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描述《遙遠的記憶》
12月
26
2016
遙遠的記憶(台灣竹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9次瀏覽
王瀚億(台灣藝術大學學生)

台灣竹樂團環保之聲系列音樂會《遙遠的記憶》,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大自然中取材製作綠色環保樂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演奏,透過竹的聲響帶我們進到大自然中,體驗大自然各種聲音,以臺灣珍貴的保育類動物為發想,透過音樂傳達對這些對話的擬態想像,包括林鵰、諸羅樹蛙、臺灣雲豹、寬尾鳳蝶、螢火蟲、百步蛇、黑面琵鷺寫出屬於台灣的新聲音也點亮你我心中共同的美好回憶,喚起我們對於對於大自然與環境的共鳴與思考。

序曲〈閒雲野鶴〉有別於一般音樂會開場,透過燈光變化與演奏者使用特殊竹樂器,仿大自然的聲音從遠到近,帶領我們進入大自然中。〈幻之蝶〉,台灣曾有被喻為蝴蝶王國的美名,音樂會從寬尾鳳蝶出發,樂曲輕快主旋律穿梭在不同音高的竹琴中,非洲鼓和拍琴筒琴讓樂曲有了厚度,笙與竹笛的旋律性讓樂曲更圓融,似蝴蝶飛翔於台灣早期的日式建築中。〈山中精靈〉一開始利用不同的竹樂器模仿風聲,笙與竹笛接力帶著哀愁的旋律穿透風聲,好像訴說著雲豹的滅絕,快版重複旋律搭上輕快的竹琴,好像雲豹奔馳在台灣的土地上,尾段用玄琴輕打旋律,那輕輕的聲音像是雲豹奔跑在森林中慢慢消失在霧中訴說著雲豹的絕種。〈竹雨蛙〉蟋蟀和諸羅樹蛙聲音衝進了筆者耳朵,好像回到了嘉義老家,透過竹刮板將諸羅樹蛙的聲音模仿的微妙微肖,樂曲中竹琵琶清脆的聲音與竹笛一搭一唱,像是在玩耍的小孩,演奏者更是在台上演出了童年時的情景,雖不是專業但非常逗趣,音樂有了畫面更能表達作者想傳達的音樂內容。

〈遙遠的記憶〉樂曲中段使用了布農族的五弦琴和天鼓,天鼓空靈的音色配上布農族傳統的五弦琴,兩者相互襯托,增添整段樂曲的豐富性。〈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一開始果核搖鈴的聲音像水從舞台深處湧出,葫蘆笙演奏的音樂從遠處傳來,特殊的音色與滑音技巧,一句句像是在對巴冷公主訴說情意,利用葫蘆笙與竹胡交織的主旋律搭配竹樂器伴奏,優美的樂曲用樂器的來訴說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人蛇戀的淒美故事。最後一首樂曲〈黑色武士〉林鵰,山友稱他們為山林魅影,身披著深褐色羽毛,翱翔於林間與天際,仿若神祕而優雅的黑武士。雖然體型巨大,能輕鬆地在森林低空緩慢滑翔,並精巧地穿越大樹之間的縫隙,方盒琴和拍筒琴的頑固低音,笙的和弦帶上竹笛吹奏的主旋律,描繪了林鵰翱翔空中俯瞰大地,中段接進擊樂段落拍筒琴與竹鼓竹琴快速節奏,緊張感像是林鵰瞄準獵物從空中衝而下,末段竹笛與笙交錯演奏主題再現像林鵰展翅翱翔於空中,飛向遠方展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大自然動物取材創作,反映了當代音樂「傳統」與「現代」之間微妙的關係,可以看出生態環保的核心價值與傳統和現代深深連結,互相衝擊也互相依賴。也可反映出台灣竹樂團反骨、即興精彩互動的特質,就是在原有的變化上再改變。我們很難去預料它下一步的走向,但是也不需要用過去的傳統標竿去省思。藝術品味瞬息萬變,自然也沒有最佳的詮釋,而它的情境描寫,在於樂手加入更多的角色刻畫,將這種「難以捉摸」的旋律線條帶給觀眾,讓觀眾的想像空間一瞬間便能跨越時空。這種標新立異的實驗精神,讓樂曲呈現的風格更豐富,更具想像空間,讓它的美感更有「無常」的特質。

《遙遠的記憶》

演出|台灣竹樂團
時間|2016/12/17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曲家製作概念似乎是藉由這些竹樂器不同音色、技巧,將萬物生靈意象化,藉由音符轉化彼此共同的形象,再把彼此差異性表現出來,詮釋在音樂作品中,讓觀眾能感受到這共同的美感。 ( 齊于萱、呂冠緯)
12月
28
2016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