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生身不息》
11月
05
2012
生身不息/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s (Erin Baiano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1次瀏覽
李時雍

甘陀麗。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中,為了婚嫁於盲視國王,為不忍親睹家族百年殺戮而矇上雙目之公主,成為阿喀郎《靈知》舞作初始,手持長桿,探伺著跟前及虛空,緩步走進延伸橫長如花道般光照裡的女舞者,移動下盤重心,隨鼓聲擊起手勢;也成為了許芳宜這幾年與國際間編舞家工作經驗所帶回台灣製作《生身不息》中,合作最早的角色作品。

曾於2010年台北新舞台「新舞風」節目中演出的《靈知》,阿喀郎與當時飾甘陀麗的女舞者日本裔太古樂手砂畑好江(Yoshie Sunahata),結合了印度卡達克舞(Kathak)轉手與旋轉的步伐以及太鼓擊奏時的身體擺幅姿勢,在光線延長或橫直所創造的儀式性空間內,以竹竿撐地,以肉身為墊,演繹關係和命運裡的視與不見。許芳宜在2011年接續發展此角色。受訪時,回顧如何詮釋從瑪莎葛蘭姆的神話人物到《靈知》裡的盲視公主:「都不一樣,但追根究柢都一樣。因為都是人,都是女人。只要回到人,回到人性共通點,其實男人女人好像沒什麼不一樣。」從砂畑好江到許芳宜,演出者帶著那諸神話角色之故事之姿,確賦予此人物偌多身體到詮釋以至文化上的個人脈絡和性格,其戲劇情緒營造和造型線條的延展,恰與阿喀郎的內斂構成張力,形成對比。

身體的賦義和詮釋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從戲劇性強烈的《靈知》到惠爾敦(Christopher Wheeldon)編作幾無角色的《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s》。重複段落中,紐約市芭蕾舞團舞者溫蒂.威倫(Wendy Whelan)、泰勒.安格(Tyler Angle)、克雷格.霍爾(Craig Hall)與許芳宜在極簡約僅背幕藍色光照下身似剪影發展各自動作語彙;並在幾段發展中獨舞或男女雙人。在同樣動作中更可見到許芳宜所謂的「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其手勢、其沿背脊和腹部的運動,腳和地面的關係,或是被霍爾拖舉時身體狀態的細膩延展,相對於譬如溫蒂.威倫在雙人中每一足尖延伸,每一旋腿像指尖劃過地面般輕盈,或者四人同在舞台上時差異的身體個性及之間關係非常引人精彩。

而《出口 Way Out》則是許芳宜編作。以年輕表演者初始身體能量,以奔跑、以吶喊之姿、或融合街舞不規則的動態,折返跳躍,在光線穿透背幕打出如通道的光影,背後若現的敞開空間,加上音樂重拍所烘托出的巨大感染力;然而在群體的結構關係或畫面編排上,或因光線和景而受限於前後方向的移動,以至對於從「出口」所可能展開的動作發展與賦義詮釋上,都仍停留在展開的表層。但也已可見年輕舞者一種身體原發的爆發力。

也正是在此同一舞台,年輕舞者曾有一時躍起的身影,迴盪在溫蒂.威倫的芭蕾之姿,許芳宜對於角色的個人化詮釋,或像是《靈知》尾聲阿喀郎在微光下含蓄著巨大能量進入儀式般的甩盪又收斂一瞬,或許便是許芳宜回返台灣製作而連結了三齣作品欲創造愈動人的「生生不息」。

《生身不息》

演出|許芳宜&藝術家
時間|2012/10/2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舞蹈在某種意義上正探問著生命與動態的展現,《生身不息》似乎從隱匿的微觀動作引爆了難以直接描繪的強勁動力,或可稱生命力亦或是死亡趨力,然總是生生不息。(吳若慈)
11月
12
2012
〈靈知〉最後所堆疊的高潮在於許芳宜扮演的甘陀麗皇后為亡族之戰悲慟不已,她披頭散髮,低身開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技法強調腹部有力的收縮,在此刻有所閃現。阿喀郎更驚人是在結束前,整個頭手快速的晃動,快到像高速放映的影片,幾乎看不到頭手的細節,只見光影在暗處極速地閃爍,整個人彷彿即將化為粒子在台上全然消逝。(葉根泉)
10月
29
2012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