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生身不息》
11月
05
2012
生身不息/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s (Erin Baiano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1次瀏覽
李時雍

甘陀麗。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中,為了婚嫁於盲視國王,為不忍親睹家族百年殺戮而矇上雙目之公主,成為阿喀郎《靈知》舞作初始,手持長桿,探伺著跟前及虛空,緩步走進延伸橫長如花道般光照裡的女舞者,移動下盤重心,隨鼓聲擊起手勢;也成為了許芳宜這幾年與國際間編舞家工作經驗所帶回台灣製作《生身不息》中,合作最早的角色作品。

曾於2010年台北新舞台「新舞風」節目中演出的《靈知》,阿喀郎與當時飾甘陀麗的女舞者日本裔太古樂手砂畑好江(Yoshie Sunahata),結合了印度卡達克舞(Kathak)轉手與旋轉的步伐以及太鼓擊奏時的身體擺幅姿勢,在光線延長或橫直所創造的儀式性空間內,以竹竿撐地,以肉身為墊,演繹關係和命運裡的視與不見。許芳宜在2011年接續發展此角色。受訪時,回顧如何詮釋從瑪莎葛蘭姆的神話人物到《靈知》裡的盲視公主:「都不一樣,但追根究柢都一樣。因為都是人,都是女人。只要回到人,回到人性共通點,其實男人女人好像沒什麼不一樣。」從砂畑好江到許芳宜,演出者帶著那諸神話角色之故事之姿,確賦予此人物偌多身體到詮釋以至文化上的個人脈絡和性格,其戲劇情緒營造和造型線條的延展,恰與阿喀郎的內斂構成張力,形成對比。

身體的賦義和詮釋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從戲劇性強烈的《靈知》到惠爾敦(Christopher Wheeldon)編作幾無角色的《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s》。重複段落中,紐約市芭蕾舞團舞者溫蒂.威倫(Wendy Whelan)、泰勒.安格(Tyler Angle)、克雷格.霍爾(Craig Hall)與許芳宜在極簡約僅背幕藍色光照下身似剪影發展各自動作語彙;並在幾段發展中獨舞或男女雙人。在同樣動作中更可見到許芳宜所謂的「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其手勢、其沿背脊和腹部的運動,腳和地面的關係,或是被霍爾拖舉時身體狀態的細膩延展,相對於譬如溫蒂.威倫在雙人中每一足尖延伸,每一旋腿像指尖劃過地面般輕盈,或者四人同在舞台上時差異的身體個性及之間關係非常引人精彩。

而《出口 Way Out》則是許芳宜編作。以年輕表演者初始身體能量,以奔跑、以吶喊之姿、或融合街舞不規則的動態,折返跳躍,在光線穿透背幕打出如通道的光影,背後若現的敞開空間,加上音樂重拍所烘托出的巨大感染力;然而在群體的結構關係或畫面編排上,或因光線和景而受限於前後方向的移動,以至對於從「出口」所可能展開的動作發展與賦義詮釋上,都仍停留在展開的表層。但也已可見年輕舞者一種身體原發的爆發力。

也正是在此同一舞台,年輕舞者曾有一時躍起的身影,迴盪在溫蒂.威倫的芭蕾之姿,許芳宜對於角色的個人化詮釋,或像是《靈知》尾聲阿喀郎在微光下含蓄著巨大能量進入儀式般的甩盪又收斂一瞬,或許便是許芳宜回返台灣製作而連結了三齣作品欲創造愈動人的「生生不息」。

《生身不息》

演出|許芳宜&藝術家
時間|2012/10/2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舞蹈在某種意義上正探問著生命與動態的展現,《生身不息》似乎從隱匿的微觀動作引爆了難以直接描繪的強勁動力,或可稱生命力亦或是死亡趨力,然總是生生不息。(吳若慈)
11月
12
2012
〈靈知〉最後所堆疊的高潮在於許芳宜扮演的甘陀麗皇后為亡族之戰悲慟不已,她披頭散髮,低身開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技法強調腹部有力的收縮,在此刻有所閃現。阿喀郎更驚人是在結束前,整個頭手快速的晃動,快到像高速放映的影片,幾乎看不到頭手的細節,只見光影在暗處極速地閃爍,整個人彷彿即將化為粒子在台上全然消逝。(葉根泉)
10月
29
2012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