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傳承與創新《敦煌舞千年》
12月
04
2015
敦煌舞千年(飛天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18次瀏覽
石志如(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博二生)

創團於2012年的飛天舞集由專研敦煌舞蹈的林珊影團長領軍,期間五度帶領團員前往中國蘭州向恢復古樂舞且地位極崇高的敦煌舞重建學者高金榮教授學習。創團三年首度發表巡迴展演《敦煌舞千年》,整場十四首作品中,十首為高金榮教授的重建創作作品,三首為台灣弟子林珊影,一首由大陸弟子李婷婷所創作。整場演出,可清晰看出師徒的技藝傳承與創新之間的交融,從此處可見其製作的慎重與傳承的重要性。高教授的訓練體系,展現出獨特呼吸法與三道彎古韻身體美學,將敦煌舞的神情氣韻帶來一股清流與樸實。

深沈帶點莊嚴的成年男子美聲引領入耳,伴隨著西域鼓聲與笛聲,緊接著似女菩薩般淨化的吟唱與琵琶聲的陪襯,同時在天幕上依空間遠近的時序出現沙漠、月牙泉、敦煌石窟、變相圖群、畫像磚群、近身石雕、壁畫等具有佛典轉譯的飛天伎樂菩薩像,讓觀眾從現代生活情境進入跨千年、跨地域、跨文化的演出場域,從聽覺的想像轉為主視覺:敦煌。以多媒體導入主題的演出形態在台灣劇場已是常見的手法。然而從製作團隊在每首作品前的引導圖文展示中,企圖以壁畫、詩詞等與該舞蹈相連,具有表演藝術教學所注重的建構先備知識的重要性,讓異地域文化的觀者能在最快的認知上分辨每首作品的風格,同時進入作品的核心,實屬用心。

演出形態依序開場舞為高金榮教授作的〈敦煌樂舞慶古今〉,其作用如書籍的導論具承先啟後的地位。上半場純粹以樂器為主的飛天伎樂作品,依不同樂器展示其獨特的手勢與動作風格。下半場則為風格作品,包括飛天、千手觀音、童子舞俏蓮花等。在〈鼓與琵琶〉(高氏創作)雙人舞中,由夏金璿、林珊影詮釋,展現器樂之間相互唱和,動作時而群起,時而對立,時而疾速,時而柔緩,從動作性格中,展現鼓與琵琶的交織風韻,是一段舞藝高超與默契極佳的雙人舞。而在〈妙音反彈〉(高氏創作)與〈唐彩霓虹〉(林氏創作)表現亮眼的領舞者林明慧,其詮釋伎樂飛天的反彈琵琶三道彎舞姿與整體律動均十分優雅與具美感,並在長綢的韻勁和立體空間的視覺展現與另一位舞者羅安琪呈現出和諧與對稱的美學觀。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箜篌引〉(李氏創作),由領舞者林珊影與九位團員以舞姿展現演奏古代樂器箜篌的撥弦手勢,同時舞蹈風格輕快活潑,在整體空間上高低、對比、對稱、凝聚、跳脫的編排運用極為豐富,在視覺畫面上呈現演奏箜篌時,雙手快速撥弦的位移跳躍如閱覽了音階的滑動。

此次下半場風格作品中最具獨創性的〈飛天女神〉(高氏創作)由團長林珊影個人詮釋。一開場乾淨的舞台視覺僅右上舞台一座小蓮花台,上面端坐的紫衣女神身披長綢,左右垂落呈圓弧雲朵。啟舞,舞者善用呼吸頓挫之勁力帶動軀幹張力,同時延伸出手勢與雙足的變化,經過一段動作發展與承接,舞者離開台座,此時真正為之驚人的是長達2200公分的長綢,左右舞動時不見首尾,彩綢首段凌空而飛時,中段與末段依然在空中翻轉上一節舞動的軌跡,在視覺畫面上製造立體多面向的變化。在舞動中,舞者時而穿越正在運行中的彩綢,時而高舉腿部劃破空間,並且維持身體三道彎的美感展現女神優雅體態與神情,其高難度真是前所未見。此外〈千手觀音〉(高氏創作)是整場演出最高潮的演出段落,領舞林珊影將觀音的慈祥神態詮釋精準,令台下觀者默默感動流淚者不少。

而接在〈千手觀音〉之後的是童子舞〈俏蓮花〉(林氏創作),此舞風格最為迥異,活撥、輕快、略帶趣味,一開場沒多久,舞者便躺在地上應用其腿部呼應節拍,一抬一落輕鬆有趣,逗得台下兒童呲齒裂笑,同時也讓方才還沈浸在千手觀音淨化的大人們,轉而較為明朗與愉快的情緒,在整場演出中,此舞安排巧妙妥當。

飛天舞集成員與製作編制龐大,在台灣的專業舞團中實屬少見(超過三十位),從整體觀賞的角度評析,其製作與呈現具專業水準。唯部分舞者動作表現穩定性略微堪憂,這同時也是非專業出身的舞者必須克服的原動力。期許飛天舞集後續帶來更多古樂舞的傳承與創新。

《敦煌舞千年》

演出|飛天舞集
時間|2015/11/28 19:30
地點|基隆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