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不成英雄《半世英雄・李陵》
4月
03
2015
半世英雄・李陵(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0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討論歷史人物常用二元對立法,例如聖主昏君、忠臣奸佞、賢妃禍水、太平亂世……諸如此類還可以無盡地延伸,這種分法有助在歷史洪流中快速將一個人事物定位,蓋棺論定後便貼上永久性的標籤,再難改頭換面。此舉固然方便如懶人包,一分鐘搞懂×××,但失之狹隘,知識程度只有六十秒那麼長,況且以上分法的背景多出於政治體制,因此政治正確選擇與否與如何被後代評論實實相關,所以,惟有當把討論對象從政治角度鬆綁開來,才能得到較多元的面向。

李陵,漢武帝時人。天漢二年(西元前九十九年)奉命出征匈奴,因「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兵卒數量寡不敵眾而投降,武帝聞訊大怒,卒李氏一門。陵最後終老西域。

這個人物的歷史評價具有爭議性,二分之一Q劇場處理時,嘗試將他從崑劇《牧羊記‧望鄉》傳統單一形象脫離出來,放在寬廣的人世網絡中,檢視其降將身份以外的可能。

本戲以「英雄」名之李陵,保留〈望鄉〉折子大部分內容,另發展了其他四折和人物關係,〈谷遇〉為一神祕老人向路人敘說李氏一門過往榮耀,老人真實身份為李陵佩劍幻化的魂魄──劍魂,強調李氏一門憑劍立下赫赫戰功,自是英雄;〈花燭〉、〈大漠〉為匈奴公主作李陵妻,就其武藝高超奮力向前,而肯定英勇表現;〈望鄉〉則是蘇武斥責李陵不該投降,在蘇的堅貞不屈形象下,李陵只是個走岔路的降臣,無法與英雄一詞靠上邊;〈別歌〉為蘇武返回中原前、李陵送別,以及後來蘇武弔念李的尾聲故事。蘇武或因終得回歸,對於故人較之前被困北地牧羊時有不一樣看法,最後應許李為「英雄」。

上述幾個人物,分別由家族傳承物件──劍代表家族,妻子/女子代表家庭,朋友作為政治體制的傳話者(此處因蘇武立場,重點在政治並非社會人際關係),或多或少表述了李是否屬於「英雄」的正反意見,眾說固然紛陳,但沒有交集,不如劇團一樣是討論降臣的作品──《亂紅》,所安排的阮大鋮、李香君、鏡中人對於主角侯方域的看法為前後觀照,而且人等間互有關係,因此討論出的遺民心結較為全面。

我以為這戲還少了兩個聲音,以致話說得不夠清楚。一是司馬遷,作為區別於蘇武的真正朋友立場,他為李陵辯護而受腐刑,試想兩人一旦相會,該有多少複雜情緒得以表露?與其編劇橫插一個幾百年後宋朝楊家將之楊繼業兵敗走投無路,見李陵碑在前,引發激憤碰碑而亡情節,也許要表示李陵個人作為影響深遠(李氏一門、友人司馬遷、後代),但弄巧成拙,只確立了李陵永久作為降將的恥辱代表,偏離劇本欲成其「英雄名聲」的論點,倒不如善用李與司馬的關係,更為深刻有戲。

二是李陵,選擇投降、不死的解釋。戲裡藉劍魂之口,陳述當時漢朝政治環境──君王忌賢妒能,小人進讒言,故能臣見棄,由李門遭滅顯示朝廷寡情,與終場投影史書文字,寫蘇武回朝後與其子因故遭罪,以及李陵和公主後代為拓跋氏建立北魏……。整場戲反覆陳述「他人不義,故我不忠有理」的論調,不嘗試設想李陵投降也許基於怯弱或其他的真正原因。殺身就死,不一定是盡忠報國,可以是自我完成/成仁,對得起共同征戰的同袍兄弟與家族光輝。即便不死想活,何嘗不能像漫畫《海賊王》司法島一戰,因「歐哈拉」身份,被世界政府通緝為最邪惡的女人而追捕的妮可‧羅賓,即使眾人都認為其原罪重大不需要活著,她仍有勇氣大聲說出「我想活下去」的卑微願望?回頭來看,李陵一角話沒道透,人物不夠坦蕩,距離「英雄」形象又遠。

演員部分,特別要說呂玉堃飾演蘇武,嗓音亮近尖銳只一味顯示能唱,沒有因應蘇武處北海牧羊的環境惡劣,氣力不足兼心境蕭瑟,作出滄桑音色,又稍嫌唱得無起伏,使蘇武在此是個氣力飽滿一貫拔高音、得理不饒人者。所謂不怒而教,溫和責備一樣能令人羞愧,簡言之,演員作足憤慨情緒卻忽略悲涼況味。

如果要說李陵是英雄,在這齣眾說紛紜的戲裡,很難尋著足以說服人的觀點,主角選擇不死、活下來,不舉劍自刎的一剎那念頭究竟為何,自己沒說破,徒留周邊人等代為解套,偏又沒說到重點,英雄定義在不同意見中來回擺盪,自我價值也跟著不確立,只剩羞恥與追悔情緒不斷地從頭演繹到尾,無法成功解讀歷史人物新面貌。

《半世英雄・李陵》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5/03/08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李陵於戲中的地位被重新定義,我們才得以透過李陵的故事,看穿國家體制透過宣揚忠孝節義的方式,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悲劇。(盧宏文)
3月
18
201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