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特富野的古老與現代《天祭—雲海中的仲夏夜》
5月
24
2016
天祭(愛樂劇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0次瀏覽
蘇家榆(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所)

於城市舞台首演的《天祭—雲海中的仲夏夜hohcubu》(以下簡稱《天祭》),為一部講述鄒族神話的音樂劇,也是愛樂劇工廠暨2009年的《吉娃斯-迷走森林》以及2014年《重返熱蘭遮》後,第三齣以原住民為主題的音樂劇,《天祭》也首次大膽嘗試「全人聲樂團」以及「無樂器伴奏」的演出方式。

《天祭》以鄒族淒美愛情神話「塔山傳說」為戲劇主軸,結合莎士比亞著名戲劇「仲夏夜之夢」,戲劇描述鄒族的起源,以天神的角色闡述「鄒」為「人」的意義,接著描寫發生於鄒族的特富野部落與布農族的仇敵,象徵鄒族精神的神木被劈砍為二,為要達到天神的旨意,兩族必須維持和平,鄒族頭目將自己女兒下嫁布農長老兒子,但女兒已有心上人,相愛的兩人期盼長相守,最後兩人先後為愛殉情的淒美愛情。

《天祭》整齣音樂劇的音樂以鄒族傳統歌謠改編或新編,每首歌曲皆以中文演唱,在多媒體投影的部分,除了曲目以及歌詞的呈現,下方同時以鄒族語呈現歌詞關鍵字詞,但歌唱呈現中卻無提及與關鍵字有任何關聯,使觀眾不知其所表達意涵。序場以極具飄渺與未來感的和聲效果,描寫宇宙星河中鄒族的起源,曲調在和聲上極具挑戰性,挑戰歌者的和諧,也挑戰觀賞者對於音樂和聲上的接納度,戲劇中人聲樂團佔有極大的分量,在音量的比例上,時常掩蓋主唱人聲音量,對於人聲合唱上的比重稍有偏頗,在旋律整體呈現上的完整性較為可惜,但值得一提的部分是,整齣戲劇在人聲音樂呈現中保有濃厚原住民傳統音樂的節奏感以及旋律性,使之依然不失其原住民傳統文化特色,令人回味再三。

整齣戲劇故事架構與角色樣貌中,不難窺探出「塔山傳說」融合莎士比亞著名戲劇《仲夏夜之夢》痕跡,其中,戲劇中以天神以及女神呈現《仲夏夜之夢》的仙王與仙后,相較於《仲夏夜之夢》中此兩角色所呈現溫和以及開朗的形象,在本齣戲劇中此兩個角色的定位呈現一種矛盾的狀態,在開頭定位為崇高與嚴肅的角色,但在二見鍾情的橋段中,轉化為期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慈祥形象,在最後結尾中,則又轉換回崇高以及嚴肅的角色呈現予觀眾,對於當中賦予角色的形象轉換速度,令人措手不及,使人產生角色形象定位上的模糊地帶,對於戲劇角色的鋪陳以及轉換的呈現上有點可惜。

《天祭—雲海中的仲夏夜hohcubu》為一部大膽結合戲劇以及全人聲的音樂劇,無論在戲劇情節、鄒族傳統歌謠的改編以及新編以及服裝皆蘊涵相當的考究,從戲劇中鄒族服裝以紅、黑、白色為主要色系,布農族人角色服裝則以白色與紅色為主,兩族人的布料材質以主要棉麻呈現,由此可看出其服裝考究,雖戲劇以及音樂上有些許實驗性質,使觀眾看法以及感受不一,但還是肯定其大膽嘗試的前瞻性與獨特性。

《天祭—雲海中的仲夏夜》

演出|愛樂劇工廠
時間|2016/05/13 19: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