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聲陣陣漣漪《遙遠的記憶》
12月
28
2016
遙遠的記憶(台灣竹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6次瀏覽
齊于萱(表演藝術教師)、呂冠緯(醫療工作者)

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本土自製的綠色環保樂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演奏,寫出屬於台灣的新聲音,在喚起環保議題的同時,更看見了自己,看見萬物生靈所啟發的價值意識。本文將從音樂出發,來探索在多元樂器融合下,當代音樂所產生的質變與新風貌。

首先,在「山中精靈」的慢板,利用笙與竹笛交錯的主旋律搭配竹樂器伴奏,製造出虛無縹緲、雲霧繚繞的夢境,隱約間彷彿可看到雲豹背脊上迎風擺盪的鬃毛,但又倏忽即逝,墮入五里霧中,在虛幻與真實間,歷史老人緩緩道出這片土地的故事。「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的開場,開頭悠揚的葫蘆笙,製造了悠遠的空間感,莽莽蒼蒼,群山巍峨,爾後笙的聲響由遠而近,遇上了深情款款的竹胡,雙方旋律交織,如泣如訴,相互映襯,讓聽眾感受到此情不渝的忠貞。

「林鵰」山友稱他們為山林魅影,日本人在台灣史中稱他們為黑色武士。樂曲開頭的低音彷彿呼嘯而湧動的山風,接著一個黑點由山頂優雅盤旋而下,碩大而豐滿的的羽翼照遍樹阿里山樹冠層的頂部,隨著樂曲漸漸緊湊加快,彷彿可看到出來覓食的林鵰爸爸調轉身軀,極速衝向獵物的凌厲攻勢,叼夾撲翅,再起飛,一氣呵成。尾段旋律又趨向平和,彷彿黑色武士乘著疾風巡視自己的領土,默默凝視著這片日漸萎縮的造物樂土,帶給聽眾無盡的感嘆與沉思。

作曲家製作概念似乎是藉由這些竹樂器不同音色、技巧,將萬物生靈意象化,藉由音符轉化彼此共同的形象,再把彼此差異性表現出來,詮釋在音樂作品中,讓觀眾能感受到這共同的美感。就像一面鏡子,彼此之間看似沒有交集,但實則為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作品的背景以及建構過程的詮釋。

但就作曲家所表達「生態環保」的議題而言,筆者認為若要獲得在地文化的認同,除了創作必須源自生態環保的精神與素材外,作曲者與聆賞者必須先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與背景,並且熟悉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後,才會慢慢了解藝術如何反映此議題差異性,而此音樂會所串連的概念跟音樂本身之關聯性,值得讓我們重新反思作品現象的原因與生態環保之內涵。

當代音樂的內在與外在,透過越來越多不同素材的展現,也許為了吸引新的觀眾群,當代音樂的趨勢,也必須朝向創意與多元化的視野,才能與接收端的觀眾、評論者保持「抗衡」的狀態,因此在台灣竹樂團創作中便可以看到「多元」與「人文淵源」之特質。

《遙遠的記憶》

演出|台灣竹樂團
時間|2016/12/17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然沒有最佳的詮釋,而它的情境描寫,在於樂手加入更多的角色刻畫,將這種「難以捉摸」的旋律線條帶給觀眾,讓觀眾的想像空間一瞬間便能跨越時空。(王瀚億)
12月
26
2016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