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上場——古路改編,經典站頭的傳習保存《孫臏出世》、《楊宗保與穆桂英-不打不相識》
11月
20
2023
楊宗保與穆桂英-不打不相識(石惠君戲曲劇坊提供/攝影林芳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5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2023年新秀舞台,唐美雲歌仔戲團(以下稱唐團)青年軍推出《孫臏出世》,石惠君戲曲劇坊(以下稱石團)推出的《楊宗保穆桂英-不打不相識》,都是屬於歌仔戲古路戲的常演經典橋段,由唐團與石團常於劇場演出的團隊,將古路戲進行改編後,教與年輕一代的演員演出。 

扎靠上陣,穩健的女將養成計畫 

《孫臏出世》在原本古路戲的脈絡中,是戰國時期孫武子將犯天條私撰之三卷六甲《無字天書》傳予徒弟王禪、交代「五百年前師渡徒、五百年後徒渡師」,爾後上斬仙台受刑、投胎轉世為孫臏的故事前傳。一般演《孫臏出世》,快速交代前情後,主要劇情便走到戰國人間,其貌不揚的仙家門徒姬無艷,因故與齊宣王相遇成為齊國王后,因她戰力堅強,出戰燕國燕丹郡主,以陣法困住燕國兵眾,燕丹郡主在陣中產下由孫武子投胎的孫臏,「孫臏出世」而破陣,為兩國帶來和平,被齊王收為義子的故事。

唐團的《孫臏出世》,由吳旻真與梁芳毓飾演兩大女將姬無艷及燕丹郡主,因為只有一小時,劇情捨棄了大家愛演的「醜女嫁皇帝」橋段,將火力集中在姬無艷帶兵攻打燕國、燕丹郡主出戰的部分,除了唐美雲擔綱導演之外,更聘請了相當優秀的京劇武旦楊蓮英主排武戲,可謂是女將軍養成計畫。吳旻真聲音宏亮、身形較一般小旦高大,飾演女戰將姬無艷相映得彩,足見劇團在挑選角色時的用心。她扎靠披掛、出台亮相氣勢十足,唱念作打不顯紊亂、節奏鬆弛有度,唱功音準氣口拿捏得宜,也可見到她為此角色下足功夫帶來的成長。但出場的北管緊中慢,不知是否為刻意設計,是以本嗓應工、而非旦角使用的「幼口」,總覺少了點味道,而整場演出中,姬無艷女武旦角色的形象塑造,也在陽剛與柔軟之間偏移,這應是後續可以更加精進的部分。

梁芳毓從小在唐團接觸演出習藝,應是第一次正式挑梁,在雕琢之下雖然破綻較多,但也表現不弱,份量不少的扎靠武戲都能順利完成,已屬不易。可以看得出在武戲身段上許多細膩的表現,是扎實的小旦身段,但或許因為從小是演娃娃生,開口唱念的表現方式比較偏生行,會有些許違和感。

整體而言,《孫臏出世》從傳統戲挑選段落來培訓演員,在武戲身段上都能見到有明顯的成效,但在文戲、特別是道白的表現,年輕演員的拿捏就比較沒有如此道地,這也是屬於演員下一步要挑戰的關卡。

傳統借槍,必經的生旦C位之路

《楊宗保穆桂英-不打不相識》熟悉歌仔戲的觀眾不難聯想到就是「借槍」的橋段。「借槍」是一個知名的「站頭」,用於戰場上小生小旦打著打著互相看對眼,似打非打曖昧傳情的段落,當然並不是專屬於楊宗保與穆桂英,舉凡薛丁山與樊梨花、羅通與屠爐公主等等,都有大同小異的「借槍」表演,也算是要站上歌仔戲生旦主角通常會習演的重要橋段,因為其中文武戲交雜,既要表現武戲身段,又不能忘情投入對打,還要記得調情,對演員來說是一道考驗。

石團以知名歌仔戲小旦石惠君為核心,石惠君本人長年致力於歌仔戲教學,雖然劇團並沒有固定的班底,但她找來近年表現亮眼的鄭紫雲擔綱承功新秀穆桂英,知名的年輕小生林祉淩擔任楊宗保,聘請蔣建元擔綱導演,還特地找了算來是新秀們前輩級的演員劉冠良與劉元易來演出孟良焦贊來傍戲,顯見為優秀的年輕演員打造優良舞台環境的用心與傳承歌仔戲藝術的熱誠。

鄭紫雲並非是歌仔戲科從小坐科的科班生,大學時期進入歌仔戲學系,憑藉著一股過人的熱情與努力,不停地有所突破。這並不是她第一次演出穆桂英,2014年在大稻埕青年團演出《穆桂英》時即曾嶄露頭角,使人印象鮮明;2017年在唐美雲歌仔戲團《佘太君掛帥》劇中也曾飾演中年穆桂英一角,層層印象相疊,或許啟發了石惠君邀鄭紫雲量身設戲的可能性,也讓鄭紫雲有機會再度與7年前的角色相遇。

經歷了豐富的舞台洗禮,鄭紫雲在穆桂英的表現上更顯成熟,穆桂英出台氣勢與細膩度拿捏得宜,人物形象更顯飽滿而亮眼。武戲上雖然偶有不夠流暢處,但瑕不掩瑜,生旦對打調情堪稱賞心悅目。對於年輕演員來說,借槍的武戲是戲保人,少失誤就會得分;文戲部分則是人保戲,少了細節,在戰場上的文戲就會顯得多餘。這次在承功的舞台演出中,武打的節奏富有層次,演員的情緒轉折也很清楚,末段用肢體語言來呈現二人的互動,逗趣之餘,也表現了兩個角色的人格特質,鄭紫雲將穆桂英的小女人心思呈現得既直白又害羞,甚是可愛。雖然不是這次「承功」的演員,林祉淩的楊宗保在唱念作打上也表現得相當穩健,只是出台的時候有點太小孩子氣,整體角色的形象拿捏可再琢磨。

綜觀之下,鄭紫雲本次演出穆桂英,文武戲上節奏與戲感表現靈活,唱念作打皆有得分,堪稱相當吸睛。只是在聲音的表現上,會有一種「激(kik)聲」的感覺。相較之下,她在一心戲劇團演出時的聲音表現較為自然,有可能是演員認為這是為了呈現角色比較細膩的聲質,但聽起來比較缺少歌仔戲的韻味,也略減損了表演的自然生動,建議可再思考拿捏。 

古路改編,經典站頭的傳習保存

整體來說,這兩場【承功】的演出都是自傳統古路戲擷取經典橋段改編,再經由歌仔戲資深演員雕琢新秀,在文武戲上都能見到新秀演員一定程度的成長,某種程度上也同步保存了歌仔戲的傳統站頭,不失為值得持續耕耘的傳藝方式。

《孫臏出世》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青年團
時間|2022/10/19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楊宗保與穆桂英-不打不相識》

演出|石惠君戲曲劇坊
時間|2022/10/26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空棺謎》一名躍遷舞台,以戲名觀之,可知其欲以鄉野奇談為經緯,寫高雄竹滬(今湖內一帶)流傳的朱術桂假墓傳說。
11月
27
2023
偶化成了人,西遊記中最不受重視的兩個角色,有了生命的自主性,他們就是自己故事的主角,至此帶出一種生命哲學的況味,讓一齣荒謬的喜劇有了更深一層的餘味。
11月
24
2023
作為一個觀眾,其實有時候並不追求甚麼偉大的發人深省的意義,只是單純的去劇院享受一齣作品。要是說甚麼最有意義,純粹的視覺美學或許便是最有意義。
11月
23
2023
最令我興味盎然的是樸實的風格選擇。本劇僅以順敘時空、線性結構、緩釋抒情幾種常見手法鋪陳,大反奇巧劇團系列作品那種實驗嬉耍無極限的姿態。
11月
21
2023
【重啟連結Reconnect】顯得小巧而親密。經過了一整天的行程,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所謂國際交流、在地連結等駐村意義。在這裡,感受不到某種於外於內用力要「被看見」的焦慮與壓力,反而隱然傳遞著個人生活層面的日常綿密。
11月
21
2023
以結果觀之,成熟演員手把手的教學絕對是提升新秀演員演出能力的重要法門,或許也是現代歌仔戲劇場逐步摸索出的一條技藝傳承之道。
11月
20
2023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本次前來嘉義搬演《巧縣官》,除為罕有京劇演出的嘉義帶來不同的表演風貌,也有帶著近年嶄露頭角的青年演員給各地觀眾賞鑑的意味。
10月
31
2023
《花豹鑼鼓京劇諮商課》,到「戲曲夢工場」推出《消失的六期生》,隱約透出一個相通的重點:將那些往日外界不可見的,推至舞台上,而後回應己身,藉此清理內在的束縛。
10月
30
2023
內臺戲園的文化經驗連結,撐起了《神俠怪貓傳》的劍光胡撇歌仔戲類型大傘,連台本戲的長時段供給非日常大敘事結構可舒展的充足篇章,古代、江湖、現今三重時空在古路戲審美和諧並存。
10月
2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