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傻與吐槽的追趕跑跳《妳好漫才之秋季大三角》
12月
21
2021
妳好漫才之秋季大三角(現點現做提供/攝影梁凱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1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妳好漫才之秋季大三角》分上下半場,這裡只記上半場現點現做和下半場暴羅Walk的表演,因為它們的特色最鮮明。

這是第二次看現點現做的演出。兩位演員自報團名時總是故意錯落交疊,無法同步,然後稱自己是「最有默契」的漫才團體,讓觀眾一開始就對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接下來,他們還會「實現」團名:讓大家「現點」,他們「現做」,也就是觀眾出題,他們及時演出段子。這樣的互動迅速拉近台上台下的距離,好笑的是,觀眾一出完題目,他們就大喇喇地硬拗到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段子。這麼愛玩,讓人不喜歡也難。

這次聊的是外星人,還真沒想到現在還有人在談《MIB星際戰警》!哈利多次拿「記憶清除筆」出來胡鬧慶慶,成為兩人之間主要的動作哏。對我來說,這場的重點是吐槽和裝傻之間的比例和主從問題。綜合十一月他們在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演講廳的表演,似乎喜感和存在感明明都超強的哈利,鋒芒總是被慶慶遮蔽。慶慶的吐槽──從次數、台詞多寡到音量──太亮眼、太充沛,有時讓人覺得哈利的裝傻遠遠不夠,就算後者試圖在表演中加入大量身體動作也一樣(私心覺得,哈利這位演員就算不表演,也透露著一種等一下不知道會出什麼亂子的不對勁氣質)。


妳好漫才之秋季大三角(現點現做提供/攝影梁凱評)

一般來說,裝傻常常更主動,吐槽相對被動,這樣的不平衡會讓表演的質地不過於均衡和平板,符合常規下「作亂(裝傻)而後被糾正(吐槽)」的過程,許多漫才的笑點正是建立在這個過程的顛簸不順上。這不是說吐槽只能處於副二的地位,事實上他們操控了表演的節奏,力量因此相當大。所以,如果吐槽也跟著跳下來主動說事,難免淪為嘈雜的鬥嘴。這或許是欣賞現點現做時,雖然好笑,但偶爾也會感覺失焦的原因。

第一次看暴羅Walk的我,一直把團名記成「暴龍Walk」(暴龍走路),而且直到他們上台自我介紹、說出話來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是美國演員「保羅沃克」(Paul Walker)的諧音。小羅穿上西裝看起來一派人生勝利組,暴牙穿上西裝……還是暴牙。前者吐槽,後者裝傻,一點也不令人不意外。

暴羅Walk在下半場帶來的演出,以回憶當初兩人如何組成團體為主題。我們看到許多偶像劇的哏,而且是日系青春校園系列的,好比暴牙在雨中奔跑,大喊「學長」,再設法與小羅共撐一把傘。每次重複這個段落,結果都不同,也一次比一次誇張。雖然兩人的對話很有趣,但這裡的看點是他們精心設計的大量動作。為了交待學長學弟的「情誼」,兩人甚至安排了(太空)槍戰的段落,一人倒進另一人懷中,然後吐槽的小羅清醒過來,拼了命要裝傻的暴牙停止。兩人的配合度和完成度都相當高,走位、轉身和肢體的接觸都堪稱精準,作為特定情境下的身體表演,單看也很精采,他們應該為此做了不少功課。

顯然,漫才不只是說話的藝術,而且就算把身體動作考量進來,演員的特質也不僅於麥克風前的儀態、手勢和側身的角度,還可以包括滿場奔跑、來回走跳等大動作,而且程度還是相當頻繁的(整體而言,畫面是否「滿溢」又視舞台大小而定),端看腳本的編排是否成立。

課廳演創空間的表演區大小適宜,觀眾加演員可能三十人不到,卻不會讓人覺得冷清。在這裡欣賞漫才,除了歡笑之外,也相當安心,誠摯希望看到更多團體在此演出。

《妳好漫才之秋季大三角》

演出|現點現做、暴羅Walk
時間|2021/12/11 21:00
地點|課廳演創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