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的多重面向《ID迷藏》
11月
16
2015
ID捉迷藏(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9次瀏覽
賈東霖(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博士班)

走出劇院,我問我朋友,看完下半場的舞作《洞》是什麼感覺?他說,就像現在的台灣,混亂、自我封閉,表面上大家都文質彬彬,網絡世界裡又充滿狂躁,甚至暴力。不過,好在舞者在最後有回頭看舞台,好像是驚醒了,看看被她糟蹋過的一片破敗的地方。我朋友不是舞蹈圈中人,他的觀感卻一語見地,直面台灣社會現象。

《洞》的前段是四位女舞者托著步伐,癲著身軀,相隨而動,每個舞步都伴著重重的呼吸。舞台只留出三分之一的區域給他們,其它部分都被黑幕遮擋。在她們身後接近下台口方向的幕布上露出一塊窗戶大小的地方,裡面端坐著一位身姿優雅的女性,身旁一盞台燈映照的那身段更顯優雅。不過,她的臉龐被幕布遮住了,觀眾始終不得見。也許,主體是誰在這一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表述。她細聲細氣、慢條斯理說道:「⋯⋯意志消沈、無所事事⋯⋯唯一的訪客是中午12點30分進來,下午5點離開的光線⋯⋯」,她的優雅是強裝出來的,話語已經透露出生活的空虛。前台那四位消沉萎靡的舞者才是她靈魂的真實寫照。

舞至中段,舞台全部呈現出來了,是一個三堵牆的小黑屋。肉身也加入靈魂的隊伍裡,她們像無頭的蒼蠅,四處亂撞,好像是要走出黑屋,好像又不是。她們把寬大的風衣高高的拉起,佯裝出龐大的身軀,可越是這樣越顯現出脆弱、恐慌與孤寂。肉身踩著靈魂往高處攀爬,駕著靈魂往前方行進,行進中只顧拽住靈魂的皮,而不知不覺中丟了魂魄的核。被丟下的一魂一魄繼續拉扯,仿佛被遺棄的遊魂落魄永遠無緣重生。可是走掉的呢?仿佛也不是超脫,而是進入另一種深淵,依然無助,依然孤寂。

在舞蹈開始的時候,有端坐的身體,用柔弱的聲音,講述消沉的故事。舞蹈尾聲的時候,舞台後方有一隻話筒,四個靈魂爭相發聲,可是她們卻沒有半句完整的話語,只有咿咿呀呀,喘氣呼吸。自我放逐過的身體,仿佛已經失去了正常表達的能力,只剩下癲狂。

靈魂終於衝破了那間小黑屋,可是帶回來的不是自我救贖,而是一捧一捧的黑土,把肉身埋葬。喧囂過後,終歸平靜,就像本文一開頭的描述,肉身戴著皇冠,領著靈魂,佝僂者身軀回往那片曾經被自己折磨的地方,一副破敗,萬象凋零。

《洞》是對自我生命的宣洩,更是對個體生存環境的反思。當水和空氣都充滿毒素的時候,出淤泥而不染就成了一種空想。該次演出的另一個舞作《潛行》沒有著眼於外部環境,而是走向內心,發現自我。

《潛行》開始,女舞者獨自舞蹈,然後身後出現一個人Ta,女舞者尾隨他,漸漸的尾隨變成一種被動的制動,再後來他們之間出現某種平衡對稱,再後來關係反轉,由被動的制動變成主動的制動。舞蹈中,有幾個動作重複出現。例如:女舞者把下巴放在Ta的手上,躬身而行;女舞者半屈膝蓋,身體躺在Ta腿上,仰身而行。這些動作再次重複出現的時候角色關係都發生轉換,Ta躬身或仰身,女舞者成了那個牽引或推行的人,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在這些細節中漸次呈現。

Ta的角色無關性別,無關感情,只是女舞者內心的外化。他們追逐、拖拉、托舉、按壓、勾纏,一直在交織纏繞,不過,跟古典芭蕾雙人舞一樣,觀感上Ta只是個托兒,女舞者永遠主動發力。特別奇妙的是,由於用力方式的不同,在力的效果上就呈現出女舞者由隨動-被動-平衡-主動的力的漸變關係,同時也是女舞者與自我內心迷茫、掙扎、解脫的過程。

在音樂的第二個段落結束時,女舞者一個漂亮的翻身坐在了Ta身上,彷彿一番掙扎之後,終於獲得了呼吸的自由,實現自我肯定。那一刻,女舞者頭頂上倒掛的樹一樣的裝置開始顫顫巍巍向上升起,仿佛烏雲散去,人生開始另一段新的征程。這時候我才注意那個裝置,擰巴、張牙舞爪,彷彿是慾望、是野心、是無言的心理寫照。藝術家真實的態度令人尊敬。

《洞》在舞蹈型態上放浪不羈;《潛行》則表現出精緻細膩的質感。《洞》是對外部生存環境的觀照;《潛行》是對內心慾望的大膽剖析。《洞》是編舞者呈現給觀眾一種自我的思考;《潛行》是藝術家引領觀眾進行一場自我心靈的探索之旅。《洞》是在自我放縱中反思;《潛行》是在奮進中的調適。

《ID迷藏》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5/11/07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