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紅色青春》與其他白色恐怖戲劇作品不同的地方正在於,它清楚地交代了1950年代的政治受難者在「受難」前所發生的事。⋯⋯故事儘管是虛構的,但其實在歷史上「皆有所本」,主要的案件原型是1950年爆發的「台灣省工委郵電總支部案」。(張智琦)
                        12月
                                22
                                2021
                            
                            
                            4467
                        
                    觀眾踏上這條由節目介紹、訪談文章與影片所鋪成,通往國家戲劇院的小徑,沿著名為歷史和勞動的路標,回訪四十年前的礦工勞動圖景。⋯⋯河床劇團長期以來探索的意象劇場的手法,加上視覺藝術家蘇匯宇創作的影像,讓觀眾在分析性的評判介入前,感官被直接衝擊。(許玉昕)
                        11月
                                11
                                2021
                            
                            
                            1516
                        
                    5月
                                20
                                2020
                            
                            
                            2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