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流露,非關舞不舞蹈─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心動時刻》
5月
01
2013
非關舞蹈(8213肢體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8次瀏覽
林卓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8213肢體舞蹈劇場」(8213 Physical Dance Theater)由孫梲泰於2006年8月成立。策展人孫梲泰以舉辦一個多元、豐富有內涵的獨舞藝術節為宗旨,於2010年首辦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提供舞蹈藝術家一個自由創作的平台。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以「心動時刻」為題,演出六個獨立作品,呈現「心動」之於創作者的意義。

《迷霧》以純粹肢體動作的編排組合表現心動時刻如處迷霧森林之感。舞者楊琇如以風衣外套作為媒介,在燈光明暗變化與外套穿脫之間展現身體與心靈相追逐時的放鬆、緊繃、拉扯、解脫至舞終時回歸平靜的各種狀態。

《萱憂》為對母親的情感傳遞。表演者朱星朗以身著旗袍、跟鞋、女性飾物的母親形象出場,老舊有雜訊的播放帶顯示其年代,在念白中反覆以「要記得」、「別忘記」、「忘了便不存在」等演譯母親反覆在遺忘與找尋的狀態。從「但我還記得」一句作為舞作的轉折點,表演者結束「扮演」,慢慢褪去身上的母親形象,以回歸自我的身驅表現記憶中母親的柔軟線條與體認回憶逝去時的憂傷之情。舞作結構單純,展現出細膩的情感,渲染力十足。

《驚夢》以崑曲《牡丹亭‧驚夢》的【山坡羊】一段表現杜麗娘的少女情思。身著西裝的表演者兆欣以男性本貌與旦角嗓音清唱呈現杜麗娘對於情欲的壓抑、期盼、失落等情感。除卻旦角外在裝束製造的幻像與音樂陪襯,突顯表演者自身的身段技藝純熟細膩與面目神情的唯美變化,也加深演出背後對於乾、坤在旦角藝術上的討論與反思。

香港藝術家王廷琳(Andy)從一句「我回來了」起始,帶領觀眾做簡單的肢體伸展,以輕鬆歡快的氣氛開始舞動。舞作穿插詩詞、歌曲與表演者自白等可略分為明亮愉悅、黑暗痛苦、病房一隅、即興雙人舞等段落,舞終又以「我回來了」上場致謝,與觀眾分享即將到來的幸福喜訊。扣合作品名《心‧動》,展現出生命歷程中無論苦樂皆是過程,在即興雙人舞時偶有出錯、銜接不流暢之處,使舞作能與生命本無常、無法刻意編排的真實狀況相呼應,表現活在當下之感。

來自義大利的Mauro Sacchi(貓肉先生)以《Home.Coming》說明對家鄉的情感即是「心動」。舞臺上以放置食材的餐桌、籃球鞋顯示過去的曾經擁有。演出過程中筆者雖不懂表演者訴說的語意,仍可從豐富的面部表情、默劇動作、身體語彙中體悟其欣喜之情。其中以穿上球鞋,著重腿部律動的輕快動作以及玩弄菜刀為舞作的亮點,舞作調性趣味、頑皮,偶令人摸不著頭緒,個人風格明確。

表演者詹天甄於2010開始「超腦人」系列創作,今以《超腦人3─聲體色影CHAN》表現「心動」是與環境戰鬥的本能與覺醒時刻。除了獨舞者,也隨機選取現場觀眾進入表演區,表演者以多樣的姿態形貌在刻意切割、投射的光圈內急促顫動、追逐,不時碰觸、壓制、推移、擺放場上觀眾。以塑膠球的投遞、顏料在自身與塑膠布、白布的上色、舞動時的呼吸聲和現場拍攝的閃光燈切合舞作標題──聲光、肢體、色彩與驟亮後殘影。而全場觀眾的表現也構成舞作的完整成形,當全場皆在投擲塑膠球時,表演者經歷了主動出擊、眾人圍攻、再度反擊等過程,形似現世的種種縮影。舞作本身為一有機體,大量與觀眾互動使作品可塑性高、難以預料、充滿驚喜。

整體來說,此次呈現的六個作品皆能切合主題「心動時刻」且情感真誠不造作。如托爾斯泰在其藝術論(What is Art ?)裡表示:「藝術是人類的活動,其中所包含的是一個人用了某種外在的記號,訴諸動作、線條、色彩、聲音或用言語將曾經體驗過的種種感情有意識的傳給別人,而別人被這種感情所動,也來體驗他們。」六個作品各具形式,打破戲劇與舞蹈、觀者與表演者之間的囿限,不僅體現演出團隊欲求「跨界創作」的理念,整晚演出更貼近「非關舞蹈」一詞,是舞蹈卻不僅只是舞蹈表演。觀者接收作品之意涵進而理解、體會表演者傳達之情,頃刻的心動成為永恆的作品畫面,也成為刻鑄在觀者此生經歷的片段一截。

《心動時刻》

演出|8213肢體舞蹈劇場
時間|2013/04/25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六支作品各自觸及了情愛、離散、記憶、藝術傳統、情慾、心靈,或政治等不同的心動環結,或完整,或隱晦不清,但透過表演者自身的感性共享,都具有渲染觀看或「to be loved/affected」的能量。(李時雍)
5月
06
2013
進行了三屆的「非關舞蹈」Not Dance,光憑滿腔熱情,但至今找不出精神、缺乏論述,名詞淪為裝飾,內容毫無頭緒,策展人也只能在節目單上,以「多元、豐富、又有內涵」這種空洞的話語曚混。(謝東寧)
4月
29
2013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