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在藝術的缺陷裡尋得出口《潮》
3月
25
2017
潮(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1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一如既往,擅於運用布料的編舞家林麗珍,在舞台上安置了數疋從舞台最上方垂墜至舞台面的「白無垢」絲帛。延續上一支舞作《觀》的舞台正前方,由稻穀圍囿成一個圓;舞台兩側,各安置著銅鑼與手鼓。鼓手捧著燭火緩慢地就位,敲鑼、點鼓,一切就如潮水般,漸漸湧入劇場。布匹逐漸上升,伴隨著許景淳的祖靈低吟,現出首席女舞者吳明璟飾演的白鳥,背對著觀眾,蜷縮著四肢,慢慢伸展其身,以頸部不斷地畫圓,甩動及膝長髮,旋轉、旋轉、再旋轉……長達四十分鐘,超過六百次以上,臻至出神之境界,這需要何等非凡的意志力?接著,白鳥以一聲巨大而尖銳的嘶吼和哀鳴,劃破了嚴峻冰雪,如此令人驚心動魄的表現,令坐在闃暗觀眾席裡的我,和諸多觀眾一樣,落下了點點淚珠。吳明璟讓觀眾看不見編舞家,只看見舞者的身體。我相信,唯有一個內在純淨無瑕的舞者,才能夠做出這樣的表現。

林麗珍明確地表示,《潮》是她最後一部作品。完成《潮》之後,她將要投入兒童舞蹈美學教育,真正地在潮水的引領下,將每一顆愛跳舞的種子,安置在適合其生養滋長的土壤裡。也因此,《潮》歸結了無垢舞蹈劇場「天、地、人三部曲」——亦即:再現台灣常民文化道教祭儀的史詩鉅作《醮》;以〈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傳遞四時變化之美的《花神祭》;描述鷹族兄弟鬩牆,Yaki與Samo的外在爭戰與內在糾結,以及白鳥與Samo淒美愛情的《觀》。諸如:〈遙想〉一段中,首席男舞者鄭傑文與首席女舞者王芊懿的雙人舞,兩人如此地接近彼此,卻又將觸未觸,傳達了愛情千絲萬縷般的纏綿,宛如嫋弱的折磨。參與無垢舞蹈劇場的表演,舞者需要具備相當高深的技巧:腿部強韌的肌耐力、全身的柔軟度,以及專注堅持的毅力;林麗珍深諳剛柔並濟之道。

有某些研究者指出,無垢舞蹈劇場的身體訓練,源自於果陀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的「貧窮劇場」概念;但我認為,無垢舞蹈劇場與果陀夫斯基渺不相涉。當然,若以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從作品到文本」(From Work to Text)觀點來看,觀眾與研究者具有詮釋文本之自由。事實上,無垢舞蹈劇場的身體美學,更近乎亞陶(Antonin Artaud)的「殘酷劇場」理論——反西方文明、讓劇場回歸到神話與儀式、殘酷美學、心理表現靈魂的圖像、介於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之間。

亦有評論者將無垢舞蹈劇場的作品歸於日本舞踏,因為二者同樣讓舞者全身塗白,同樣以亞洲農耕民族的腳掌平緩地踩在地上;殊不知,無垢美學與舞踏美學天差地別,判若雲泥,其差異在於兩方面:(一)、日本舞踏始於處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各投擲一枚原子彈,毀滅了兩個城市,日本天皇御音放送,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爆創傷」,舞踏表現的是受到輻射塵污染,造成異質、扭曲而衰弱的病體;無垢舞者美絕的身體與衣飾,與「原爆創傷」何干?(二)、日本舞踏宗師土方巽視身體為「器」,舞踏手在表演之前,必須先把「器」掏空,才能夠讓別的靈進駐到自己的身體裡。然則,無垢的舞者在表演時,有某些具有靈媒體質的觀眾,甚至於在舞台上表演的無垢舞者,能夠感應到很多來自異次元的靈體也齊來觀賞舞作,林麗珍藉由舞蹈,祭天地宇宙,禮眾生魂靈。而屢以《心經》做結的無垢,將經文迴向給所有死者與生靈。林麗珍建構一套非常獨到的身體語彙,原創性很高,以「中心軸、中心元、中心點」為主要的身體概念——身體有兩個最大的點,一個是頭部,一個是跨的位置,最大塊的肌肉也是在這個位置(跨部,中心元和中心點所在之處),所以這個位置是能量的來源,接到能量來源的點,是從尾閭開始,所以,以脊椎為中心軸,畫一個圓,剛剛好,從運動物理來講,它剛好是在最中心的點,它傳達訊息是最快的。中心軸一直在傳導訊息,所以情感是從跨部銜接上去的。所以中心軸、中心元、中心點這三個東西要結合上來,它才會有力量,要不然力量就出不來。這個部位是儲藏能量最大的空間,也是孕育所有生命的空間。

林麗珍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真正的藝術是什麼?藝術是一個缺陷,在缺陷裡面找到出口,一定有缺才有特色。」林麗珍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悲天憫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潮》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7/3/12 14: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經典的形成透過不斷重複搬演,而又加強經典的位置;《潮》則像是作為一面鏡子重新反照天、地、人,以刻意「以新復舊」、「自己看到/重複自己」,來對「經典的生產過程」提出另一層帶有強烈自省意識的發問。(汪俊彥)
3月
24
2017
創作者悉心展露人間愛別離苦、怨憎與求不得的心態在二、三段中如潮水般不斷湧現,也唯有行正、種善方能超脫人天,但是三個段落都能看到與前幾個作品類似的身影,不免讓人失去如第一段般的震撼,而阻礙了向下思維的開展。(鍾伯淵)
3月
20
2017
《潮》像是時光旅行帶著你在不同的時空情境間穿梭,你卻不禁感到疑惑,只覺得舞者們似乎比你記得的跳得更好,好像時間不曾讓人老去,卻臻至完美。 (陳代樾)
3月
15
2017
歷時超過二十多分鐘,多達六百多次的甩頭,看見舞者一人獨自對抗著自己身體的極限,有時力竭但又旋即拼命奮起,我在觀眾席內多次被這樣的能量激盪得熱淚盈眶。這不僅只是到達「精疲力竭」為止,而是「盡力」把一個簡單的動作做到極限。(葉根泉)
3月
13
2017
無垢舞蹈劇場的視覺和諧美感之境,似乎是透過人物角色與空間的社會地位階級分配下所造成的結構美學。在主要角色舞動之時,必以跪姿虔誠膜拜之態靜置於舞台空間。這樣「神格」「部署」「階級化」的舞蹈結構設計,如今重新思索卻有更深入的社會、性別與階級意涵在其中。(石志如)
3月
13
2017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