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聲陣陣漣漪《遙遠的記憶》
12月
28
2016
遙遠的記憶(台灣竹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3次瀏覽
齊于萱(表演藝術教師)、呂冠緯(醫療工作者)

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本土自製的綠色環保樂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演奏,寫出屬於台灣的新聲音,在喚起環保議題的同時,更看見了自己,看見萬物生靈所啟發的價值意識。本文將從音樂出發,來探索在多元樂器融合下,當代音樂所產生的質變與新風貌。

首先,在「山中精靈」的慢板,利用笙與竹笛交錯的主旋律搭配竹樂器伴奏,製造出虛無縹緲、雲霧繚繞的夢境,隱約間彷彿可看到雲豹背脊上迎風擺盪的鬃毛,但又倏忽即逝,墮入五里霧中,在虛幻與真實間,歷史老人緩緩道出這片土地的故事。「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的開場,開頭悠揚的葫蘆笙,製造了悠遠的空間感,莽莽蒼蒼,群山巍峨,爾後笙的聲響由遠而近,遇上了深情款款的竹胡,雙方旋律交織,如泣如訴,相互映襯,讓聽眾感受到此情不渝的忠貞。

「林鵰」山友稱他們為山林魅影,日本人在台灣史中稱他們為黑色武士。樂曲開頭的低音彷彿呼嘯而湧動的山風,接著一個黑點由山頂優雅盤旋而下,碩大而豐滿的的羽翼照遍樹阿里山樹冠層的頂部,隨著樂曲漸漸緊湊加快,彷彿可看到出來覓食的林鵰爸爸調轉身軀,極速衝向獵物的凌厲攻勢,叼夾撲翅,再起飛,一氣呵成。尾段旋律又趨向平和,彷彿黑色武士乘著疾風巡視自己的領土,默默凝視著這片日漸萎縮的造物樂土,帶給聽眾無盡的感嘆與沉思。

作曲家製作概念似乎是藉由這些竹樂器不同音色、技巧,將萬物生靈意象化,藉由音符轉化彼此共同的形象,再把彼此差異性表現出來,詮釋在音樂作品中,讓觀眾能感受到這共同的美感。就像一面鏡子,彼此之間看似沒有交集,但實則為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作品的背景以及建構過程的詮釋。

但就作曲家所表達「生態環保」的議題而言,筆者認為若要獲得在地文化的認同,除了創作必須源自生態環保的精神與素材外,作曲者與聆賞者必須先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與背景,並且熟悉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後,才會慢慢了解藝術如何反映此議題差異性,而此音樂會所串連的概念跟音樂本身之關聯性,值得讓我們重新反思作品現象的原因與生態環保之內涵。

當代音樂的內在與外在,透過越來越多不同素材的展現,也許為了吸引新的觀眾群,當代音樂的趨勢,也必須朝向創意與多元化的視野,才能與接收端的觀眾、評論者保持「抗衡」的狀態,因此在台灣竹樂團創作中便可以看到「多元」與「人文淵源」之特質。

《遙遠的記憶》

演出|台灣竹樂團
時間|2016/12/17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然沒有最佳的詮釋,而它的情境描寫,在於樂手加入更多的角色刻畫,將這種「難以捉摸」的旋律線條帶給觀眾,讓觀眾的想像空間一瞬間便能跨越時空。(王瀚億)
12月
26
2016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