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描述《遙遠的記憶》
12月
26
2016
遙遠的記憶(台灣竹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4次瀏覽
王瀚億(台灣藝術大學學生)

台灣竹樂團環保之聲系列音樂會《遙遠的記憶》,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大自然中取材製作綠色環保樂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演奏,透過竹的聲響帶我們進到大自然中,體驗大自然各種聲音,以臺灣珍貴的保育類動物為發想,透過音樂傳達對這些對話的擬態想像,包括林鵰、諸羅樹蛙、臺灣雲豹、寬尾鳳蝶、螢火蟲、百步蛇、黑面琵鷺寫出屬於台灣的新聲音也點亮你我心中共同的美好回憶,喚起我們對於對於大自然與環境的共鳴與思考。

序曲〈閒雲野鶴〉有別於一般音樂會開場,透過燈光變化與演奏者使用特殊竹樂器,仿大自然的聲音從遠到近,帶領我們進入大自然中。〈幻之蝶〉,台灣曾有被喻為蝴蝶王國的美名,音樂會從寬尾鳳蝶出發,樂曲輕快主旋律穿梭在不同音高的竹琴中,非洲鼓和拍琴筒琴讓樂曲有了厚度,笙與竹笛的旋律性讓樂曲更圓融,似蝴蝶飛翔於台灣早期的日式建築中。〈山中精靈〉一開始利用不同的竹樂器模仿風聲,笙與竹笛接力帶著哀愁的旋律穿透風聲,好像訴說著雲豹的滅絕,快版重複旋律搭上輕快的竹琴,好像雲豹奔馳在台灣的土地上,尾段用玄琴輕打旋律,那輕輕的聲音像是雲豹奔跑在森林中慢慢消失在霧中訴說著雲豹的絕種。〈竹雨蛙〉蟋蟀和諸羅樹蛙聲音衝進了筆者耳朵,好像回到了嘉義老家,透過竹刮板將諸羅樹蛙的聲音模仿的微妙微肖,樂曲中竹琵琶清脆的聲音與竹笛一搭一唱,像是在玩耍的小孩,演奏者更是在台上演出了童年時的情景,雖不是專業但非常逗趣,音樂有了畫面更能表達作者想傳達的音樂內容。

〈遙遠的記憶〉樂曲中段使用了布農族的五弦琴和天鼓,天鼓空靈的音色配上布農族傳統的五弦琴,兩者相互襯托,增添整段樂曲的豐富性。〈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一開始果核搖鈴的聲音像水從舞台深處湧出,葫蘆笙演奏的音樂從遠處傳來,特殊的音色與滑音技巧,一句句像是在對巴冷公主訴說情意,利用葫蘆笙與竹胡交織的主旋律搭配竹樂器伴奏,優美的樂曲用樂器的來訴說阿達里歐與巴冷公主人蛇戀的淒美故事。最後一首樂曲〈黑色武士〉林鵰,山友稱他們為山林魅影,身披著深褐色羽毛,翱翔於林間與天際,仿若神祕而優雅的黑武士。雖然體型巨大,能輕鬆地在森林低空緩慢滑翔,並精巧地穿越大樹之間的縫隙,方盒琴和拍筒琴的頑固低音,笙的和弦帶上竹笛吹奏的主旋律,描繪了林鵰翱翔空中俯瞰大地,中段接進擊樂段落拍筒琴與竹鼓竹琴快速節奏,緊張感像是林鵰瞄準獵物從空中衝而下,末段竹笛與笙交錯演奏主題再現像林鵰展翅翱翔於空中,飛向遠方展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台灣竹樂團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從大自然動物取材創作,反映了當代音樂「傳統」與「現代」之間微妙的關係,可以看出生態環保的核心價值與傳統和現代深深連結,互相衝擊也互相依賴。也可反映出台灣竹樂團反骨、即興精彩互動的特質,就是在原有的變化上再改變。我們很難去預料它下一步的走向,但是也不需要用過去的傳統標竿去省思。藝術品味瞬息萬變,自然也沒有最佳的詮釋,而它的情境描寫,在於樂手加入更多的角色刻畫,將這種「難以捉摸」的旋律線條帶給觀眾,讓觀眾的想像空間一瞬間便能跨越時空。這種標新立異的實驗精神,讓樂曲呈現的風格更豐富,更具想像空間,讓它的美感更有「無常」的特質。

《遙遠的記憶》

演出|台灣竹樂團
時間|2016/12/17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曲家製作概念似乎是藉由這些竹樂器不同音色、技巧,將萬物生靈意象化,藉由音符轉化彼此共同的形象,再把彼此差異性表現出來,詮釋在音樂作品中,讓觀眾能感受到這共同的美感。 ( 齊于萱、呂冠緯)
12月
28
2016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