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聲陣陣漣漪《遙遠的記憶》
12月
28
2016
遙遠的記憶(台灣竹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2次瀏覽
齊于萱(表演藝術教師)、呂冠緯(醫療工作者)

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本土自製的綠色環保樂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演奏,寫出屬於台灣的新聲音,在喚起環保議題的同時,更看見了自己,看見萬物生靈所啟發的價值意識。本文將從音樂出發,來探索在多元樂器融合下,當代音樂所產生的質變與新風貌。

首先,在「山中精靈」的慢板,利用笙與竹笛交錯的主旋律搭配竹樂器伴奏,製造出虛無縹緲、雲霧繚繞的夢境,隱約間彷彿可看到雲豹背脊上迎風擺盪的鬃毛,但又倏忽即逝,墮入五里霧中,在虛幻與真實間,歷史老人緩緩道出這片土地的故事。「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的開場,開頭悠揚的葫蘆笙,製造了悠遠的空間感,莽莽蒼蒼,群山巍峨,爾後笙的聲響由遠而近,遇上了深情款款的竹胡,雙方旋律交織,如泣如訴,相互映襯,讓聽眾感受到此情不渝的忠貞。

「林鵰」山友稱他們為山林魅影,日本人在台灣史中稱他們為黑色武士。樂曲開頭的低音彷彿呼嘯而湧動的山風,接著一個黑點由山頂優雅盤旋而下,碩大而豐滿的的羽翼照遍樹阿里山樹冠層的頂部,隨著樂曲漸漸緊湊加快,彷彿可看到出來覓食的林鵰爸爸調轉身軀,極速衝向獵物的凌厲攻勢,叼夾撲翅,再起飛,一氣呵成。尾段旋律又趨向平和,彷彿黑色武士乘著疾風巡視自己的領土,默默凝視著這片日漸萎縮的造物樂土,帶給聽眾無盡的感嘆與沉思。

作曲家製作概念似乎是藉由這些竹樂器不同音色、技巧,將萬物生靈意象化,藉由音符轉化彼此共同的形象,再把彼此差異性表現出來,詮釋在音樂作品中,讓觀眾能感受到這共同的美感。就像一面鏡子,彼此之間看似沒有交集,但實則為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作品的背景以及建構過程的詮釋。

但就作曲家所表達「生態環保」的議題而言,筆者認為若要獲得在地文化的認同,除了創作必須源自生態環保的精神與素材外,作曲者與聆賞者必須先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與背景,並且熟悉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後,才會慢慢了解藝術如何反映此議題差異性,而此音樂會所串連的概念跟音樂本身之關聯性,值得讓我們重新反思作品現象的原因與生態環保之內涵。

當代音樂的內在與外在,透過越來越多不同素材的展現,也許為了吸引新的觀眾群,當代音樂的趨勢,也必須朝向創意與多元化的視野,才能與接收端的觀眾、評論者保持「抗衡」的狀態,因此在台灣竹樂團創作中便可以看到「多元」與「人文淵源」之特質。

《遙遠的記憶》

演出|台灣竹樂團
時間|2016/12/17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然沒有最佳的詮釋,而它的情境描寫,在於樂手加入更多的角色刻畫,將這種「難以捉摸」的旋律線條帶給觀眾,讓觀眾的想像空間一瞬間便能跨越時空。(王瀚億)
12月
26
2016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