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制下的生命悲劇《半世英雄・李陵》
3月
18
2015
半世英雄・李陵(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3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踏進劇場前,對《半世英雄・李陵》此劇中的兩位主角,蘇武和李陵皆無太深的瞭解,也許因為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的故事,對蘇武持節不屈的印象更多些,而這也正是崑曲《牧羊記》尚未被改編成《半世英雄・李陵》前,所欲傳達給觀眾的訊息。在《牧羊記》中,兩人被塑造成一守節一變節的對照,原先老一輩崑曲演員的演繹係以蘇武為重,李陵則是有著被訓斥,甚至感到羞愧的表現。此段劇情演繹的翻轉,得從俞振飛至岳美緹再至楊汗如,才大大挖掘了李陵於此劇所能展現的光芒。【1】而正因李陵於戲中的地位被重新定義,我們才得以透過李陵的故事,看穿個人如何無所遁逃於國家體制之下,且這個體制正透過宣揚忠孝節義的方式,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悲劇。

由二分之一Q劇場所重述或重建的李陵角色中,我們甚至可以重新思考,國與家之間是否有著「沒有國,哪裡會有家」這個看似必然的連結。「家」可以被視作一曾於此地堆疊情感的空間座標;而「國」則做為一守護家之制度的權宜之計。但當「國」開始利用權力制度撕碎家鄉,拆散家族時,個人生命的悲劇也於焉而生。《半世英雄‧李陵》告訴我們,降與不降,變節與不變節,我們都逃脫不了國的體制。在此體制下,坐擁高位者對待人民的方式永遠是「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2】,人民無從申辯也無力抵抗。劇中所提到碰死在李陵碑的楊家將楊繼業亦然;劇中沒有提到,但曾為李陵辯解,因而生命受到牽連的司馬遷亦然。

除了關於國/家的思考,這齣戲另有兩個橋段也使人印象深刻,在〈花燭〉這場中,拓跋公主的兩位婢女捧出的長幅紅布條,如牽起公主與李陵的姻緣線,轉瞬間,當李陵得知自己家人因己未能於戰爭中死節,而被誅殺時,紅布條一展成了條殺氣騰騰的血河,再又化做新婚之夜的裝飾,簡單的道具,卻令人於悲喜間,體會到李陵心中的酸澀。另一個令人咀嚼再三的橋段則是兩名重複出現,唱著敘述懸絲傀儡姿態的女子,這原是《牧羊記.望鄉》一折中的橋段,《半世英雄・李陵》除了保留其原本的位置,更安排它於劇末以變奏的方式又出現一次,也讓人聯想至劇中人皆身不由己的命運。

而要說《半世英雄・李陵》較為可惜的一個部分,則在於背景的影像,有時能極為貼切的傳達外在景物與角色內心世界的對照,如水墨畫的背景,確實頗能帶給人蕭瑟之感。令人感到出戲的地方在一開始劍魂現身時的動畫,以及為了串聯劇情而出現於布幕上,代表漢武帝或臣子、單于及其部下的不同臉譜。由於崑曲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原先便要求觀眾填塞許多的想像力於其中,當這些較為寫實的影像動畫出現時,難免破壞了觀眾與表演者建立起的默契,使人產生扞格之感,或許這也是這齣戲重演時,劇團可再多加思考及斟酌的地方。

註釋:

1、資料參考汪詩珮:〈經典、重詮、男戲:「1/2Q劇場」的蹊徑與意境〉,《戲劇研究》第14期,頁105-112,2014年7月。

2、李陵:〈答蘇武書〉,收入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臺北:正展出版,2003年12月。

《半世英雄・李陵》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5/03/07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齣眾說紛紜的戲裡,很難尋著足以說服人的觀點,主角自己沒說破,徒留周邊人等代為解套,偏又沒說到重點,英雄定義在不同意見中來回擺盪。(陳韻妃)
4月
03
2015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