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人間、嬉戲人生《一夫二主》
1月
21
2021
一夫二主(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50次瀏覽

尹良豪(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一個失業的僕人為了謀生,在違背道德倫理情況下,陰錯陽差同時服侍了兩位主人(亦或是說一對主人),遂展開一段荒誕不經的人生喜劇,交織出政治聯姻、權力的操弄、商人的市儈,闡述著低產階級勞工與皇宮貴族在社會地位、生活上的迥異,藉由兩者的價值觀、愛情觀、政治背景的差異,反諷著當今社會上不公平的差別待遇。

卡羅・哥多尼(義大利,1707-1793)原著《一夫二主》是一部違反三一律【1】的義大利經典藝術喜劇。賴聲川改編的《一夫二主》(以下簡稱《一夫》)不僅時間、背景不同,還充滿了許多荒誕的分支劇情;人物的刻畫也充滿濃烈的個人色彩:如狡詐的僕人楚法丁諾、為愛女扮男裝的比雅、對愛人死心塌地的公主克莉絲、革命的鬥士佛林都等,演員藉著強調浮誇的演技包裝劇情文字的低俗,字裡行間透露著社會在教育、產業階級、愛情、倫理道德上的瑕疵,雖以喜劇手法呈現但批判意味著實濃厚。

喜劇通常伴隨著當代政治、社會時事等議題融於劇情當中,如《一夫》便由談論貴族世家的政治聯姻作為開場。個人認為,在前幾幕戲,演員未能掌握適當的喜劇節奏,無法順利引發觀眾的共鳴(笑點),導致上半場的戲劇狀態十分薄弱。幸好,飾演本劇靈魂人物楚法丁諾的唐從聖初登場,便以浮誇的現代喜劇的演技,抓回喜劇應有的戲劇笑果(效果),逐漸帶起觀眾們的笑意。一場楚法丁諾在飯店同時服侍多組主人(客人),與飯店畢老闆那段藉著巧妙的臺詞、滑稽的動作、詼諧的雙關語,喜劇結構特質十分明確;其中,唐從聖和服務生在劇情中穿插雜耍拋接盤子的段落,有絕佳默契,搭配雜耍技巧的視覺衝擊,將全場氛圍堆疊至最高潮;個人認為,演員唐從聖本就擁有深厚的戲劇底子,也常以活潑逗趣的形象示人,有此基礎來飾演楚法丁諾,可說是如虎添翼,除了貫穿整場、成為關鍵,也頗有餘裕地在一般喜劇的刻板中玩出自己的喜感詮釋。但,詼諧的臺詞中置入過多粗俗的字眼,難免降低作品的品質,雖說荒誕喜劇欲藉著生活化更貼近觀眾,但踏入劇場殿堂作為雅俗共賞的劇型,我認為此部份,須再審慎思量。

總體來說,劇中演員具深厚的戲劇薰陶亦表現自然,在通俗喜劇的刻板印象下,個人的戲劇內涵仍能夠展露。另外,屈中恆飾演的革命領袖佛林都,角色帶有教化人民的特質,字裡行間不斷表達著「一個國家對人民的『教育』十分關鍵」,不斷重複「百姓真是苦啊」表達著劇中價值觀:人民身處在什麼國家、接受著什麼樣的教育,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命運。承上,《一夫》整齣戲不乏藉著嬉笑怒罵中詼諧反諷著政治的腐敗、人民的素質、家庭的養成、社會地位的差別、高低階級的價值觀、愛情觀所呈現的差異,在每個人物的刻畫都十分清晰;人物跟人物之間的衝突都呈現兩難的狀態,也實現了喜劇最困難的地方——運用幽默的形式,闡述著悲劇的故事。

此劇最後看似沒有走向快樂的結局,而是留下某些遺憾,抑或說留個伏筆交由觀眾們自由想像。誠如角色楚法丁諾在最後結尾所說:「人只要能三餐溫飽,那人生還有什麼好煩惱的呢?」個人認為,結尾藉著低產階級角色的口白,呼應出人們不管身處在什麼國家、是什麼職業,都必定存在著煩惱,但換個角度試想,人生本就是一場悲喜交加的歷程,但是要走向喜劇?還是悲劇?端看你如何翻轉:如同楚法丁諾的生存之道。

註釋

1、三一律源起於亞里斯多德《詩學》,即「時間的一致:一齣戲的時間幅度應在一天之內」、「地點的一致:地點不應變換」、「動作的一致:情節上不允許其他支線情節存在」。

《一夫二主》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21/01/09 19: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