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傳統骨幹與轉譯後,如何創造當代對話?《南音味自慢-現代古韻》
4月
25
2019
南音味自慢-現代古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2次瀏覽
張瑋珊(特約評論人)

在音樂領域中,要開啟不同樂種的跨界實驗,以及創造嶄新音樂語言與形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語言學,音樂構成也得考慮闡述語意的邏輯、敘事美學、結構與形式等種種條件具備下,作品才能完整生成。如果借用音樂意向性的理論探討來延伸說明,音樂創作與展現之意向可就第三方聆聽者(觀眾)介入,讓音樂主體得到不同程度的審美經驗。特別是當代音樂或現代聲響承載著各種文化面向、透過歷史脈絡轉化,進而反映當下現象的創新結果,其呈現雖無絕對理性結構的內部邏輯,但就某種意義來講,可以是被多方聆聽者感知與解讀。當聆聽者參與該作品審美與試圖感受作品時,其中所產生的連結與意義即是創造彼此對話的關鍵。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主辦的【2019衛武營TIFA-當代音樂平台】系列,邀請香港電聲藝術家李勁松、泉州南音音樂家蔡雅藝等多位藝術家共同創作《南音味自慢-現代古韻》,是來自2018年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的委託創作,為李勁松與蔡雅藝近幾年的工作成果。創作命題圍繞於當代傳統、跨界融合與即興,跳脫有別於以往的古典南音。當傳統望向當代的同時,作品延續著南音重要元素,並試圖轉譯創造,但展現現代感古典之美的同時,當代對話的強度及其表述意義似乎在作品中未被彰顯。現代古韻像是罩了一層面紗,聲音雖沈浸於空間卻鮮少流動。

演出處處可見南音細緻優雅的面貌,其中應用了南音常見的五人合奏形式,但打破四管配置並加入電子聲響。創作者們扎實且充分思考著各樂器與人聲所具有的特性,角色間的設定亦依樂音質地加入敘事來構築音體,其內容包含泉州南音演唱、說唱、吟詩詞、南音琵琶與簫演奏等樂器,搭疊聲響織度的線性與點狀層次。由多個樂段組成,在每個設定架構下開啟聲音敘事,反映出原本南音美學中對於曲式格律系統間的嚴謹性,各種聲線皆依循特定形式來發展,不同聲響間jam出新語彙的彈性成份偏低。

樂器彼此間的音色雖相和,也看似隨著時間之流裝載聲響,但原南音中那具流動性的「相生」概念、其聲部織度相互為用的關係亦在形式重塑與拼接後失去具交織性、相互為用的功能性。南音音樂本身即屬具象敘事,入詞後的指向性、意象感更為明顯;對照即興電子聲響的抽象織體,以劇場概念重新鋪述後,即時電聲退居而成純粹的空間聲響佈局、以及附加性增添現代性效果的形象。整體上,傳統轉換當代的這個過程中,聲音的當代性敘事美學不夠清晰。電子聲響在現代轉譯過程中應擔任相當重要的表述者,並作為對話傳統文化之角色,但在這直敘的音樂發展中,電子聲響的語言定位不明確,處於單向式的跟從,且疏離化的安插一個單樂段、純電子音樂於其中,此樂段之功能缺乏闡明,自我論述相較色彩強烈的南音略為遜色。演出後段,聲音織度就在相似設定下缺乏發展與交互流動。如果說作品裡象徵傳統的為南音元素,而電子聲響即代表著現代,傳統與現代到底對話了些什麼?

此作品在聲音文本上應提出更有機的思考,音樂本身雖依循著泉州南音的優雅而譜出了新詩意,就如同作品名稱的「現代古韻」精神,卻僅止於是以新的形式進行傳統的拆解與元素重組,實驗成分稍單薄了些。南音藉由轉譯與拼貼後,「轉化創新」層面上所訴求的意義是什麼?另外,透過當代審美探討議題來反思與提問,傳統文化是否具繼續挖掘、深究核心價值的可能?進一步地,在現代性回應傳統再現的跨界合作中,若能聚焦於創造多方交流對話經驗,其對象應不止於舞台上,更包含舞台下,那麼未來能發展的對話能量與跨界力道仍是值得期待的。

《南音味自慢-現代古韻》

演出|李勁松、蔡雅藝
時間|2019/04/20 19:30
地點|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
9月
22
2025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