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色無味《羊咩咩的甜甜圈》
6月
22
2015
羊咩咩的甜甜圈(山豬影像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5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現今的台灣兒童劇,普遍有追求形式表象絢麗炫彩,但內容空洞貧血的病狀;假使有一齣戲追求的是老莊美學的虛靜簡淡,相對會顯得特別引人側目。當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時,他所企盼的是讓事物還原本真本色的單純,無色無味反而是最理想的形態。

但我把「無色無味」這個形容詞套在《羊咩咩的甜甜圈》這齣戲上,卻是徹底可見的缺點,指它顯現出一種機械呆板單調無趣。弔詭的是,這齣戲明明搬弄出色彩繽紛、造型可愛的動畫影像,意圖用此吸引觀眾,然此色相,從頭到尾在舞台上多只是用來交代場景、交代道具,影像的運動(movement)又保持靜止狀態居多,偶爾才有些較活潑動態的影像,例如鏡頭由遠到近讓一個甜甜圈被聚焦放大,甜甜圈順勢搖晃了幾下,才有一點點擬人的生命感。既然影像多半是靜止狀態,為何不改作佈景設計或道具?既選擇了動畫,若依著故事的事件空間與時間,影像的表現應該提供更多的訊息意義,如同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藝術與視知覺》一書的討論,認為「電影的出現,不僅拓展我們的知識領域,而且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電影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因運動速度過快或過慢而使肉眼無法觀察到的運動。」印證這齣戲裡的動畫,當它沒有表現出我們肉眼想看到的細緻變化或情節,它的存在連點綴效果都稱不上了。

動畫失去攫奪目光的效果,那再來看看表演內容,更是慘不忍睹。我不懂兒童劇的演員,為何表演時總以為要故意捏著嗓音,嗲聲嗲氣的裝可愛;要不然就是嘴裡像含顆滷蛋,營造憨直傻氣的樣子才叫孩子氣?這齣戲裡的羊咩咩和咩咩羊剛好都陷在這種失真做作的泥沼中而不自覺,可惜的是導演也沒意識到沒將演員從泥沼拉出。飾演羊咩咩的女演員更教人難以接受的是她把音調也全拉平,完全沒有抑揚頓挫,我們實在沒辦法感受到她對甜甜圈店工作的著迷,沒辦法感受到她對店長突然消失的慌張,沒辦法感受到她面對偷人記憶猴子的恐懼……,整齣戲看下來猶如看見一個只會用一種音調說話的機器人,毫無感情溫度可言。

三位演員表演的瑕疵在這齣戲中是很明顯的,從開場第一首曲子〈羊咩咩之歌〉開始,由於坐在第一排的近距離,我注意到演員多次對嘴跟不上;又這齣戲還有個只靠旁白播送的說書人,她說的台詞比重還不輕,可是每當她說書講述接下來發生的情節時,其他演員不是動作沒有同步跟上,就是演著默劇,但默劇的演出,演員的身體表現不出詩意,看起來是在虛應塘塞時間做動作而已。因此每次一到說書人聲音出現,舞台上的表演就變得乾巴巴的,空白單調了起來。

一齣兒童劇如果演員表演失常不佳,但若故事吸引人,我們也不會太苛責演員。反之,若連故事都不好,不具創意,情節連貫又草率,角色刻畫似走馬看花,主題意涵也不明確時,再加上導演手法無法補強劇本缺失時,不免讓人質疑搬演的動機與價值何在?很不幸的這都是《羊咩咩的甜甜圈》顯而易見的問題,舉例來說,甜甜圈店長第一場出來晃一下,下一場戲就說她失蹤了,沒有任何線索,羊咩咩胡亂靠著一台老舊的飛機就出去冒險尋人。然而冒險尋人過程中,實無精彩轉折的情節可言,只是沒來由的掰出一個因為好玩偷人記憶的猴子,製造一點小插曲;很快地羊咩咩就在荷蘭找到店長,只因荷蘭是甜甜圈的發明地。這樣的故事邏輯處理得未免太隨便,難道戲的主旨只是為了告訴我們甜甜圈是荷蘭人發明的?如前所說的,導演既沒調整演員的表演情緒與節奏,也只是順著缺失顯著的劇本一直往前推進,最後釀成的結果就是戲落幕,令人心中產生許多詫異的疑惑,有種恍兮惚兮彷彿剛才不在劇場而是神遊到其他地方去,對這齣戲什麼好印象都留不住的奇怪感覺。

《羊咩咩的甜甜圈》

演出|山豬影像
時間|2015/06/13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