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眸的生產意識《潮》
3月
24
2017
潮(國家戲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32次瀏覽
汪俊彥(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無垢舞蹈劇場在2009年推出《觀》,作為「天、地、人」三部曲:《醮》、《花神祭》後之終章,七年後以《潮》作為「回眸」與「再開始」。【1】這兩個看似有些矛盾的概念,一者觀照歷史,另一者則放眼未來,如何可以同時在三部曲之後章《潮》得到平衡?如果要說《潮》是無垢的全新之作,恐怕許多看過的觀眾不甚同意;除了首段由吳明璟化身白鳥,驚人而又殘酷地長達半小時就脊椎驅動全身之力的無底線旋盪。在〈溯〉外,接下來似曾相似的段落,如〈遙想〉、〈引路〉、〈芒花〉等貫串全場,藝術總監林麗珍為何重譜一場近乎重複「天、地、人」三部曲的《潮》?

討論無垢舞蹈劇場時,往往就儀式劇場作為核心:從儀式化、絕對嚴謹與結構化的場面調度,到舞者全身上白妝、編髮,一致性極強的身體動作,縹緲悠遠又類咒語式的祖靈吟唱,再到支支舞碼無例外地以心經作結,的確很難讓人不以高度信仰/念以支持表演的角度觀察。由於無垢與儀式的關係,其不若他團持續推陳出新地製作,創團廿年以來僅有四部作品的重複上演,也就自然地被接受。但我認為無垢十年磨一劍,恐怕不僅僅只是某種去世俗化神性的展演,同時也是回應當代世界表演藝術工業化、商品化的態度。

儘管花了將近十五年才成就了「天、地、人」三部曲,已足以視為對當代以進步(progress)作為歷史認識的拒絕;試想當代的十五年,資本世界運轉速度與製程之快,可以產出多少的作品。但「天、地、人」三部曲畢竟在主題上各自生長出各自的質地。直到今年的《潮》,舞碼中大結構的刻意重覆,才真正正面回應了當代觀眾對於消費性的生產(不)自覺地要求新的演出、新的舞碼、不一樣製作的制約性。如果「天、地、人」三部曲以「定、靜、鬆、沉、緩、勁」身體訓練,發展出無垢的美學經典,這種經典的形成再透過不斷重複搬演,而又加強經典的位置;《潮》則像是作為一面鏡子重新反照天、地、人,以刻意「以新復舊」、「自己看到/重複自己」,來對「經典的生產過程」提出另一層帶有強烈自省意識的發問。

換句話說,作為舞蹈文本的《潮》不僅意謂再創經典,而是對經典的刻意重新模仿與鍛鍊。相較於透過時間鍛鍊,而已經某種程度經典化的《醮》、《花神祭》與《觀》,這一個很像卻又有點差異的《潮》,提供了從舞蹈故事文本(對一個新的故事的期待?又再一次的進入消費模式?)之外的閱讀機會。《潮》作為對三部曲的刻意模仿與重新鍛鍊,正好凸顯了某種反經典的高度自省與觀照。 於是,我們可以說白鳥是帶著重寫歷史的使命,企圖撼動進步歷史的章法,那費盡力氣不斷帶出旋盪而聚集抬昇的決心,與其是說挑戰時間長度(可以多久),對我而言毋寧更像是全神貫注地力以信念與生命,如精衛填海之誠力,倒轉進步時間並重寫歷史。因而我們看到接續幾段的「似曾相似」,是歷史篇章的重寫。所有的重複,都是只有在白鳥驚天地泣鬼神的吶喊後累積的動能,才得以換來重新敘述的契機。

重複進而重新敘述歷史的《潮》,透過無數個精巧的設計佈建了「重複中的差異」。如《潮》中由身著白色百摺裙(對比《觀》的黑色百褶裙)的鄭傑文與王芊懿擔綱雙人〈遙想〉,「重複」了《醮》之〈遙想〉,但使用的音樂卻是《觀》之〈溯〉一段白鳥誓願的音樂,直至雙人分開之時,音樂又換成《花神祭》〈春芽〉的音樂;又如《觀》中的行者一路持放的石頭,到了《潮》已經是代表再生的種子。這兩個「重複中的差異」,顯示了在承接白鳥奮力盪開進步之門後,所有的重複與再現都不會、也不能一樣。從此,「新」才得到了再定義的機會。

如果這樣來看,《潮》不是重複了三部曲;而是反身性地以刻意重複,再「回眸」中才得以「再開始」;只有在具備了拒絕「進步」的勇氣,才得以探查歷史因由,並溫柔地撫摸每一個「似曾相似」,其實都已從尚未萌發的種子,蘊藏著根本的差異,也因而得以改寫了林麗珍老師心中的結;更重要的,撼動了當代生產模式的可能。

註釋

1、請見節目單《潮》的介紹文字。

《潮》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7/03/11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遙想〉一段中,首席男舞者鄭傑文與首席女舞者王芊懿的雙人舞,兩人如此地接近彼此,卻又將觸未觸,傳達了愛情千絲萬縷般的纏綿,宛如嫋弱的折磨。(陳祈知)
3月
25
2017
創作者悉心展露人間愛別離苦、怨憎與求不得的心態在二、三段中如潮水般不斷湧現,也唯有行正、種善方能超脫人天,但是三個段落都能看到與前幾個作品類似的身影,不免讓人失去如第一段般的震撼,而阻礙了向下思維的開展。(鍾伯淵)
3月
20
2017
《潮》像是時光旅行帶著你在不同的時空情境間穿梭,你卻不禁感到疑惑,只覺得舞者們似乎比你記得的跳得更好,好像時間不曾讓人老去,卻臻至完美。 (陳代樾)
3月
15
2017
歷時超過二十多分鐘,多達六百多次的甩頭,看見舞者一人獨自對抗著自己身體的極限,有時力竭但又旋即拼命奮起,我在觀眾席內多次被這樣的能量激盪得熱淚盈眶。這不僅只是到達「精疲力竭」為止,而是「盡力」把一個簡單的動作做到極限。(葉根泉)
3月
13
2017
無垢舞蹈劇場的視覺和諧美感之境,似乎是透過人物角色與空間的社會地位階級分配下所造成的結構美學。在主要角色舞動之時,必以跪姿虔誠膜拜之態靜置於舞台空間。這樣「神格」「部署」「階級化」的舞蹈結構設計,如今重新思索卻有更深入的社會、性別與階級意涵在其中。(石志如)
3月
13
2017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