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流露,非關舞不舞蹈─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心動時刻》
5月
01
2013
非關舞蹈(8213肢體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5次瀏覽
林卓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8213肢體舞蹈劇場」(8213 Physical Dance Theater)由孫梲泰於2006年8月成立。策展人孫梲泰以舉辦一個多元、豐富有內涵的獨舞藝術節為宗旨,於2010年首辦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提供舞蹈藝術家一個自由創作的平台。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以「心動時刻」為題,演出六個獨立作品,呈現「心動」之於創作者的意義。

《迷霧》以純粹肢體動作的編排組合表現心動時刻如處迷霧森林之感。舞者楊琇如以風衣外套作為媒介,在燈光明暗變化與外套穿脫之間展現身體與心靈相追逐時的放鬆、緊繃、拉扯、解脫至舞終時回歸平靜的各種狀態。

《萱憂》為對母親的情感傳遞。表演者朱星朗以身著旗袍、跟鞋、女性飾物的母親形象出場,老舊有雜訊的播放帶顯示其年代,在念白中反覆以「要記得」、「別忘記」、「忘了便不存在」等演譯母親反覆在遺忘與找尋的狀態。從「但我還記得」一句作為舞作的轉折點,表演者結束「扮演」,慢慢褪去身上的母親形象,以回歸自我的身驅表現記憶中母親的柔軟線條與體認回憶逝去時的憂傷之情。舞作結構單純,展現出細膩的情感,渲染力十足。

《驚夢》以崑曲《牡丹亭‧驚夢》的【山坡羊】一段表現杜麗娘的少女情思。身著西裝的表演者兆欣以男性本貌與旦角嗓音清唱呈現杜麗娘對於情欲的壓抑、期盼、失落等情感。除卻旦角外在裝束製造的幻像與音樂陪襯,突顯表演者自身的身段技藝純熟細膩與面目神情的唯美變化,也加深演出背後對於乾、坤在旦角藝術上的討論與反思。

香港藝術家王廷琳(Andy)從一句「我回來了」起始,帶領觀眾做簡單的肢體伸展,以輕鬆歡快的氣氛開始舞動。舞作穿插詩詞、歌曲與表演者自白等可略分為明亮愉悅、黑暗痛苦、病房一隅、即興雙人舞等段落,舞終又以「我回來了」上場致謝,與觀眾分享即將到來的幸福喜訊。扣合作品名《心‧動》,展現出生命歷程中無論苦樂皆是過程,在即興雙人舞時偶有出錯、銜接不流暢之處,使舞作能與生命本無常、無法刻意編排的真實狀況相呼應,表現活在當下之感。

來自義大利的Mauro Sacchi(貓肉先生)以《Home.Coming》說明對家鄉的情感即是「心動」。舞臺上以放置食材的餐桌、籃球鞋顯示過去的曾經擁有。演出過程中筆者雖不懂表演者訴說的語意,仍可從豐富的面部表情、默劇動作、身體語彙中體悟其欣喜之情。其中以穿上球鞋,著重腿部律動的輕快動作以及玩弄菜刀為舞作的亮點,舞作調性趣味、頑皮,偶令人摸不著頭緒,個人風格明確。

表演者詹天甄於2010開始「超腦人」系列創作,今以《超腦人3─聲體色影CHAN》表現「心動」是與環境戰鬥的本能與覺醒時刻。除了獨舞者,也隨機選取現場觀眾進入表演區,表演者以多樣的姿態形貌在刻意切割、投射的光圈內急促顫動、追逐,不時碰觸、壓制、推移、擺放場上觀眾。以塑膠球的投遞、顏料在自身與塑膠布、白布的上色、舞動時的呼吸聲和現場拍攝的閃光燈切合舞作標題──聲光、肢體、色彩與驟亮後殘影。而全場觀眾的表現也構成舞作的完整成形,當全場皆在投擲塑膠球時,表演者經歷了主動出擊、眾人圍攻、再度反擊等過程,形似現世的種種縮影。舞作本身為一有機體,大量與觀眾互動使作品可塑性高、難以預料、充滿驚喜。

整體來說,此次呈現的六個作品皆能切合主題「心動時刻」且情感真誠不造作。如托爾斯泰在其藝術論(What is Art ?)裡表示:「藝術是人類的活動,其中所包含的是一個人用了某種外在的記號,訴諸動作、線條、色彩、聲音或用言語將曾經體驗過的種種感情有意識的傳給別人,而別人被這種感情所動,也來體驗他們。」六個作品各具形式,打破戲劇與舞蹈、觀者與表演者之間的囿限,不僅體現演出團隊欲求「跨界創作」的理念,整晚演出更貼近「非關舞蹈」一詞,是舞蹈卻不僅只是舞蹈表演。觀者接收作品之意涵進而理解、體會表演者傳達之情,頃刻的心動成為永恆的作品畫面,也成為刻鑄在觀者此生經歷的片段一截。

《心動時刻》

演出|8213肢體舞蹈劇場
時間|2013/04/25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六支作品各自觸及了情愛、離散、記憶、藝術傳統、情慾、心靈,或政治等不同的心動環結,或完整,或隱晦不清,但透過表演者自身的感性共享,都具有渲染觀看或「to be loved/affected」的能量。(李時雍)
5月
06
2013
進行了三屆的「非關舞蹈」Not Dance,光憑滿腔熱情,但至今找不出精神、缺乏論述,名詞淪為裝飾,內容毫無頭緒,策展人也只能在節目單上,以「多元、豐富、又有內涵」這種空洞的話語曚混。(謝東寧)
4月
29
2013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