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本土自製的綠色環保樂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演奏,寫出屬於台灣的新聲音,在喚起環保議題的同時,更看見了自己,看見萬物生靈所啟發的價值意識。本文將從音樂出發,來探索在多元樂器融合下,當代音樂所產生的質變與新風貌。
首先,在「山中精靈」的慢板,利用笙與竹笛交錯的主旋律搭配竹樂器伴奏,製造出虛無縹緲、雲霧繚繞的夢境,隱約間彷彿可看到雲豹背脊上迎風擺盪的鬃毛,但又倏忽即逝,墮入五里霧中,在虛幻與真實間,歷史老人緩緩道出這片土地的故事。「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的開場,開頭悠揚的葫蘆笙,製造了悠遠的空間感,莽莽蒼蒼,群山巍峨,爾後笙的聲響由遠而近,遇上了深情款款的竹胡,雙方旋律交織,如泣如訴,相互映襯,讓聽眾感受到此情不渝的忠貞。
「林鵰」山友稱他們為山林魅影,日本人在台灣史中稱他們為黑色武士。樂曲開頭的低音彷彿呼嘯而湧動的山風,接著一個黑點由山頂優雅盤旋而下,碩大而豐滿的的羽翼照遍樹阿里山樹冠層的頂部,隨著樂曲漸漸緊湊加快,彷彿可看到出來覓食的林鵰爸爸調轉身軀,極速衝向獵物的凌厲攻勢,叼夾撲翅,再起飛,一氣呵成。尾段旋律又趨向平和,彷彿黑色武士乘著疾風巡視自己的領土,默默凝視著這片日漸萎縮的造物樂土,帶給聽眾無盡的感嘆與沉思。
作曲家製作概念似乎是藉由這些竹樂器不同音色、技巧,將萬物生靈意象化,藉由音符轉化彼此共同的形象,再把彼此差異性表現出來,詮釋在音樂作品中,讓觀眾能感受到這共同的美感。就像一面鏡子,彼此之間看似沒有交集,但實則為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作品的背景以及建構過程的詮釋。
但就作曲家所表達「生態環保」的議題而言,筆者認為若要獲得在地文化的認同,除了創作必須源自生態環保的精神與素材外,作曲者與聆賞者必須先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與背景,並且熟悉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後,才會慢慢了解藝術如何反映此議題差異性,而此音樂會所串連的概念跟音樂本身之關聯性,值得讓我們重新反思作品現象的原因與生態環保之內涵。
當代音樂的內在與外在,透過越來越多不同素材的展現,也許為了吸引新的觀眾群,當代音樂的趨勢,也必須朝向創意與多元化的視野,才能與接收端的觀眾、評論者保持「抗衡」的狀態,因此在台灣竹樂團創作中便可以看到「多元」與「人文淵源」之特質。
《遙遠的記憶》
演出|台灣竹樂團
時間|2016/12/17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