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珍(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職班)
《相約十五暝》解讀字之意,即相約於十五日月圓的夜晚,馬祖島的「擺暝」【1】祭典也在神與人的鏈結相約凝聚日子中燃起。馬祖是一個移民的島嶼,與台灣共通點是移民們拎著屬於自己神祉,飄洋過海來島上落腳生根。在無任何政府機制與資源下裁定生活中的要事,其擔綱角色就是「宗教」與「神明」。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委託愛樂劇工廠製作下,歷經三年的田野調查,劇中濃縮馬祖世代變遷的悲歡離合;軍管時期民情風土、漁業發展興衰及當代議題的老屋整建、聚落保存發展觀光在隨著時代變遷而奮鬥掙扎的親情、人情,從誤解中化解開來。馬祖的四部作品中《馬祖心情記事》主軸環繞一艘島際交通船中勾起了對地方的回憶,《藍眼淚》從地方的特殊景象道出三個時代的故事,在第三部《寶姨》,跨越三〇年代東引、四〇年代福州、五〇年代台灣,展現三時三地的不同風情,相較於前三部,此部《相約十五暝》企圖涵括馬祖歷史演變呈現於觀眾面前的野心,素人演員初生之犢劇場形式種種考驗下,福州語與國語的配搭,不斷地克服,實屬不容易,排練過程中諸多不便利的阻因下、台灣、馬祖演員異地練習後至馬祖合體排演,遷移歷程、戰地歷練、世代衝突,就這樣搬演著身邊的人、事、物,令人熟悉無比,劇情發展,層次豐富也耐人尋味。
此劇兩個時代中,一個家庭,在世代交替間由於兩代相異的價值觀導致家庭失和及衝突。劇情較著重處理天福兄(陳天喜飾)與天財弟(劉宏文飾)兄弟親情間的糾葛還有兩代之間的糾紛。整齣戲的時代背景在「漁業」時期,國民軍未駐軍前;「軍管」時期,島民以漁為耕與國民軍部隊進駐之後民生斷絕與大陸所有往來;「觀光」時期,兩代觀念與價值落差之異,三個時代來劃分。舞台以鏡框式劇場呈現,在白色天幕轉換投影中,也讓舞台迅速跨距時空轉換,令觀者感觸萬端的一幕是演員們與投影的互映在「軍管」時期躲防空洞那一幕,警報聲大作伴著砲彈聲呼嘯,眾人逃散的身影與影像中砲火大肆轟炸畫面同時起步,實在震懾心魂,在巨大佈景上轉換成為新舊時空的見證裡演出團隊以大幅的視覺效果強化了當時年代命運的不確定性,雖然投影的使用有時是為了省時省力降低成本,但效果卻令人驚艷。影像內容的切換補強觀眾在換景之時所造成的疏離感。口白部分陳述在每一幕起之時,在地素人福州語出聲中語調抑揚頓挫適宜,在口語中情感投注貼切地打動佈景裡時空的轉變,加深劇情情緒延續的發展。
回想觀者年幼於1999年當時執政者提出「兩國論」【2】,軍方一再澄清外島一切正常生活並未進入戰備,實際島上的我們白天防空演習不斷,民眾不得於大街隨意遊走,夜間門戶緊閉宵禁,雖然沒有砲火肆虐但是島民們每天處於警報聲及演習的砲彈聲中宛如驚弓之鳥,無處可求,部分島民驚恐中又再度搬著自己的神祉移居至台灣島,然而於台灣無親友可以投靠的我們,依然留在馬祖戰地,在不確定性中生存著,生活當中充滿無數問號與不安定感,非親身經歷者實在是無法體會與感受。這場的家鄉戲,勾勒出童年回憶內心實在激動萬分與感動。
台灣過去社會意識形態為大宗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時代的變遷下逐漸轉由小家庭型態,此劇在大家庭中家人間的羈絆、凝聚力、影響力、那麼對於在外奮鬥的遊子有什麼正向的作用?看戲的觀眾能獲得什麼樣的收穫?喚起多年的戰地隔闔、離郷背景之散居各地的遊子,在喧鬧的鞭炮聲中,正鼓動著心繫離島故郷中在離異的馬祖青年、鄉親是否依然心繫家鄉?但至少我是~
註釋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5%AE%B5%E6%93%BA%E6%9A%9D
其他參考資料:《相約十五暝》演出節目單
《相約十五暝》
演出|愛樂劇工廠
時間|2020/08/14 14:30、19:30
地點|桃園縣圖書館平鎮分館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