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本次來台的第二場音樂會,以歌劇大師華格納的藝術歌曲《威森東克之歌》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與愛之死作為上半場的開場曲目,並邀請旅義聲樂家左涵瀛擔任女高音獨唱。(徐韻豐)
11月
10
2021
女高音左涵瀛為臺灣少見的戲劇女高音,近年來常受邀回臺演出,也印證了作為義大利劇院獨唱歌手的堅強實力,面對龐大的樂團編制,仍游刃有餘地展現戲劇女高音的音質光彩。而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在指揮殷巴爾獨特的演出風格裡⋯⋯(黃于真)
11月
10
2021
在演出的當下,李宜錦的琴音不斷讓我心中浮現「嚴謹、專業、精準」等等的形容詞。一位/一群演奏家有沒有充分排練、練琴時有多嚴謹,其實都是聽得出來的。而在品質優良的演出之中,又能感受得出演奏家究竟是憑藉其天份或才氣來駕馭曲子、還是透過高度的自我要求而來。然而⋯⋯(顏采騰)
11月
06
2020
就內容來看,橫向發展上多樣素材擴充,舞台視覺效果豐富,但涉及「歌劇」作曲類型面向的討論,音樂運用較無一貫性,僅止於輔助劇情走向之功能,對於開發新穎的作曲技術、挖掘人聲技法、或是電子音樂創新運用未能體現於作品中,實屬可惜之處。(張瑋珊)
3月
10
2020
《莎喲娜啦》在觀演現場展示的,便是在當代時空裡呈現「非理性」壓倒性存在的狀態。當然,從製作方內部來看,更加珍貴的是田野踏查過程得到的收穫,以及從辦藝文工作坊給青少年的時期起所激起的互動、人際關係與思考漣漪。(張敦智)
9月
03
2019
這場音樂會由兩首巴爾托克的作品開場,加上下半場布拉姆斯與貝爾格的音樂,讓奧匈帝國世紀末的發展有著承先啟後的關聯,也讓一場音樂會多了音樂史上的邏輯連接。(武文堯)
7月
24
2019
透過多媒體即時觸動技術,製造一種無法預設立場、不仰賴既定文本、可能產生多元的符號資訊,讓觀者依其個人經驗解讀,使作品的符徵具有多樣的詮釋意義。(石志如)
12月
26
2018
視覺極大化的母題貫穿拉夫拉的歌劇製作,以強烈的燈光,搶眼的布景,吸睛的機械,企圖與華格納強勢又繁複的音樂一較高下,而視覺語彙編織的敘事,訴諸的可能是感官多於理智。(王寶祥)
10月
22
2018
演出的開始並不是晚間七點半整、從樂團奏出的第一個聲響開始算起,而是觀眾剛踏進機廠、一片驚呼與好奇的眼光、手機拍攝中便已展開。(武文堯)
8月
21
2018
如果必須吃力才能獲得領悟的話,那就可以解釋為何有人選擇觀賞《帕西法爾》,讓審美的毅力在覆滅侵蝕和死灰復燃之間來回擺蕩:洞曉人性的華格納,在你瀕臨忍耐邊界的時刻,總給你繼續忍受下去的理由。(林惟萱)
7月
16
2018
若由於經費不足,精減開支,而將藝術完整性打折,所造成的損失,豈是撙節所能彌補? 若要犧牲首幕的騎士合唱團練,我寧願不要任何布景道具,投影特效,只要無任何戲劇演出的完整演唱,好讓安佛塔斯痛得痛快。(王寶祥)
7月
10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