置?沒有任何蛛絲馬跡試圖交代。這則故事就像一尾滑溜的魚,溜進了燠熱的下午又溜回了大海。

相較於《遺棄之時》對單一場景、單一情緒的正面呈示,《二手》營構海雨山風的立體氛圍,五樓《模糊的基隆》卻令人錯愕。這齣由在地劇團「影劇坊」創作的兩女一男情愛糾葛,不但與題目和節目冊宣稱的「基隆=鳥籠」的象徵缺乏有力比附,空間使用也漠視老屋的現有格局,反而大肆裝設,以俗豔的燈光和煙霧製造出所謂的「劇場效果」,完全失去與場地互動的意涵。尤有甚者,該劇從劇本到表演,都處於一種生澀的學生習作狀態,和前兩齣構思精緻、手法完熟的作品並列,距離比從幼稚園到研究所還遙遠。培植在地創作是美意一樁,但還沒學會走路就要送上戰場,委實也不是扶植之道。

在場地匱乏、資源拮据的情況下,三缺一劇團用一棟老屋製造了一則小小奇蹟。但是文化深耕不能每天期待奇蹟。基隆市文化局倘若能夠積極改善轄內專業劇場設備、挹注更多資源給藝文工作者,才可能成就一個近悅遠來、面子裡子俱全、可以讓基隆人引以為傲的「海港山城藝術季」。

《海港山城藝術季》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5/07/19 13:00
地點|基隆市南榮路73號2~5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其說是進駐,「回鄉」,可能是更貼切的詞彙,因為劇團藝術總監魏雋展,就是基隆人,屬地情感,自然根深,「海港山城藝術季」或可視為其三年進駐的階段性呈現。(黃佩蔚)
7月
23
2015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