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落符旨的無盡詰問《梁祝的繼承者們》
5月
11
2016
梁祝的繼承者們(非常林奕華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12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祝英台太多話,歇斯底里的她,一位演員來演不夠。

其實不只祝英台。林奕華劇場裡的角色,很難只用一個演員就能表達。因為林奕華在乎的本來就不是任何單一的角色,也對歷史上、傳說中有沒有一位姓祝名英台的女士(或是男士),或是梁山伯,有什麼興趣。這些人物從來就都只是托古寓今的角色。甚至不是托古寓今,而是林奕華腦子裡想不透的一些疑惑,一些每天翻開報紙、打開新聞,總是得一再面對的似是而非,一些每秒大量生產、用完即丟、丟了即忘的語言、詞彙,可能人也是。所以《梁祝的繼承者們》也真的不再是梁祝,甚至也不是「反梁祝」,頂多就是個聯想而已。(不是梁山伯是梁sample;聊天聊個五月天、阮經天)

透過梁祝的聯想,仍然不得不佩服林奕華信手拈來無止無盡的玩耍,耍出每場對某些命題的反覆詰問。例如:自我、藝術、情感、父母、價值、競爭,還有性別。但無論對這些議題怎樣戲耍(有一種眼神叫闔上眼、有一種等待叫多等一會、一種反應叫沒有反應、有一種心跳叫沒有心跳、有種呼吸叫人工呼吸、有一種潦倒叫跌倒、有一種背叛叫陪伴、有一種存在叫不在、有一種不在叫存在),到頭來其實玩的是語言。這些對於語言的戲耍已經玩到若要照著林奕華的邏輯推論下去,恐怕不瘋即傻;或是想要參透出個深厚含意,大概馬上就又漏掉了林奕華隨即端出來的新口味。所以林奕華的語言早就脫掉一串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帶來的連結,大量依賴去所指化後的語言,還原成無法直接解讀的符碼。連同舞台上演員的身體、場面調度、音樂,置於舞台上一堆符碼。於是語言可能得與舞台上任何並不優於、亦不劣於語言位置的劇場元素搭配。偶而撿到一些語言巧然的能指與所指的連結小確幸,當然足以讓人留戀回味不已。但林奕華顯然做得更多。

從演員來看亦是。林奕華樂此不疲地使用多個演員重複扮演同一角色,但同一角色真的是同一人物嗎?換句話說,不同的演員演的祝英台,恐怕都未必指向「祝英台」;再進一步說,祝英台從來就不只有一個祝英台:面對爸媽的她、面對老師的她、面對功利價值的她、面對喜愛與被喜愛的她,時時刻刻難道祝英台都是同一個?分分秒秒難道祝英台都沒有其他想法(或是都沒有其他的祝英台出來想一下?)林奕華只是釋放了千千萬萬被咒封的祝英台(或是路人甲),透過多重認同,也曝光多重的現身。當一字排開十八個演員、歌手(再加上現場演奏一人),每個人都在林奕華的調教下,呈現出某種程式化集體身體規範;但我們又明明看到十八個看似一致的演員,有著細緻的、些許的差異:或許這個頭髮長了點、那個更有神些、這個歌聲好、那個表情更迷人。在一致的程式化與永遠還有可以察覺的差異之間,舞台上始終目不暇給,意義也就一直從那個之間(in-between)變換。演員也使出渾身解數,在自己與另一個自己、自己與在別人身上的自己、在別人與在自己身上的別人…無盡戲耍。這看得真是過癮。

黃佩蔚在先前的一篇劇評中提到林奕華「到2006《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後,完整建立的林奕華公式,經典文學文本、具有票房知名度的演員(而且,一定要有明星)、角色設定多為中產小資以上議題環繞在慾望與利益的普世價值辯證,讓林奕華無役不與。」《梁祝的繼承者們》 正好又再次告訴觀眾,林奕華不靠明星,依然可以玩得精彩。(依照演前的票房告急來看,靠明星的常常是觀眾。)

也是因為林奕華不在所指上打轉,問題很可能也就不再是愛、不再是情、不再是反叛、不再是倫理、道德…或者說都不是那些可以恆定推想的價值。相反的,林奕華更在乎通往愛(那些唯心的價值)的路上,是如何血跡斑斑,如何淚痕滿面,如何汗水淋漓,如何鬥爭後敗下陣來,如何從白色的立方體到圍裙上滿滿的顏料。一派輕鬆之下,林奕華還是很介意。所以他重複詰問,所有的輕描淡寫都成了沈重的自問自答;所有對傳統或是古典的忘與不忘,都看到他的眷戀。

《梁祝的繼承者們》

演出|非常林奕華
時間|2016/05/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