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顛沛流離《露水開花-賣藥仔團的江湖故事》
12月
03
2018
露水開花-賣藥仔團的江湖故事(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69次瀏覽
蔡孟汝(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碩士)

凍露水【1】是民間藝人註定過上的日子。

《露水開花-賣藥仔團的江湖故事》(以下簡稱《露水開花》)為演出者王金櫻六十年前參與賣藥仔團的真實生命歷程。賣藥仔團的經營文化為四處遊藝,必須離鄉背井,北、中、南到處工作,因為早期環境艱辛,藝人們需要同時多份兼差才能有基本收入的開銷持平。一開始就把觀眾拉進時光迴廊,操著道地閩南語的演員陸續登場,為了維持生計,「五子哭墓」成了他們的外快來源,過程中被喪家百般刁難也得將苦往肚裡吞,漂泊的藝人們不忘在各種細節處勸世珍惜資源與得來不易的血汗錢。

傳統歌仔戲的「四大齣」(也稱四大柱)為《三伯英台》、《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阿貓姐賣藥團今天的戲文為《呂蒙正》,開演前的準備繁瑣,對話中操持著行外人聽不理解的「避話」【2】。演出分為「叫花-吆喝聚眾」、「開花-戲文演出」、「結籽-賣藥好收成」三階段,因觀眾看戲不用錢,因此歌仔戲演員們除了演正戲之外必須幫忙賣藥,團裡才能有收入。賣藥團的歌仔戲演出服裝分為兩種,一種是著正式戲服並帶身段、一種是著時裝表演,《露水開花》是以時裝呈現之。「叫花-吆喝聚眾」的手法精彩多變,演員楊宥熹為了吸引群眾也上演令人拍案叫絕的「繞口令」,彰顯民間藝人身懷絕技,適時應變展現功夫。

雖然老戲重演,賣藥仔團的文化式微,演員唱唸起戲文《呂蒙正》來卻也一點都不含糊,〈倍思仔轉七字仔〉、〈江湖調〉、〈都馬調〉、〈霜雪調〉、〈送君別〉、〈苦命鴛鴦〉、〈錦歌雜念仔〉、〈乞食調〉、〈台南哭調〉……等,採用戲中戲的方式讓年輕一輩的觀眾一睹台灣道地古早文化。

《呂蒙正》戲末,阿貓姐賣藥團開始向群眾兜售「神仙補血丸」,即所謂的結籽。廟口表演文化豐富、人才濟濟,「喊玲瓏/賣雜細」的出現是場美麗的插曲,農村時代因醫療不普及所以有賣藥文化,除此,擁有特殊叫賣聲的百貨雜細業者也相當受到歡迎,舉凡衣褲、針線、膏藥、脂粉...等應有盡有,複雜的地盤與客群問題導致經常上演爭執與武力糾紛,再次如實呈現江湖藝人遊走南北,除了看天吃飯、大地為家之外,團與團之間的道義與扶持成為藝人嵌入血肉的記憶畫面。《露水開花》擔心時代性的文化隔閡,劇中以紀錄片的形式投影大量珍貴的照片、戲文檔案、八七水災紀錄片......等,貼近與群眾的距離。生命不會一直公平、仁慈,賣藥仔團四處遊藝租住,為製作人王金櫻記憶猶新的是那年的八七水災,除了家當之外還差點搭上性命。

賣藥仔團文化現今已不復見,製作人王金櫻期望《露水開花-賣藥仔團的江湖故事》能成為一齣舊時代文化保存的作品之一,大量道地閩南語的諺語採用與歌仔戲的橋段讓整齣戲色彩層次鮮明,於大稻埕戲苑這樣具有韻味的表演場地呈現故事,更加相得益彰。

註釋

1、「凍露水」閩南語,意為接受露水滋潤。在此借喻討生活的人無以為根、四處為家。

2、「避話」,一種專業的術語,亦稱隱語,同業間彼此聯繫的一種特殊口白,有行話、市語、方語、切口、春點、黑話等別稱,多少有「不欲為人知曉」的隱密慣性。

《露水開花-賣藥仔團的江湖故事》

演出|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2018/11/17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賣藥團」就是歌仔戲低潮時期的樣貌之一。然而,今日許多資深藝人卻認為參與賣藥團並不光彩,對這段往事諱莫如深,一旦這些記憶盡付塵煙,歌仔戲的生命就像斷簡殘編,再也無法完整。(張耀軒)
12月
07
2018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