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人間、嬉戲人生《一夫二主》
1月
21
2021
一夫二主(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08次瀏覽

尹良豪(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一個失業的僕人為了謀生,在違背道德倫理情況下,陰錯陽差同時服侍了兩位主人(亦或是說一對主人),遂展開一段荒誕不經的人生喜劇,交織出政治聯姻、權力的操弄、商人的市儈,闡述著低產階級勞工與皇宮貴族在社會地位、生活上的迥異,藉由兩者的價值觀、愛情觀、政治背景的差異,反諷著當今社會上不公平的差別待遇。

卡羅・哥多尼(義大利,1707-1793)原著《一夫二主》是一部違反三一律【1】的義大利經典藝術喜劇。賴聲川改編的《一夫二主》(以下簡稱《一夫》)不僅時間、背景不同,還充滿了許多荒誕的分支劇情;人物的刻畫也充滿濃烈的個人色彩:如狡詐的僕人楚法丁諾、為愛女扮男裝的比雅、對愛人死心塌地的公主克莉絲、革命的鬥士佛林都等,演員藉著強調浮誇的演技包裝劇情文字的低俗,字裡行間透露著社會在教育、產業階級、愛情、倫理道德上的瑕疵,雖以喜劇手法呈現但批判意味著實濃厚。

喜劇通常伴隨著當代政治、社會時事等議題融於劇情當中,如《一夫》便由談論貴族世家的政治聯姻作為開場。個人認為,在前幾幕戲,演員未能掌握適當的喜劇節奏,無法順利引發觀眾的共鳴(笑點),導致上半場的戲劇狀態十分薄弱。幸好,飾演本劇靈魂人物楚法丁諾的唐從聖初登場,便以浮誇的現代喜劇的演技,抓回喜劇應有的戲劇笑果(效果),逐漸帶起觀眾們的笑意。一場楚法丁諾在飯店同時服侍多組主人(客人),與飯店畢老闆那段藉著巧妙的臺詞、滑稽的動作、詼諧的雙關語,喜劇結構特質十分明確;其中,唐從聖和服務生在劇情中穿插雜耍拋接盤子的段落,有絕佳默契,搭配雜耍技巧的視覺衝擊,將全場氛圍堆疊至最高潮;個人認為,演員唐從聖本就擁有深厚的戲劇底子,也常以活潑逗趣的形象示人,有此基礎來飾演楚法丁諾,可說是如虎添翼,除了貫穿整場、成為關鍵,也頗有餘裕地在一般喜劇的刻板中玩出自己的喜感詮釋。但,詼諧的臺詞中置入過多粗俗的字眼,難免降低作品的品質,雖說荒誕喜劇欲藉著生活化更貼近觀眾,但踏入劇場殿堂作為雅俗共賞的劇型,我認為此部份,須再審慎思量。

總體來說,劇中演員具深厚的戲劇薰陶亦表現自然,在通俗喜劇的刻板印象下,個人的戲劇內涵仍能夠展露。另外,屈中恆飾演的革命領袖佛林都,角色帶有教化人民的特質,字裡行間不斷表達著「一個國家對人民的『教育』十分關鍵」,不斷重複「百姓真是苦啊」表達著劇中價值觀:人民身處在什麼國家、接受著什麼樣的教育,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命運。承上,《一夫》整齣戲不乏藉著嬉笑怒罵中詼諧反諷著政治的腐敗、人民的素質、家庭的養成、社會地位的差別、高低階級的價值觀、愛情觀所呈現的差異,在每個人物的刻畫都十分清晰;人物跟人物之間的衝突都呈現兩難的狀態,也實現了喜劇最困難的地方——運用幽默的形式,闡述著悲劇的故事。

此劇最後看似沒有走向快樂的結局,而是留下某些遺憾,抑或說留個伏筆交由觀眾們自由想像。誠如角色楚法丁諾在最後結尾所說:「人只要能三餐溫飽,那人生還有什麼好煩惱的呢?」個人認為,結尾藉著低產階級角色的口白,呼應出人們不管身處在什麼國家、是什麼職業,都必定存在著煩惱,但換個角度試想,人生本就是一場悲喜交加的歷程,但是要走向喜劇?還是悲劇?端看你如何翻轉:如同楚法丁諾的生存之道。

註釋

1、三一律源起於亞里斯多德《詩學》,即「時間的一致:一齣戲的時間幅度應在一天之內」、「地點的一致:地點不應變換」、「動作的一致:情節上不允許其他支線情節存在」。

《一夫二主》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21/01/09 19: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
近年來,地方藝文團隊和城市藝術節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舉辦走讀(walking tourism)和參與式劇場(participatory theatre)的演出⋯⋯尤其在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生活藝術節或者民間團體在進行的白色恐怖相關歷史走讀計畫及漫遊者劇場等活動,「移動」似乎被賦予一種意義⋯⋯
11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