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家庭戰場《小人Parents》
11月
30
2017
小人Parents(魔梯形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2次瀏覽
方姿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走進劇場,有觀眾帶著小小孩子來看戲,舞台上樂手在一旁正演奏著幼兒尺寸的樂器,如更衣間般的層層背幕,不同形狀的粉色系大型積木,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但我想照顧過嬰幼兒的父母們都知道,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男女演員上場,臉上都畫著如熊貓般的黑眼圈,身上穿著的寬鬆衣服因凌而顯得邋遢。故事從兩人隨時隨地都能睡著,卻又不得不因為一個寶寶哭聲或是一個動靜而驚醒開始。在睡和醒之間反覆了好幾次,這樣的生活片段,作為觀眾看著舞台上的演員呈現很好笑,但實際經歷過的父母們就能夠明白箇中痛苦。接下來的片段皆是如此,因為以小丑默劇形式演出,誇張的肢體動作搭配父母們都能夠心領神會的動作意涵:當奶量抵達人生巔峰,便拿著擠奶器四處噴灑;雙手摸著胸部,再捏著空氣,表示已經無奶可擠的兩人哀嚎;綠色稠狀物我將之詮釋為全身都是奶、屎、淚水、汗水和鼻涕的混合體。看演出時是笑著,但回想起真實人生的這段過程,心裡仍是酸酸的。這是整齣戲的前半段。

父母有個招牌動作:兩人互相拍掌,握對方的手臂,拳碰拳,抖動指頭揮過眼前,配合著固定的音樂旋律。每當兩人共同達成一個協定,或是在一團混亂後必須重振起鼓,就會出現招牌動作。舞台上並沒有真正需要被照顧的「小人」出現,而是透過男女演員演繹父母如何照顧剛出生嬰孩的慌亂過程,其中穿插著很多時刻,甚至可說是時時刻刻,不只是必須照顧小孩的行為具體呈現在舞台上,父母雙方經常是高張力的這層關係也隨著兩位演員的互動顯現。其中,有段真的如拳擊選手的動作出現:媽媽坐在積木上,起身準備攻擊卻面向爸爸,爸爸還將媽媽調整了方向,她才向前揮拳,隨後兩人陰錯陽差地打了起來。因為沒有語言,為何父母會將矛頭對準對方就不是重點,重點是招牌動作總是能讓雙方重新開始。

故事將父母生活務實操勞的層面帶向幻想:他們開始吃起奶嘴、在舞台上丟著那些積木堆成城堡、從雙足行走的生物退化成爬蟲類、兩人開始抖動著雙手眼睛迷茫一起變老。最終,實體的「小人」出現了,一個會發光的嬰兒,被放在積木疊成的高處,兩人看著,從神情中彷彿讚嘆著。從《小人Parents》的結尾,覺得雖然照顧新生命經常是手忙腳亂無法停歇而苦不堪言,卻仍然因著新生兒到來而感到滿心喜悅充滿希望。或許這就是創作著們的真實感受,或是欲帶給觀眾的美意吧!

當「小人」誕生的那一刻起,家就成了戰場,表面上充斥著溫馨可愛的育嬰用品,顏色總是粉紅、粉黃、粉藍,但掩蓋不住父母的黑眼圈,也無法避免很多時候戰火總是一觸即發。這確實是一齣適合以默劇呈現的作品,這段初為父母的階段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小人Parents》

演出|魔梯形體劇場 Multi-X Theatre Company
時間|2017/10/15 10:30
地點|台北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