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聲陣陣漣漪《遙遠的記憶》
12月
28
2016
遙遠的記憶(台灣竹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7次瀏覽
齊于萱(表演藝術教師)、呂冠緯(醫療工作者)

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本土自製的綠色環保樂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演奏,寫出屬於台灣的新聲音,在喚起環保議題的同時,更看見了自己,看見萬物生靈所啟發的價值意識。本文將從音樂出發,來探索在多元樂器融合下,當代音樂所產生的質變與新風貌。

首先,在「山中精靈」的慢板,利用笙與竹笛交錯的主旋律搭配竹樂器伴奏,製造出虛無縹緲、雲霧繚繞的夢境,隱約間彷彿可看到雲豹背脊上迎風擺盪的鬃毛,但又倏忽即逝,墮入五里霧中,在虛幻與真實間,歷史老人緩緩道出這片土地的故事。「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的開場,開頭悠揚的葫蘆笙,製造了悠遠的空間感,莽莽蒼蒼,群山巍峨,爾後笙的聲響由遠而近,遇上了深情款款的竹胡,雙方旋律交織,如泣如訴,相互映襯,讓聽眾感受到此情不渝的忠貞。

「林鵰」山友稱他們為山林魅影,日本人在台灣史中稱他們為黑色武士。樂曲開頭的低音彷彿呼嘯而湧動的山風,接著一個黑點由山頂優雅盤旋而下,碩大而豐滿的的羽翼照遍樹阿里山樹冠層的頂部,隨著樂曲漸漸緊湊加快,彷彿可看到出來覓食的林鵰爸爸調轉身軀,極速衝向獵物的凌厲攻勢,叼夾撲翅,再起飛,一氣呵成。尾段旋律又趨向平和,彷彿黑色武士乘著疾風巡視自己的領土,默默凝視著這片日漸萎縮的造物樂土,帶給聽眾無盡的感嘆與沉思。

作曲家製作概念似乎是藉由這些竹樂器不同音色、技巧,將萬物生靈意象化,藉由音符轉化彼此共同的形象,再把彼此差異性表現出來,詮釋在音樂作品中,讓觀眾能感受到這共同的美感。就像一面鏡子,彼此之間看似沒有交集,但實則為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作品的背景以及建構過程的詮釋。

但就作曲家所表達「生態環保」的議題而言,筆者認為若要獲得在地文化的認同,除了創作必須源自生態環保的精神與素材外,作曲者與聆賞者必須先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與背景,並且熟悉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後,才會慢慢了解藝術如何反映此議題差異性,而此音樂會所串連的概念跟音樂本身之關聯性,值得讓我們重新反思作品現象的原因與生態環保之內涵。

當代音樂的內在與外在,透過越來越多不同素材的展現,也許為了吸引新的觀眾群,當代音樂的趨勢,也必須朝向創意與多元化的視野,才能與接收端的觀眾、評論者保持「抗衡」的狀態,因此在台灣竹樂團創作中便可以看到「多元」與「人文淵源」之特質。

《遙遠的記憶》

演出|台灣竹樂團
時間|2016/12/17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然沒有最佳的詮釋,而它的情境描寫,在於樂手加入更多的角色刻畫,將這種「難以捉摸」的旋律線條帶給觀眾,讓觀眾的想像空間一瞬間便能跨越時空。(王瀚億)
12月
26
2016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
9月
22
2025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