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雖然這些樂曲大概都只呈現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但對於樂團來說仍然是具有挑戰性的。其情緒的轉換是需要樂團小心處理的。當晚北市交在首席指揮瓦格的帶領下,有著完整的演奏。樂曲中應有的氛圍、情緒,或是與畫面的配合,都處理得相當順暢。(武文堯)
12月
14
2017
整體感及團隊默契皆讓人印象深刻。但不知是否因為連日來的奔波以致讓聲音有些疲憊,遇到歌手個別獨唱的樂段,聲音就出現尷尬的音準及飽和度,也影響了整首歌曲的表現力。(劉馬利)
10月
26
2017
演員們無不對導演的節奏安排與人物建立十分讚賞。或許,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碰撞——演員們從導演的安排、調度,更能掌握人物與節奏。導演也藉此「實驗」試圖拼湊出他所理解的「傳統」。(林立雄)
9月
22
2017
上半場戲劇節奏張弛有度,音樂與畫面動靜交錯,在身體、形象、音樂上都清新可喜,有幾個場景甚至美得令人屏息。上半場結束時有一種想起身拍手的感動,因此不免對於下半場的處理頗為失望。(謝筱玫)
9月
21
2017
《浮士德》的愛情是傳統而平面的,文本也無法區隔「愛情」與「尋美」主題,尋美的美屬於面貌、藝術抑或任何層面?就內容分析而言,似乎只是另一段愛情故事。這首先帶給觀眾第一波疲勞。下半場文本的空洞,使客觀節奏雖與上半場雖然相似,卻彷彿經歷更久時間。 (張敦智)
9月
18
2017
簡化原著雖是必要之舉,卻未見濃縮其厚度後的精煉,仍舊過於冗長而衝擊觀眾習慣的演出時間。甚至,落幕時只感受到一種「什麼都沒說」的悵然。「人生彷若黃粱一夢」大抵是當代傳奇劇場詮釋之意。(吳岳霖)
9月
14
2017
凌嘉臨為了體現荀派的特色,念白動作偏快,但往往導致她在情緒還沒有做滿時就換下一個動作,而且念白快速也出現不清楚的情形,整體節奏感的不一致。(梁陳安)
8月
08
2017
沈世華曾於其求藝錄中提到:「我對『青春』二字也有自己的看法,演員的青春靚麗,固然可爭得觀眾一時的關注,但是長遠來看,只有藝術可葆有青春,青春可保不了藝術。」(林立雄)
5月
10
2017
在聲部平衡、音準及吐字的表現上並非盡如人意,但瑕不掩瑜,音樂整體的表現及現場情緒的掌握,讓台上的他們及台下的觀眾產生了共鳴。(劉馬利)
2月
02
2017
小提琴高把位的長音,與二胡的音色配合的很巧妙。指揮葉詠詩很能掌握現代音樂的脈動與樂曲的結構,尤其作曲家刻意強調的「聲音的情境」,葉詠詩都能細膩的營造出來。(武文堯)
12月
17
2016
《4x4瞬間建築》讓人感到最開心的,其實是兩種表演系統的交換,其中的妥協與推拉,包含了許多互相理解的企圖與消化後的結果。芭蕾舞者與雜耍舞者同在舞台上,其相異有種互相包容,其接觸與交換包含互相傾聽。 (劉純良)
10月
07
2016
將掌管思考、理性的頭部覆蓋,試圖將知識、憂鬱等想法隔絕在外,杜絕對外界不斷變化的環境、思想與憂鬱氣氛,在這裡享受遊樂園裡最純樸的自然、自由與解放。( 富于庭)
9月
19
2016
菲利浦.肯恩似乎卻反其道而行。從團名、舞台視覺、布景元素、表演空間,到其操縱幻覺的手法,都強調著如生態培養皿般隔絕的分界。然而,卻也因為這道界線的存在,才證明了劇場藝術有著滲透界線的神秘魔法。(白斐嵐)
9月
15
2016
舞台氛圍魔術般的生成與轉變,似有與「自然之手」對照之意,演員們在台上讚嘆「人手」創造的美麗時,也再次強調了這是「人手」創造的佈景,甚且讓觀眾看見自己的多情一如泡泡製造出來即瞬間破滅。 ( 陳元棠)
9月
14
2016
《龍之憂鬱》有股鬆散無為氣氛,卻正是這樣放棄過於理性的思索,最終一幕幕畫面自動凝結,形成聽者足以自行想像、重述的資產。(紀慧玲)
9月
1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