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咪暨六十年代致敬《阿隆的苦戀歌》
4月
09
2012
阿隆的苦戀歌(海山戲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7次瀏覽
紀慧玲

《阿隆的苦戀歌》打的是「復古新娛樂,台灣歌舞劇」副標,創作底蘊則是借鏡民國五十至七十年代流行台灣鄉鎮戲院舞台的藝霞歌舞團風格,企圖「用過去的流行娛樂包裝脫胎成現代的娛樂表演」。

希冀「它是過去,也是現代」,《阿隆的苦戀歌》的確充滿著濃濃復古風。但看一出場扮演乞食的藝霞天王小咪一身「犀利哥」頹廢派華服,儼然藝霞再現,飾演反派小生的黃雅蓉及其跟班「黑狗」一身金光閃閃與高帽,儼然鳳飛飛的中性丰采,群舞忽而現代、忽而芭蕾,模倣康康舞,外加爵士、曼波,音樂則大量填入五十、六十年代改編日本演歌的台語歌,再填上新詞,劇情則常見於早期連續劇、電影或美國卓別林電影典型:一位盲女意外失明復重見的故事,施恩的人既是當年害她失明的仇人,也是重見光明因愛釋懷並圓滿結局的苦戀人「阿隆」。

如此這般,《阿隆的苦戀歌》首先印入眼廉及被捕捉到的創作符號,大柢全是復古元素。仿藝霞的創作風格,刻意填入大量歌舞,劇情走到關鍵詞:譬如出現攸關身世、委曲、計謀、壓力、轉折的台詞,幾無例外地,就帶入歌舞。歌舞在劇中已非點綴或伴舞之類的副元素,而是渲染劇情的重要手段。更讓人拍案叫好的是舊曲安新詞的作法,明明似曾相識的旋律,重寫以與劇情相符的歌詞,帶著敘事意義的歌詞因此在功能與質性上,與歌仔戲「活戲」的即興編詞類近,令人聯想起「滾腹內」的創作趣味。

但如果僅僅是套用藝霞風格,以《阿隆的苦戀歌》的製作規模,則大概也只是小巫見大巫,其情可憫,懷舊而已。但創作群雄心壯志不只此,上半場載歌載舞的程式一再套用,新觀眾漸覺察「步數」而難免擔憂之後,下半場創意迭然而生,這主要表現於編劇與導演手法上。相較上半場的線性敘述,下半場運用了多次意識流的插入敘述,在阿隆與盲女秀梅欲語還休的羞澀情愫中,在秀梅幻想重見光明的夢幻中,在阿隆躲開秀梅黯然離去的背影中,導演運用了重疊畫面、白雪公主般夢幻歌舞、主題曲淡出淡入聯繫氛圍的手法,讓劇情逸生了畫外音,停頓為一段段有意識的歌舞。如果再加上玩鈔票的舞蹈、雞湯大騙局的舞蹈、牽繫劇情最重要的信物「手巾仔」的伏筆,這些元素與手法就不僅是早年藝霞橋段式的歌舞劇稍嫌單薄的劇情可堪比擬,而大有青出於藍的肯定價值。編劇也不忘耍玩「疏離」,讓演員跳出角色自報家門,讓小咪與觀眾互動。顯然地,在舊風格基礎上,創作群以現代意識去推進演出節奏並加入更多表演手法,讓這齣藝霞風的歌舞劇不只仿古,更多的展現了舊瓶新酒的創作活力。

此外,標誌著「唯美浪漫全女班美學觀點」,大柢也是新術語包裝舊風格。不必強調全女班的性別色彩,小咪以降所有演員精彩賣力演出已夠保證。飾演盲女的邱秋惠尤令人眼睛為一亮,磁實嗓音演唱演歌風的歌曲韻味特出,款款身段更是細微入戲。

六十年代的台灣,是本土庶民文化被高度壓抑困頓的年代,流轉於戲院、歌廳的歌舞劇,摻和著拷貝的日本記憶、失根的台語情境、挪借的西洋文化,還得時不時向國語文化致敬,只消看舊影片裡小咪演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唱著《包青天》的主題曲,霞女們熱情高歌高凌風成名曲《野菊花》,亮出大腿高踢康康,如此多元斑雜,豈有主體可言?然也就在主體的被否定過程,在中央極權切割的外圍場域,新的主體反轉孕育,不僅是海納百川的量的意義,更是混同、再造、挪借、變形的質的意義,從而,如今被詡為多元的後殖民台灣文化,自六十年代以降,滲入了我們的文化細胞,形塑了我們的文化樣態。

《阿隆的苦戀歌》於是不僅是向藝霞天王小咪致敬而已,它讓我們想起台灣文化曾走過的坎坷路,在工農台灣邁入工商台灣的劇烈變動中,曾有的六十年代的文化造像。

《阿隆的苦戀歌》

演出|海山戲館
時間|2012/04/06 19:0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