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回憶,我們還有愛《安德魯與多莉妮》
8月
28
2013
安德魯與多莉妮(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5次瀏覽
王思婷(社會人士)

平凡不過的尋常生活,日復一日的行為模式,朝夕相處的親密伴侶,讓我們以為人生就該如此一如往常,不到揮霍但也不夠珍惜,所以對於命運突如其來的巨大考驗,毫無招架之力。

規律冷漠的打字聲下,溫柔豐潤的樂音緩緩傾瀉,這是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老公公窩在一旁打字寫故事,老婆婆還是熱愛著她的音樂,老夫老妻了大半輩子,偶而的較量,互相的耍賴,生活,不就該如此無趣平凡卻也親密溫暖嗎?

但卻在老婆婆第一次將最愛的弓弦拿反之時,命運之神也正式向這家人下了最殘酷的戰帖。隨著,老婆婆無法按照常理的穿戴及自主生活,最後連自己最親愛的兒子都不認得,悲傷至極的老公公努力回憶過往,利用打字機封存了這難得可貴且只剩他一人知曉的記憶,讓兒子甚至世人得以一同見證這份專屬他們兩人的愛。

全劇無台詞,整場演員皆戴著面具表演,但本劇作卻更撼動我心,沒有對話,才能全然地沉浸在音樂當中,沒有表情,才能全神專注在劇情安排裡,演員的肢體動作,突破了傳統單靠語言及表情來傳遞情感的形式,讓表達更單純卻也獨具力量;現實生活與過往回憶交錯得宜,不拖泥帶水也沒有模糊地帶,讓人潸然淚下同時也會心一笑。

面對老婆婆的失憶,老公公從一開始的憤怒到無奈傷心以及最後的正視面對,透過精準的肢體表達,讓人動容也感同身受;老婆婆則藉由動作行為來細膩區別各階段性的失憶表徵,讓人哀傷不忍;而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莫過於過往的回憶片段,初相識的陰錯陽差、剛認識的雀躍甜蜜、共組家庭的辛勞有趣,在在都讓人得以暫時從哀傷中跳脫,且體認到這對老夫妻間的鶼鰈情深。

有別於電影《愛.慕》(Amour)的哀傷悲憤,本劇最後藉由兒子的傳宗接代,透露出希望及愛的延續;一氣呵成的劇情,僅3位主要演員,卻有多達10來位的角色表現,且各個特性顯明,足見硬底子的表演功力。除此之外,所選配的劇場物件元素,更是搭配得恰到好處,除了貫穿全場的打字機及大提琴外,兒子的小紅衣、開啟戀情的小紙條、吊掛於牆壁的相框、陳列於客廳的書本等,全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也都在各段回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木偶從無到有的出現,更是讓人驚艷,全場笑聲連連。短短的80分鐘,有笑有淚,人生的縮影在此放映著,我們提前體驗人生的無常,但也真實感受到不同型式的愛及方式。

面具底下的臉孔可能是你我,這樣的故事普通到就發生在你我的周遭,失憶的人茫然,被失憶的人更是痛苦萬分,愛很強大,但也常常讓人視為理所當然,透過本劇作,除了讓我見識到肢體語言的表演張力外,更讓我從現在開始,珍視所擁有的一切,把握現在的每一秒,只為了創造獨一無二的回憶,就算回憶淡去、抹滅,相信也能了無遺憾、問心無愧。

《安德魯與多莉妮》

演出|西班牙庫倫卡劇團
時間|2013/8/16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有肢體的誇張與細微取代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大量台詞以及透過演員臉部表情所表示的喜怒哀樂。同時,也因為沒有說話的聲音,更能專注於劇中所有的音樂、音效,甚至是停頓和沉默。(方姿懿)
8月
21
2013
他們選擇用面具遮掩住臉部的表達,剝奪語言的敘述性,並非是在哲學思考的層次打轉,而是讓觀眾聚焦在姿態的引用上,更精準地被觀眾看到不同的角色有不一樣的肢體動作。(葉根泉)
8月
19
2013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