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之外《大海呀大海》
8月
27
2015
大海呀大海(飛人集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5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大海呀大海》是一齣很安靜、很安靜的戲。

它的安靜,從一個男子在浴室的奇思幻想開始。男演員穿著睡衣,睡衣內又搭著衣物,頭戴著一頂誇張俗氣的爆炸捲髮,造型很不寫實,但又要去模擬早起日常在浴室內的盥洗等動作,編導夏夏似乎有意讓男演員一直處於未睡醒的恍惚狀態,做什麼事都不順手,好讓後面的海底幻想合理化;可是男演員卻選擇默劇逗趣表現,很清楚的算計著動作要誇張到甚麼程度,何時動作要停止轉身去做下一個動作,於是這場戲就充滿形式與意念衝突的荒謬不和諧感。

所幸,荒謬不和諧感也僅止於此。接下來從海潮音效浮現,浴簾上如海面光影波動開始,導入偶戲部分演出後,我們彷彿隨著偶,從大海與陸地接觸的地方,逐漸進入大海,看見海底的繽紛世界,再潛入更深的深海,就真的是一以貫之的抒情安靜到尾聲了。但讓人心生疑惑不解的是,為何偶的造型和方才男演員的外型不吻合,難道海底幻想是另一個人的幻想﹖

如果暫時拋棄這個疑惑不管,就海底幻想的鋪陳來說,完全沒有情節可言,乍看宛如有一台攝影機,為我們拍攝了一部海洋紀錄片,而我們觀看,再讚嘆海洋之美麗!在戲中確實有呈現出海底珊瑚礁的美麗,由浴缸浮起一座礁岩,然後有逼真的彩色珊瑚,一朵一朵,一叢一叢的長在礁岩上,這一段的確有造成一些驚喜感,但這種驚喜感在其他段落卻隱而不見。

《大海呀大海》做為飛人集社劇團「偶愛自然」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石佩玉、許乃馨設計的偶精緻不在話下,我可以清楚感覺到創作者想要讓現代親子重拾親近自然的感動,那份心意美好又純粹無須懷疑,且節目單上也用溫暖的語調寫著:「海有多遼闊,我們的生命就該有多遼闊;海有多深,這個世界愛我們就有多深。在又深又廣的海洋裡,蘊含著許多我們仍未知的密語,在海與岸之間的交疊中輕輕地傳唱著。」這段文字具有正念力量,若流淌進現代普遍存在的「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孩子心中,引發性靈與身體回歸自然懷抱,也能挽救生命虛弱貧乏的創造力,如同寇波(Edith Cobb)《童年想像力生態學》書中的研究證明,兒童走出去和超越自我的能力,是由孩童時期感應自然環境的可塑性發展起來的。

既然自然能夠刺激感官,調節身心健康,引發創造力,那麼回到這齣戲來看,要引發觀者擁有對海洋的愛,其實是比較難驗證是否可行的命題,不過傳播善的理念永遠都像種一粒種子,只能期許等待發芽那天,但時間要多久誰也說不準。至於對感官的刺激,不論光影或偶的表演,略為可惜的是提供舞台上「展示」的功能而已,動態變化性不夠,節奏遂偏單調,比方前述珊瑚出現,剛開始還有驚喜,但人偶與珊瑚之間,除了游近的動作,沒有進一步表現出任何興奮激動情感。而珊瑚的生命動感,也絕對不應是靜靜地存在,它和魚的共生互動,這些能真切體現海洋生態面貌的動感,是這齣戲裡最匱乏的。

也因為這種匱乏,當戲演到深海,如水母等生物會演化出發光能力,吸引其他浮游生物或魚類前來,成為生存的食物。暗黑的舞台,有燈閃耀的水母偶,卻有孩子看錯直言:「是章魚耶!」若演員能臨機應變,順勢而為的讓水母的樣態、習性表現得更具像清晰,甚至演繹出生物鏈的動態情節,就不會停留在「看見」水母這個層次而已。因此,戲演到越後面,竟使人有種錯覺覺得我們並非在看一部海洋紀錄片,反而更像是身在海洋館內,隔在強化玻璃外「看見」海洋生物,但看不見真實有活力的海洋。

尾聲,人偶回到陸地,向海洋揮手道再見。人偶幾個碰觸陸地的細膩動作,有種回到現實世界的安心,戲在此安靜做結。可是對觀眾來說,疑惑卻又浮動洶湧起來,第一場戲中的男演員呢?為何他就這麼憑空消失,有頭無尾?所以我說這是一齣很安靜、很安靜的戲,但除了展示海洋的靜謐之外,海洋更寬闊的動態面貌全消失,那麼這闕海洋的美麗幻想曲不免流於貧血蒼白,失去生命力。

《大海呀大海》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15/08/22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