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美感下的自剖獻祭《潮》
3月
13
2017
潮(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4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是情感的循環,也是靈魂的歸宿。所有故事終將因彼此而完整,生生而不息」。就像所有章節小說,到了最終回,以回溯歷史脈絡的方式,重新再次交代所有人物的結局。引子,是來自兩位樂手與歌者,尤其在掌鑼師(筆者認為他更適合稱之為時間舵手)從固定節奏逐漸放寬節奏間距,此儀式正是揭示在劇場中每位觀眾將被重新計量時間量軸的方式。

舞台上大量白色大型布幕,由上至下垂至臺口,隨著沉緩的鑼鼓聲,一層層一疊疊的緩緩而上,美麗極了。整個視覺如東方畫布的捲軸,揭示於海洋之上那滄海一孤鳥,悠悠於天地間的孤獨。第一段的白鳥不斷以畫圓的方式搖晃、共振,並隨鼓聲的起落釋放能量,展現來自舞者內在強大堅強意志的身體。她重複著畫圓的動作結構,鼓聲此時轉化為白鳥內心節奏,是催促、是意志、是不放棄,最終白鳥放聲嘶吼哭泣,嘶吼出生命最後的慾望,哭泣自身的輓歌,猶如是林麗珍對自我的獻祭。

這一段落筆者認為是整齣《潮》最精華之處,尤其隨著白鳥的出場儀式,她啄起鋪在舞台上的白布,緩慢倒退地向舞台正後方移動,白布隨著空間的改變以及力量的拖曳,再加上微弱燈光,使白布呈現藍色、布料皺褶呈現明顯的黑色線條,從筆者三樓觀眾區看去,布料呈現出海浪、魚、鳥等意象,當舞者完成拖/動作時,乾淨的畫面與充滿深厚的生死哲理,在長達四十五分鐘毫無保留的展現實在為之驚嘆。

接續第二段開始秉持無垢典型的緩慢美學,為過去三齣作品的脈絡鋪陳,以類似舞蹈檔案回顧般,諸多雷同與複刻印象,讓舞作從高潮進入平緩直至結束,段落間有著與過去文本的斷裂感。在女子與鷹族男子的重逢雙人舞段、八男群舞段隨著八拍、四四拍、二四拍的節奏舞動,整體編排規律、重複,稍顯冗長而無新意,另外一處男子群舞段(其中一人有拿香橋段)的激烈爆發性舞蹈,卻也因為有著過去作品的影子,唯獨最後讓鷹族男子在嘶吼張狂後於祭台前死亡。整個死亡氣息瀰漫整座劇場,令人難以喘息。然而,整體舞蹈動作美學一致,看似船過水無痕的緩慢視覺美感,事實上卻是身體之內/之外的完美力量控制,從包裝著脫溢自真實時間所倍增(行動者身體刻意緩慢移動,事實上是倍增了觀者的觀看時間)下,刻意製造了特有的凝聚、檢視、控能的和諧美感。

無垢的《潮》,給白鳥與鷹族悲涼又悽苦的結局,以「死亡」印證「生」的存在性。最末段透過種子播種儀式,傳遞創作者看待生命延續的意識詮釋,而在謝幕之時編舞者林麗珍對著觀眾,向她自己營造的祭臺做出祭拜的舉動,這個行為讓我恍惚了……劇場似乎成為林麗珍祭奠生靈的祭祀場,而我只想當個觀眾。

造成我恍惚的第一個問題意識是:舞台前端以種子祭臺為象徵生命的意義,但為何以種子來象徵萬物的生息?是否對林麗珍來說,種子的繁殖比動物單純?節目單上只是簡單的說「種子與種子彼此碰撞敲打,那是雨水滴進泥土的音色」,劇中有一處是舞者手持種子敲打發出聲音,聲如樂音美妙。然而,從《醮》、《花神祭》、《觀》乃至《潮》均可探見,林以擬人之態展現天地人的內心交織的情慾流動之寓意,故而每當結束前以佛教論「空」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進入涅槃,將整個作品趨近所謂圓滿之時,似乎透過作品欲傳達林對個人生命的觀照。那為何是種子?

在最終回顧之際,筆者的另一個問題意識是:在無垢舞蹈劇場長年所積累的視覺和諧美感之境,似乎是透過人物角色與空間的社會地位階級分配下所造成的結構美學。其緣由是筆者無法忽略舞台上各種角色的互動關係與空間位置的排列形式。當主要角色出場前,必有次要角色以偶數對稱的排列,以相對彎低姿態緩慢行進,並手持裝飾性蘆葦和種子樂器,以近似「淨場」之姿步行,在主要角色舞動之時,必以跪姿虔誠膜拜之態靜置於舞台空間。這樣「神格」「部署」「階級化」的舞蹈結構設計,如今重新思索卻有更深入的社會、性別與階級意涵在其中。

無垢舞蹈劇場從緩慢美學立足,透過劇場化的儀式舞蹈與類宗教身心靈教化之意,試圖展現舞者進入一種流動式忘我的冥想劇場。只是林獨特的編舞形式,是需要觀者先做到自我催眠的「相信」舞台所發生的意識形態,才能與作品達到身心靈合一的統合。至於隱藏於舞蹈結構下的個人意識流,除了宗教性、空間美學、身體哲學之外,社會、性別與階級分工之意涵,確實不是無垢這些年被關注的議題與範疇。走到最終回,接續的無垢會怎樣發展?令人期待。

《潮》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7/03/0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遙想〉一段中,首席男舞者鄭傑文與首席女舞者王芊懿的雙人舞,兩人如此地接近彼此,卻又將觸未觸,傳達了愛情千絲萬縷般的纏綿,宛如嫋弱的折磨。(陳祈知)
3月
25
2017
經典的形成透過不斷重複搬演,而又加強經典的位置;《潮》則像是作為一面鏡子重新反照天、地、人,以刻意「以新復舊」、「自己看到/重複自己」,來對「經典的生產過程」提出另一層帶有強烈自省意識的發問。(汪俊彥)
3月
24
2017
創作者悉心展露人間愛別離苦、怨憎與求不得的心態在二、三段中如潮水般不斷湧現,也唯有行正、種善方能超脫人天,但是三個段落都能看到與前幾個作品類似的身影,不免讓人失去如第一段般的震撼,而阻礙了向下思維的開展。(鍾伯淵)
3月
20
2017
《潮》像是時光旅行帶著你在不同的時空情境間穿梭,你卻不禁感到疑惑,只覺得舞者們似乎比你記得的跳得更好,好像時間不曾讓人老去,卻臻至完美。 (陳代樾)
3月
15
2017
歷時超過二十多分鐘,多達六百多次的甩頭,看見舞者一人獨自對抗著自己身體的極限,有時力竭但又旋即拼命奮起,我在觀眾席內多次被這樣的能量激盪得熱淚盈眶。這不僅只是到達「精疲力竭」為止,而是「盡力」把一個簡單的動作做到極限。(葉根泉)
3月
13
2017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