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來湧動?《潮》
3月
20
2017
潮(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6次瀏覽
鍾伯淵(劇場工作者)

究竟潮從何而來?

在甫入座時只看到舞台鋪著大匹白布和從後方延伸至前方的垂掛白緞;當演出隨著銅鑼敲響揭起白布,蜷曲舞台中央的舞者林明璟也因向後捲動的白布而出現在觀眾面前,而後舞者隨著頭部甩髮繞圓擴大至整個整個身體,力量由小而大、初始面向朝後順時鐘繞行轉動一圈回到後方又再度從後方逆時鐘繞回,動作中的漸強、漸弱、漸大、漸小,重複不斷地繞圓應該超過二十分鐘,隨著舞者不斷甩髮過程中,讓我焦慮不安、心中千頭萬緒,也訝異於編舞家林麗珍有別以往的慈藹內斂讓此次開場充滿魔性,當舞者將身體逐漸推向極限,觀者也從絮亂的內在潮湧中再度凝神至舞台上,舞者抵達極限、從肉體壓縮而出撕心裂肺的叫喊,像求饒又像看破,直逼出觀眾眼淚,在尚未以理性理解那種心境時,情感的波擾已震撼觀眾,霎時間我涕淚俱下,周邊的觀眾也莫不如是。

在鍾明德「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一書中提到「……藝乘—乃『藝術創作作為個人自我/生命的實現/解脫之道』:它以個別的做者或行者為中心,藉著表演性的『行動』之建構和施行,以求踏上生命的軌道…」,而這段演出中,舞者正藉由自身苦難的施行令觀眾感受到來自生命本能的觸動,超越形式的純粹觸動人心,也顯現出無垢多年來藉由儀式性行動建構與執行上始終如一。

自第二段起呈現白鳥與鷹族的結褵情緣,第三段則如重現鷹族(或是普世狀態下雄性)的鬥戰;終了則以行者如埋下種子又或投石問路,揭露因果又如解脫了悟,也是編舞家對總結整部作品的意念。

不論是芒花如雪在舞台上輕顫撢落現出有幽靜的凝鍊,或隨著橫向白緞被兩位舞者帶走而包覆其中隨之滾動的舞者展現如棉絮般綿延不斷地移動,三個段落中都有其亮眼之處,也可理解創作者悉心展露人間愛別離苦、怨憎與求不得的心態在二、三段中如潮水般不斷湧現,也唯有行正、種善方能超脫人天,但是三個段落都能看到與前幾個作品類似的身影,不免讓人失去如第一段般的震撼,而阻礙了向下思維的開展;倘若如林麗珍在專訪【註1】中提到「……完成之後,這應該是我最後的作品。」,那若能將編舞家的歷年作品在同一場內做完整演出,那麼展現的力度將不會如在此次演出中難以感受,而將令人難以忘懷。

《潮》的創作頗有獻給諸佛菩薩、龍天護法之意,而在編舞家謝幕時對虛空的敬拜更加深其意圖,當然,如同西方宗教儀式劇或作曲家巴哈也不乏創作榮耀上帝的曲目,但當觀眾本身無帶有任何宗教信仰觀看時,是否又會因創作者強烈的意圖而感到不適?另一方面,倘若創作者缺乏這樣的意圖,是否又能激出如此深沈而無染的作品?

註1:表演藝術雜誌290期

《潮》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7/03/1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遙想〉一段中,首席男舞者鄭傑文與首席女舞者王芊懿的雙人舞,兩人如此地接近彼此,卻又將觸未觸,傳達了愛情千絲萬縷般的纏綿,宛如嫋弱的折磨。(陳祈知)
3月
25
2017
經典的形成透過不斷重複搬演,而又加強經典的位置;《潮》則像是作為一面鏡子重新反照天、地、人,以刻意「以新復舊」、「自己看到/重複自己」,來對「經典的生產過程」提出另一層帶有強烈自省意識的發問。(汪俊彥)
3月
24
2017
《潮》像是時光旅行帶著你在不同的時空情境間穿梭,你卻不禁感到疑惑,只覺得舞者們似乎比你記得的跳得更好,好像時間不曾讓人老去,卻臻至完美。 (陳代樾)
3月
15
2017
歷時超過二十多分鐘,多達六百多次的甩頭,看見舞者一人獨自對抗著自己身體的極限,有時力竭但又旋即拼命奮起,我在觀眾席內多次被這樣的能量激盪得熱淚盈眶。這不僅只是到達「精疲力竭」為止,而是「盡力」把一個簡單的動作做到極限。(葉根泉)
3月
13
2017
無垢舞蹈劇場的視覺和諧美感之境,似乎是透過人物角色與空間的社會地位階級分配下所造成的結構美學。在主要角色舞動之時,必以跪姿虔誠膜拜之態靜置於舞台空間。這樣「神格」「部署」「階級化」的舞蹈結構設計,如今重新思索卻有更深入的社會、性別與階級意涵在其中。(石志如)
3月
13
2017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