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記憶中那段空白《夏日微涼夜話3—Stop!巴士》
8月
21
2015
Stop!巴士(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0次瀏覽
鄭開譯(傳統戲劇編寫工作者)

我有追著同劇團、同系列戲碼的習慣,因此當我在臺北藝術節的宣傳上,看到這齣戲時,馬上搶票卻早已銷售一空,最後好不容易求到票,事後詢問原由,才知本次演出因為是在公車上,所以座位較少,縱使共十二場演出也供不應求。短短的詢問已勾起我莫大興趣,跟之前兩部《夏日微涼夜話》不同,曉劇場選擇了一種特殊的舞臺呈現方式,對我來說是相當特殊的經驗。

其實舞臺不只是公車上,還包括了每次公車「靠站」時,所有旅客(觀眾)下車的地點,又因為本次演出加入了與觀眾互動的解謎元素,讓公車本身兼具演出場地、密室、觀眾席以及連接各處「舞臺」的功能,算是非常有趣的嘗試,而在統合這些元素的大前提下,要如何保持住夜話的旨趣(也就是說鬼故事的氛圍)就顯得相當重要,這個部分非常吃演員功力。

大概是選在鬼門開不久觀賞演出之故,使自己在觀賞前已有恐怖氛圍的自我建設,讓我一上車就進入狀況,三位有著特殊化妝、猶如遊魂般的演員,窗面為數眾多的紙人,灑落滿地的紙錢,以及散落車內各處的解謎物件,營造出一種廢墟感,選在公車上演出,更讓人聯想到鬼故事中容易遇到鬼魂的末班車,在開往山上的途中,更增添招陰氣息,於是不敢擅自拿下演出前所發的特製平安符,只聆聽遊魂訴說著記憶中的故事。

與先前的《夏日微涼夜話》略有不同,本次故事選擇題材,偏向「記憶追溯」,而不是單純的百物語式集結,主題集中且明確。百物語重點在於恐懼的堆疊,這次卻選擇摻雜歷史與老一輩的記憶(包括對神風特攻隊的考究),也等同賦予巴士穿越時空的意義,而遊魂本身也被賦予找尋失落記憶的設定,緊扣著本次演出的另一項特色——密室解謎。

這算是我看過較消耗腦力的演出之一,解謎強調的是觀眾間的互助合作,讓觀眾有為了返回現實時空而同舟共濟的感覺,其實也等同於讓觀眾擔任劇情進程的推手,但在演出時間固定的前提下,解謎的速度會是很大的考驗,此時車掌小姐這個角色相當重要,必須在不過度提示、掌控主要解謎段落在演出時間內完成等因素之下,作出適當的處理,這方面表現得可圈可點,予以肯定。

夜話系列進行到第三部作品,講故事的功力已更加純熟,演員對於能量的掌控,也頗具水準,更令人激賞的是肢體展現。其中一段故事提到被拖出窗外的驚險場面,演員為了呈現出這個畫面,在行進的公車中挑戰了攀爬、懸掛等肢體動作,幾乎無一絲慌張,似是早已摸清楚交通工具行進時所產生的慣性力,不只是展現了對自身肢體的掌握,更透露出演員對於自己與舞臺之間的調和,有了相當充分的準備,讓觀眾看了連連驚嘆,而不是擔心演出途中發生意外而波及到自己,這是一種對觀眾負責的心態,更是相當專業的演出。

另一個充分展現肢體的橋段,是關於山中迷霧的故事,不斷重覆的詭異臺詞,如同抓交替般,在大樹前不斷揮手搖擺的身體,弧度大而流暢,形成一種鬼魅才具備的扭曲狀態,演員的聲音卻沒有因為如此劇烈的擺動而露出疲態,也許是農曆七月的民俗氛圍加成,讓整段故事更添詭異,微弱的燭火無風自搖,一直到觀眾重返車上再次啟程,我都不敢再回頭張望。對照影視作品中「鬼怪在還沒出現時最恐怖」的說法,以及本次演出所融合的解謎元素,在這一瞬間,竟有與《七夜怪談》類似的氛圍,而這種利用符號、圖騰勾起觀眾對於所看過鬼怪系列作品的回憶效應,似乎也無形間暗扣本劇的「記憶」主題,這是屬於觀眾的記憶,你的、我的、他的。

途中,我們解開了謎題,找回遊魂失落的記憶,來到最後一站,最後一段故事一如往常,詭異中帶點懷念,甚至治癒,彷彿在告訴遊魂們:該回家了,一切沒事了。這句話似乎也是在對我們這群觀眾說的,選擇的最後演出場所也非常有意思,暗示歸航。我們終於可以回去了,卻有點依依不捨,不只不捨這個演出即將結束,甚至有一種在跟回憶道別的感覺,此時才突然醒悟,或許,我們也是那遺落在記憶中的一縷遊魂,在擾攘紅塵中,早已失去了某段回憶,只是在今天想起。整個演出引導觀眾的情緒轉變相當流暢,今年夏天,我又聽了一段好故事。

回程途中,車掌小姐開始解釋每個故事的意義與考究來源,我也是在此時才知道,原來我們還有兩道支線謎題尚未解開,雖得知解開方法,卻也無緣見到謎底,若非行程限制與場次座位有限,其實再搭一次公車,也未嘗不可。在劇場中說書,整個城市都是劇場,搭上公車繞行,最後,讓我們到站。記起一切之後,回家吧。

《夏日微涼夜話3—Stop!巴士》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5/08/14 22:00
地點|公車上與各靠站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有一個問題?》的創作便是依循在這種心理機制下,試圖讓每個行動能夠在已知的日常與未知的奇異間,為觀眾創造一個不以結論為導向、保持可能性與可感知的世界。
11月
27
2025
儘管切入的方式不一樣,薛美華和鄭嘉音不約而同地從自身狀態出發,透過藝術創作,直視不再美麗的身體與生命狀態,在時序與創作上都經過時間淘洗,進入(創作者)的中老年,展現了長久與物件工作的從容與餘裕。她們享受時間、面對材質、創造空間、看見自身的狀態,然後融合彼此成物。
11月
26
2025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