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上場——古路改編,經典站頭的傳習保存《孫臏出世》、《楊宗保與穆桂英-不打不相識》
11月
20
2023
楊宗保與穆桂英-不打不相識(石惠君戲曲劇坊提供/攝影林芳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01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2023年新秀舞台,唐美雲歌仔戲團(以下稱唐團)青年軍推出《孫臏出世》,石惠君戲曲劇坊(以下稱石團)推出的《楊宗保穆桂英-不打不相識》,都是屬於歌仔戲古路戲的常演經典橋段,由唐團與石團常於劇場演出的團隊,將古路戲進行改編後,教與年輕一代的演員演出。 

扎靠上陣,穩健的女將養成計畫 

《孫臏出世》在原本古路戲的脈絡中,是戰國時期孫武子將犯天條私撰之三卷六甲《無字天書》傳予徒弟王禪、交代「五百年前師渡徒、五百年後徒渡師」,爾後上斬仙台受刑、投胎轉世為孫臏的故事前傳。一般演《孫臏出世》,快速交代前情後,主要劇情便走到戰國人間,其貌不揚的仙家門徒姬無艷,因故與齊宣王相遇成為齊國王后,因她戰力堅強,出戰燕國燕丹郡主,以陣法困住燕國兵眾,燕丹郡主在陣中產下由孫武子投胎的孫臏,「孫臏出世」而破陣,為兩國帶來和平,被齊王收為義子的故事。

唐團的《孫臏出世》,由吳旻真與梁芳毓飾演兩大女將姬無艷及燕丹郡主,因為只有一小時,劇情捨棄了大家愛演的「醜女嫁皇帝」橋段,將火力集中在姬無艷帶兵攻打燕國、燕丹郡主出戰的部分,除了唐美雲擔綱導演之外,更聘請了相當優秀的京劇武旦楊蓮英主排武戲,可謂是女將軍養成計畫。吳旻真聲音宏亮、身形較一般小旦高大,飾演女戰將姬無艷相映得彩,足見劇團在挑選角色時的用心。她扎靠披掛、出台亮相氣勢十足,唱念作打不顯紊亂、節奏鬆弛有度,唱功音準氣口拿捏得宜,也可見到她為此角色下足功夫帶來的成長。但出場的北管緊中慢,不知是否為刻意設計,是以本嗓應工、而非旦角使用的「幼口」,總覺少了點味道,而整場演出中,姬無艷女武旦角色的形象塑造,也在陽剛與柔軟之間偏移,這應是後續可以更加精進的部分。

梁芳毓從小在唐團接觸演出習藝,應是第一次正式挑梁,在雕琢之下雖然破綻較多,但也表現不弱,份量不少的扎靠武戲都能順利完成,已屬不易。可以看得出在武戲身段上許多細膩的表現,是扎實的小旦身段,但或許因為從小是演娃娃生,開口唱念的表現方式比較偏生行,會有些許違和感。

整體而言,《孫臏出世》從傳統戲挑選段落來培訓演員,在武戲身段上都能見到有明顯的成效,但在文戲、特別是道白的表現,年輕演員的拿捏就比較沒有如此道地,這也是屬於演員下一步要挑戰的關卡。

傳統借槍,必經的生旦C位之路

《楊宗保穆桂英-不打不相識》熟悉歌仔戲的觀眾不難聯想到就是「借槍」的橋段。「借槍」是一個知名的「站頭」,用於戰場上小生小旦打著打著互相看對眼,似打非打曖昧傳情的段落,當然並不是專屬於楊宗保與穆桂英,舉凡薛丁山與樊梨花、羅通與屠爐公主等等,都有大同小異的「借槍」表演,也算是要站上歌仔戲生旦主角通常會習演的重要橋段,因為其中文武戲交雜,既要表現武戲身段,又不能忘情投入對打,還要記得調情,對演員來說是一道考驗。

石團以知名歌仔戲小旦石惠君為核心,石惠君本人長年致力於歌仔戲教學,雖然劇團並沒有固定的班底,但她找來近年表現亮眼的鄭紫雲擔綱承功新秀穆桂英,知名的年輕小生林祉淩擔任楊宗保,聘請蔣建元擔綱導演,還特地找了算來是新秀們前輩級的演員劉冠良與劉元易來演出孟良焦贊來傍戲,顯見為優秀的年輕演員打造優良舞台環境的用心與傳承歌仔戲藝術的熱誠。

鄭紫雲並非是歌仔戲科從小坐科的科班生,大學時期進入歌仔戲學系,憑藉著一股過人的熱情與努力,不停地有所突破。這並不是她第一次演出穆桂英,2014年在大稻埕青年團演出《穆桂英》時即曾嶄露頭角,使人印象鮮明;2017年在唐美雲歌仔戲團《佘太君掛帥》劇中也曾飾演中年穆桂英一角,層層印象相疊,或許啟發了石惠君邀鄭紫雲量身設戲的可能性,也讓鄭紫雲有機會再度與7年前的角色相遇。

經歷了豐富的舞台洗禮,鄭紫雲在穆桂英的表現上更顯成熟,穆桂英出台氣勢與細膩度拿捏得宜,人物形象更顯飽滿而亮眼。武戲上雖然偶有不夠流暢處,但瑕不掩瑜,生旦對打調情堪稱賞心悅目。對於年輕演員來說,借槍的武戲是戲保人,少失誤就會得分;文戲部分則是人保戲,少了細節,在戰場上的文戲就會顯得多餘。這次在承功的舞台演出中,武打的節奏富有層次,演員的情緒轉折也很清楚,末段用肢體語言來呈現二人的互動,逗趣之餘,也表現了兩個角色的人格特質,鄭紫雲將穆桂英的小女人心思呈現得既直白又害羞,甚是可愛。雖然不是這次「承功」的演員,林祉淩的楊宗保在唱念作打上也表現得相當穩健,只是出台的時候有點太小孩子氣,整體角色的形象拿捏可再琢磨。

綜觀之下,鄭紫雲本次演出穆桂英,文武戲上節奏與戲感表現靈活,唱念作打皆有得分,堪稱相當吸睛。只是在聲音的表現上,會有一種「激(kik)聲」的感覺。相較之下,她在一心戲劇團演出時的聲音表現較為自然,有可能是演員認為這是為了呈現角色比較細膩的聲質,但聽起來比較缺少歌仔戲的韻味,也略減損了表演的自然生動,建議可再思考拿捏。 

古路改編,經典站頭的傳習保存

整體來說,這兩場【承功】的演出都是自傳統古路戲擷取經典橋段改編,再經由歌仔戲資深演員雕琢新秀,在文武戲上都能見到新秀演員一定程度的成長,某種程度上也同步保存了歌仔戲的傳統站頭,不失為值得持續耕耘的傳藝方式。

《楊宗保與穆桂英-不打不相識》

演出|石惠君戲曲劇坊
時間|2022/10/26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孫臏出世》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青年團
時間|2022/10/19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