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熱情,依舊舞蹈─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心動時刻》
4月
29
2013
非關舞蹈藝術節 ( 8213肢體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6次瀏覽

演出:8213 肢體舞蹈劇場

時間:2013/04/27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文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個節目中有六段獨舞、共演出六個場次,這樣的演出活動是否可以將之稱為「藝術節」?不過,我們可以暫時先將這個問題放到一邊,因為日前由8213 肢體舞蹈劇場主辦,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心動時刻》,還有更需要討論的議題,藝術節策展人所提出的「非關舞蹈」Not Dance,到底是什麼?

話說文學藝術的不斷革命論,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總是有後來者針對前人作品的形式觀念,進行溫和的懷疑,或者激進的推翻;這一方面是時空位置的轉變,舊形式無法負荷新事實,另方面則是西方思辯的傳統,經過質疑、思考與行動,讓新作品產生的新結果,能夠更接近我們生存的真實面貌。舞蹈何嘗不是?翻開舞蹈史上所記載的重要編舞家,哪一個不是對前朝的舞蹈觀念技法或內容,因有所質疑、不滿而開創出新的天空。那麼,回到非關舞蹈藝術節Not Dance,這個藝術節到底要Not(非關)什麼樣的Dance(舞蹈)呢?

上半場有四個作品,首先登場是楊琇如的《迷霧》,舞者在黑色舞台上的一方白色地板,在幽暗的燈光氛圍中,運用大量地板動作,並利用左舞台的窗門,當成心靈開闔的象徵,她打開這扇大門,取出一件衣裳,穿上它並與之共舞,然後又將衣裳脫下與之產生情感的聯繫,最後舞者走向開著縫隙並透出光亮的窗,朝向「外面」那廣闊未知的世界望去來做結束。

第二支獨舞是朱星朗的《萱憂》,舞者以女裝出場,經由簡單話語與背景的粵語對話錄音,表現一位老奶奶對於戰爭逃難時的記憶與遺忘,她並不斷質問「我是誰」?接著舞者褪去旗袍與首飾,以男性大片露出的身體,來回應老奶奶的記憶,在此性別界線恍惚,一如那遙遠不堪的過去,腦袋想遺忘的,身體卻記起來了,奶奶不想回憶的,孫子(或兒子?)卻找到了,筆者認為到此,這支作品是整個演出最接近Not Dance概念,將身體議題成為舞蹈非動作的可能性,但很可惜,最後編舞者還是回到舞蹈作為結束。

兆欣的《驚夢》以現代都會男兒身打扮,唱演了一段牡丹亭的《驚夢》,這個以少女懷春的情慾,挑撥性別、古今、形式界線的表演,卻未做進一步發展。來自香港編舞家王廷琳的《心‧動》,在舞台上宣揚舞蹈與愛,帶領觀眾跟著舞動,邀請觀眾上台共舞,並且自己也跳了幾段,最後宣布自己即將在香港舉行的婚禮,邀請觀眾參加,也將另一位新郎也請上舞台。

下半場來自義大利舞者Mauro Sacchi的《home, coming》,凌亂地發展了幾段與物件相關的舞,球鞋、紅蕃茄、麵包、刀子與桌子,雖然語焉不詳但舞蹈動作卻是全場最自然不刻意的。詹天甄的《超惱人3—聲體色影CHAN》,將剛剛中場休息在外面發糖果,拿到特殊糖果的觀眾(被拍照)請了上台,他們被繫上理髮白布袍任意坐在台上,舞者以這群人為布景起舞,天上還掉下彩色小球,以及將自己身體塗抹顏料後,與舞台上的觀眾身體接觸共舞,稍微有點行動藝術的味道。

於是以上的六個作品,幾乎都沒有Not Dance,不敢挑戰原有的舞蹈形式,並相當程度都依賴著它(《驚夢》亦依賴著原有形式),所以進行了三屆的「非關舞蹈」Not Dance,光憑滿腔熱情,但至今找不出精神、缺乏論述,名詞淪為裝飾,內容毫無頭緒,策展人也只能在節目單上,以「多元、豐富、又有內涵」這種空洞的話語曚混。最後,還是要勉勵辛勤的非關舞蹈創作團隊,問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心想要Not Dance,確定的話就真的要試著完全放下,因為不「破」又怎能「立」呢?

《心動時刻》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六支作品各自觸及了情愛、離散、記憶、藝術傳統、情慾、心靈,或政治等不同的心動環結,或完整,或隱晦不清,但透過表演者自身的感性共享,都具有渲染觀看或「to be loved/affected」的能量。(李時雍)
5月
06
2013
整體來說,此次呈現的六個作品皆能切合主題「心動時刻」且情感真誠不造作。六個作品各具形式,打破戲劇與舞蹈、觀者與表演者之間的囿限,體現演出團隊欲求「跨界創作」的理念。(林卓儀)
5月
01
2013
許多看過「愛的循環三部曲」的人們,似乎也都將更多的讚譽留給了前一次來台的《強迫症之戀》,不過當我們看見《心》之舞者猙獰的嘶吼面容與嘴裡發出的喘息時,卻也難以否認身體或心理都在不自覺中,止不住地於體內深處怦怦亂跳,即使當晚的國家戲劇院未必是最適合的載體,過遠與過大的空間些許削弱了舞者充沛飽滿的能量,但筆者還是能隱約看見觀眾席上部分的人們在躁動著
3月
30
2023
這樣的演出在台灣也許是大膽的,它可能使人陷入真正的睡眠,也可能引起深刻的共鳴。換句話說,這是一支需要緣分的舞作,它考驗觀眾的文化程度、音樂喜好、個性與形式接受度,而這一切都攸關記憶。
3月
27
2023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舞者們演繹的是共有的感性肢體,基於在愛情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大量情緒,從最美好到最哀傷的快樂既痛苦分級表中,解析與拆分情感在身體上的表現,唯有從獨立的個體中發散,並不評判男性無法如此性感,也不妄語女性不可能堅毅,他們也不推舉與拉扯彼此,就是在群我關係中展現自己,適度中與對方互助與扶持。
3月
22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3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3月
1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