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其實《諾瑪》是齣地位特殊的歌劇:貝里尼的傑作被公認是美聲唱法 (bel canto) 的集大成之作,所以主要該用看的,還是用聽的?當然,進入劇場的觀眾 (spectator) 同時也是聽眾 (audience),無法二分。但此歌劇在演出史上的特殊,反而經典舞台製作屈指可數。
1月
29
2022
女高音左涵瀛為臺灣少見的戲劇女高音,近年來常受邀回臺演出,也印證了作為義大利劇院獨唱歌手的堅強實力,面對龐大的樂團編制,仍游刃有餘地展現戲劇女高音的音質光彩。而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在指揮殷巴爾獨特的演出風格裡⋯⋯(黃于真)
11月
10
2021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所製作的皮亞佐拉《被遺忘的瑪麗亞》,音樂文本為十七個場景的探戈音樂劇場,每段音樂皆短巧且點到為止,⋯⋯本次衛武營邀請香港舞蹈家黎海寧執導,除了傳統歌劇既有的元素外,又增加了大篇幅的舞蹈使製作以視覺感受上更接近舞蹈劇場。以歌劇,甚或總體藝術的角度,筆者認為本製作尚有幾處美中不足⋯⋯(徐韻豐)
9月
23
2021
《被遺忘的瑪麗亞》之所以能夠精彩,是透過音樂、舞蹈、文學、劇場完美的結合,且一次到位,梳理出錯綜複雜的意識形態,非僅劇情使然,是藉由文字刻劃瑪麗亞的各種形象。對於鑽研古典音樂技法多年的皮亞佐拉而言,探戈不僅是單純的大眾娛樂,更是傳遞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劉馬利)
9月
23
2021
台灣的觀眾對於這些詩句或許少了翻譯便難以進入狀況,但這場音樂會石易巧亦透過自己的歌聲為這幾部作品著色,就算演唱的語言並非聽眾的母語,單獨欣賞其中聲樂技巧亦然有聽頭。(徐韻豐)
9月
16
2021
這場《曾爺爺的歌劇故事》本來是專屬北市學童的一系列推廣教育音樂會,乃因顧及本學期疫情而取消室內演出,改為開放給一般大眾共襄盛舉的露天音樂會。⋯⋯演出的內容與細節並未因移師戶外、觀眾年齡層擴大而有太大的改變,因此以下仍舊從「就其為推廣教育表演而言成效如何」以及其後設反省的角度探討之。(顏采騰)
5月
28
2020
就內容來看,橫向發展上多樣素材擴充,舞台視覺效果豐富,但涉及「歌劇」作曲類型面向的討論,音樂運用較無一貫性,僅止於輔助劇情走向之功能,對於開發新穎的作曲技術、挖掘人聲技法、或是電子音樂創新運用未能體現於作品中,實屬可惜之處。(張瑋珊)
3月
10
2020
純粹的聲音藝術產生的神聖性,使得音樂成為宗教信仰儀式不可或缺的一項要素。尤其是音樂擁有敘事能力,往往能傳情達意於無形。只不過,聲音藝術本身不具形體、過於抽象,導致多數世人不易理解,或是在不知不覺中輕忽了它。(車炎江)
3月
09
2020
無論是作曲家在創作上「打破傳統慣例」的精神再現、國際攜手共製,或從臺灣音樂史的歷史意涵以及聲響空間與遠端管風琴的應用來看,是不負亞洲首演之名。(陳威仰)
3月
09
2020
NSO自2002年引入一連串歌劇製作,早年從「音樂會」概念起家,一來是考量製作經費,二來是當時歌劇市場尚在起步階段,以音樂會較為輕便的性質方便培養受眾,到了2020年,呂紹嘉卸任音樂總監,接下來NSO做為台灣旗艦樂團,下一步的歌劇製作將往哪裡去?(程皖瑄)
1月
17
2020
除了也許無法擋的中產階級拘謹(且昂貴)的魅力誘惑,華格納鐵粉旅行團逐漸成團之外,是否亦可期待更加批判性地觀看樂劇,成為蕭伯納筆下的完美華格納人,未必是老蕭期待的費邊社會主義,或許由不同製作風格,激盪出尼采式的價值翻轉,造成華格納、尼采、蕭伯納都期待的個人至社會的改造?(王寶祥)
10月
15
2019
簡單而言,編劇家利用了劇中劇的手法,將《鄉村騎士》穿插於部落物語之間,企圖為此一義大利的經典歌劇添上阿美族視角的全新詮釋。然而,此製作真有成功將阿美風情與《鄉村騎士》完美交融,將義大利歌劇經典融合原住民族基因後浴火重生嗎?(顏采騰)
8月
19
2019
不同於普契尼多數的「寫實歌劇」,此歌劇旨不在表述一個「寫實的東方」,或是敘說一個真實的中國故事,而是藉由一個古老的中國朝代,表達出西方人眼中那引人遐思、遙遠、神秘的「虛幻東方」。那三道艱澀的謎題,就讓此歌劇充滿了象徵性,也因此黎煥雄對杜蘭朵的許多「超譯」,是合情合理、富有深意的。(武文堯)
5月
07
2019
從音樂的角度來看,這齣作品包含了管弦樂原創樂段、京劇戲中戲(長生殿、蟠桃會)、西洋古典音樂風格樂段(舞曲)等不同的樂種,演員當然也包括了以路易十四為首的西方歌劇演員及以康熙為首的京劇演員,看似素材繁多並且相異性極大,但整體來看,各種元素各司其職,井然有序。(林芳宜)
10月
19
2011
在八股的政令宣導與故作青春風雅中鋪陳出與樣板戲台詞般的歌詞讓筆者感到困惑與驚恐,這是唱給什麼人聽的歌?給喜歡搖滾樂的人聽?給政客們聽?給長輩們聽?還是給舞台上那些演員般青春的新生代聽呢?(林芳宜)
10月
13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