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表現更多劇場的餘韻《打N檔不要踩煞車》
10月
07
2024
打N檔不要踩煞車(界址創作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7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小玉和父親在機場接到從日本歸國的母親之後,一起開車南下,回屏東老家祭拜過世的阿嬤。車行途中,小玉的思緒重回過往的幾次長途車旅,和那些在人生的旅途(南下的車程)中,曾被「遺忘」,但要努力拾起的記憶:母親與阿嬤的愛怨,父母在婚姻關係中的改變,小玉個人的身心變化。同車者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從童年穿過寫著「打N檔不要踩煞車」的隧道洗車機,噴灑在車身的泡沫中創造出來的秘密夥伴「泡泡」,陪她度過車途/人生中的關鍵時刻。

界址創作新作《打N檔不要踩煞車》,從小玉的視角,透過與「泡泡」的對話,說了一個女人的成長故事:「泡泡」這個存在於想像的角色,從母親懷上小玉,到小玉自己懷有身孕,總是隨侍在旁,陪伴她們度過那女人獨有的生理經驗,確認女性的身分認同,即使有一天,無論是母親或者小玉,都會將「泡泡」遺忘,但,跨世代的情感鏈結,卻是無法否定的真實經驗。

編導打破單純的線性寫實敘事,將真實人生與虛構情境,在南下的車途中相互穿插,哀傷喜鬧交錯,窗外流逝的景緻,彷如人生經歷的風景。 演出中有動人的段落,但整體而論,戲劇動作的推展,卻有令我不解之處。


打N檔不要踩煞車(界址創作提供/攝影楊詠裕)

小玉和父母親,在劇中經歷了生命不同階段的返鄉旅程:父母第一次一起南下屏東,父母和小玉一起南下屏東探視病危的祖母,已經離婚的父母和剛懷孕的小玉一起南下屏東祭祖,但,在演員的表演中,時間的流逝對角色造成的影響,並沒有那麼明顯的表現,加上跳躍的時空和虛實的切換,記憶片段因此變得更形破碎,而讓我難以掌握彼此間的關聯性,或清楚感受夫妻、親子情感關係的演變。而小玉為何那麼急切地想要讓母親想起「泡泡」,除了凸顯女性的主體意識外,就戲劇動作的合理性而論,也有待商榷。「泡泡」誇張的表演風格,刻意喧鬧的片段(如「麥當勞得來速」),更讓我對小玉的處境/心境產生強烈的疏離感,甚至對「泡泡」心生排拒,無法理解他/她的行動,如何能讓小玉坦然接受不可避免的「遺忘」,而不是讓她更加焦慮不安,兩人最終的告別,看似理所當然,但也太過輕易。

我沒有看過2021年的首演版本,但大約可以想像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中,邀請觀眾成為共乘者一同上路的做法,會如何讓他們更容易接受小玉的視角,看到她所看到的景觀。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打N檔不要踩煞車(界址創作提供/攝影楊詠裕)

小玉和父母上路之後,上舞台處仿車輛前擋風玻璃的投影幕上,出現公路景觀的影像,左右兩旁由鋼管、布幕、壓克力板構成的結構,則是沿途上的各種建物(麥當勞drive-in車道,高速公路收費亭,機場候機室),加上在舞台佈景上疊放的投影,導演和設計者嘗試創造出如高速公路即時路況系統的真實感;汽車座椅的移動組合變化,保留舞台空間的開放性,讓劇中角色可以在過去和當下之間自由進出。只是,因為投影效果不甚理想,在路況景框與開放空間之間的轉換,並不總是流暢,因此難以建立公路景觀的流動感,也就無法有效呼應時間的流逝,成長的歷程。

劇中加入「唸歌」的唱段,是另一個讓我難以理解的選擇。「唸歌」本身的明確風格,與角色設定、主題意識的關係,有待斟酌,三段「唸歌」的詞曲,未能有效地表現出台語獨特的音韻美感,稍嫌直白的唱詞,亦無法對作品主題多做延伸,最後「囡仔你著免煩惱 一枝草有一點露」(〈看遠遠〉)的結語,因此就顯得陳套,無法發揮幫助觀眾沈澱情緒、咀嚼情感的功能。


打N檔不要踩煞車(界址創作提供/攝影楊詠裕)

界址創作的前一個作品《內在的聲音》,是一個令人驚艷的精彩小品,在被網路社群、短影音媒體宰制的當代發出反抗之聲,為因熱愛文學而感到孤獨的創作者與閱讀者,發出共鳴之聲,讓我深刻感受到文學與劇場之沈靜美感,而對這次演出充滿期待,但,也因此而有較為強烈的失望。從主題性來看,《打N檔不要踩煞車》也是一部有關「內在的聲音」的作品:在個人成長過程中,人際的往來和沿途的景觀,終究都只能留存在我們的記憶當中,轉化為我們內在心靈的流動。因此,我期待於《打N檔不要踩煞車》的,是更多一點的節制內斂,或能夠凸顯人生的況味,劇場的餘韻。

《打N檔不要踩煞車》

演出|界址創作
時間|2024/09/20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重製版《打N檔不踩手煞車》處理的人物結構更為龐大跨涉三代關係三次南下。車子作為點,公路的行駛作為線;時間作為點,時間的遷移作為線;身分作為點,身分的移動作為線。
10月
28
2024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