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寬容的食量,嚥下那口逆流的尷尬?(上)《第三屆超親密小戲節》
11月
05
2012
超親密小戲節/白(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1次瀏覽

2012/10/2019:30民生社區

2012/10/21 14:30 仁愛圓環區

地點:永康區─東家畫廊、咖啡小自由、Yaboo雅埠咖啡館

民生社區─日光大道富錦廚房、6636創意生活空間、邀月酒坊

仁愛圓環區─日升月鴻畫廊、新畫廊、Abby Rose Learning Studio

文 傅裕惠

在似是熟悉的巷道中,穿梭往來,又像戲劇化地走上9又1/2月台;一處處營業或展覽的空間,突然化為戲棚劇場,身邊的老闆也跟著變成觀眾。在台北市舉辦三屆以來的超親密小戲節,總是以「走路結合看戲」的形式,為劇場觀眾精緻打造一種突破慣例的藝術節日,幕後製作累計的心血和付出,絕對稱得上「用心良苦」。只不過,年年地走路看戲,終究難脫「走路時歸走路、空間裡外的歸空間裡外」,而戲,還是只歸戲;對過度投入的觀眾而言──這一晚晚猶若「消化不良」的經驗,似乎容易錯失回憶的焦點。

偏偏今年的藝術節,走路的時間拉長了些,而走路的經驗,差不多等於看一齣小戲;每一區志工引導的技巧、內容跟氣氛,多少影響著看戲前、後的心情──總不能用15分鐘的間隔作為中場休息的藉口吧?再者,「超親密」三個字,標榜了挑戰、打破或是拉近觀眾與觀賞者之間的距離,每個地區、每齣小戲與觀眾之間的心理互動,也因著技巧和作品的不同,有著「遠近親疏」的差異。若從小戲節製作所面臨的挑戰來看,社區居民(包含了場地提供者)對藝術活動的陌生和被動,絕對影響著這麼一個藝術節的長效性。

身體展演似被噤聲

永康區的《白》與民生社區的《醉後的晚餐》是小戲節中唯二以身體為主要表演媒介的作品;前者節目以紙、後者以芭比娃娃風格的金髮與絲襪面罩為道具,多少算是另一種物件操演──雖然物件並非藝術節邀演的命題要件。

《白》劇題材源自作者對父親的悼忌與追念;表演者以近裸的身體,塗抹為白色,在現場樂師配樂的搭弄下,看起來像極了日本舞踏。然而,當這位表演者一面操作白紙,讓象徵成為角色(猶若父靈)時,表演元素和主體似是產生了拉鋸,我們無法清楚解讀作品概念;一則身體展演一向具有政治性的叛逆與主體意志,二則操作物件時,操演師通常會自居仲介,隱匿其後,讓物件成為焦點。儘管表演者自然地將其中一位觀眾包納在象徵物件(那一大捲白紙)的帳內,點燈互視──究竟他們在裡面作什麼,我無從得知──整體作品的儀式性,反而將其他觀眾推遠,我們只得以敬畏的心情,看待這場「追忌」。

敬虔當然發自內心,但所謂的祝詞,則照表演者心裡的那一本譜走。一樣的餅與杯,表演者得用現有一切的可能,讓它們更神聖,盡可能地掩飾內心的窘迫與紛亂。如果做得到,優雅的背影,反而留下曖昧有趣的幽默感。《醉後的晚餐》諧仿基督教「最後晚餐」的典故,創作者林人中拱出一身紅色勁裝、米白假髮,扮演一尊希臘傳說的酒神戴奧尼索斯,整體展現的態度,像是極度抑制下的自嘲。他用擱置在酒神陽具處的葡萄酒,和刻意烤焦的麵包,邀請觀眾品味,接著他面對著中央的「祭壇」,卸下假髮、面具,露出好像挨過了幾百鞭子的身體,看起來嶙峋虯結,然後,抑制的身體張力終於被釋放,他爬進桌子底下,關燈。

短短廿分鐘內,這場「醉後」,其實要談的應該是「覺醒」;然而,前半段的諧擬嘲諷,充滿了挑釁,後段身體的揭示,反而委婉低調,有可能造成觀眾對身體訊息和創作概念的誤解。我對這兩位表演者使用身體溝通親密表演的膽大,深感認同,問題是他們都忽略了表演儀式的建立(或說營造特定氛圍),需要更多時間的琢磨和觀眾的認同──甚至更精緻的製作品質;另一方面,在這種當下、親密的觀眾現實裡,儀式性的表演風格,也可能讓觀眾更疏離這個作品。

當觀眾感覺到表演者表現了一種較高的姿態來互動時,似乎就悖離了原來「超親密小戲節」的用意。(待續)

《第三屆超親密小戲節》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2012/10/12 19:30永康區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物件表演」雖然試圖以「日常物件皆可為偶」來勸服觀眾和創作者,但那番「似死猶生」的創作周折,是需要比擬投資開發的繁複過程。這一群幕後企劃的娘子軍,看著他們每年孤軍奮鬥的身影,除了期盼來年還是有財團挹注資金,還敢計較什麼吞不下去的呢?!(傅裕惠)
11月
07
2012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