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家庭戰場《小人Parents》
11月
30
2017
小人Parents(魔梯形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7次瀏覽
方姿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走進劇場,有觀眾帶著小小孩子來看戲,舞台上樂手在一旁正演奏著幼兒尺寸的樂器,如更衣間般的層層背幕,不同形狀的粉色系大型積木,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但我想照顧過嬰幼兒的父母們都知道,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男女演員上場,臉上都畫著如熊貓般的黑眼圈,身上穿著的寬鬆衣服因凌而顯得邋遢。故事從兩人隨時隨地都能睡著,卻又不得不因為一個寶寶哭聲或是一個動靜而驚醒開始。在睡和醒之間反覆了好幾次,這樣的生活片段,作為觀眾看著舞台上的演員呈現很好笑,但實際經歷過的父母們就能夠明白箇中痛苦。接下來的片段皆是如此,因為以小丑默劇形式演出,誇張的肢體動作搭配父母們都能夠心領神會的動作意涵:當奶量抵達人生巔峰,便拿著擠奶器四處噴灑;雙手摸著胸部,再捏著空氣,表示已經無奶可擠的兩人哀嚎;綠色稠狀物我將之詮釋為全身都是奶、屎、淚水、汗水和鼻涕的混合體。看演出時是笑著,但回想起真實人生的這段過程,心裡仍是酸酸的。這是整齣戲的前半段。

父母有個招牌動作:兩人互相拍掌,握對方的手臂,拳碰拳,抖動指頭揮過眼前,配合著固定的音樂旋律。每當兩人共同達成一個協定,或是在一團混亂後必須重振起鼓,就會出現招牌動作。舞台上並沒有真正需要被照顧的「小人」出現,而是透過男女演員演繹父母如何照顧剛出生嬰孩的慌亂過程,其中穿插著很多時刻,甚至可說是時時刻刻,不只是必須照顧小孩的行為具體呈現在舞台上,父母雙方經常是高張力的這層關係也隨著兩位演員的互動顯現。其中,有段真的如拳擊選手的動作出現:媽媽坐在積木上,起身準備攻擊卻面向爸爸,爸爸還將媽媽調整了方向,她才向前揮拳,隨後兩人陰錯陽差地打了起來。因為沒有語言,為何父母會將矛頭對準對方就不是重點,重點是招牌動作總是能讓雙方重新開始。

故事將父母生活務實操勞的層面帶向幻想:他們開始吃起奶嘴、在舞台上丟著那些積木堆成城堡、從雙足行走的生物退化成爬蟲類、兩人開始抖動著雙手眼睛迷茫一起變老。最終,實體的「小人」出現了,一個會發光的嬰兒,被放在積木疊成的高處,兩人看著,從神情中彷彿讚嘆著。從《小人Parents》的結尾,覺得雖然照顧新生命經常是手忙腳亂無法停歇而苦不堪言,卻仍然因著新生兒到來而感到滿心喜悅充滿希望。或許這就是創作著們的真實感受,或是欲帶給觀眾的美意吧!

當「小人」誕生的那一刻起,家就成了戰場,表面上充斥著溫馨可愛的育嬰用品,顏色總是粉紅、粉黃、粉藍,但掩蓋不住父母的黑眼圈,也無法避免很多時候戰火總是一觸即發。這確實是一齣適合以默劇呈現的作品,這段初為父母的階段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小人Parents》

演出|魔梯形體劇場 Multi-X Theatre Company
時間|2017/10/15 10:30
地點|台北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