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聽見一棵樹的寧靜《一欉樹仔》
11月
29
2016
一欉樹仔(不想睡遊戲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9次瀏覽
羅家玉(劇場&戲劇教育工作者)

2016/11/11 17:00

《一欉樹仔》(The Tree that Hits the Moon)是由不想睡遊戲社所製作、適合四至八歲幼齡兒童,由家長陪同觀賞的小戲。這個故事以台灣杉的獨特性與自然生態為發想,創作出專屬幼兒的聲音與景象劇場。

在一樓前台人員的帶領下,大小觀眾開始往上走向位於三樓的演出場地。在前台親切的帶位中,爬樓梯的日常,轉化成登一座小山丘的想像遊戲。

接近門口兩側,擺設了取材自然乾枯的龍柏葉妝點劇場入口。無論是場上的道具、佈景、觀眾席座位區,都是仿自然色調。不同層次的綠、土地的顏色,木材的紋理,座位區的綠葉與原木塊,巧妙地將演出空間與觀眾席,融合成場景全貌。

一男一女兩位演員,在觀眾進場時已在場上。女孩手拿小提琴,男孩坐著把玩手中外型仿若樹皮的編織物。這時還無從得知角色之間的關係,但能藉由景物推知,這是一個即將發生在森林裡的故事。

故事在小提琴的伴奏與故事角色的敘述中展開。森林裡的樹,藉由二位演員,一個扮演樹的記憶,一個藉由琴聲表達樹的情緒。

樹的話語與情緒,前者藉著男演員如詩般的敘述,後者藉著女演員或單音、或弦律、或節奏的不同,擬人化的表達樹的情緒起伏。

男演員運用簡單明確的肢體,表現出樹喜愛親近各種動物的喜悅。其中一個橋段,是演員用手表現螞蟻在樹幹上爬的樣子。此時兒童觀眾情不自禁地出聲問:「那是什麼啊?」觀眾席的大小觀眾無不屏氣凝神等待劇情發展。同時也在心裡暗自生成可能的答案。

演員這時走到場中的樹輪區,利用光影投射,一列排成S型的螞蟻,一個接一個地排隊走著。幼兒觀眾喜不自勝地說:「是螞蟻!我就知道是螞蟻!」

另一個讓人會心一笑的橋段,是演員利用肢體與簡單的樹枝道具,解釋「䧳雄同株」的科學概念。演員以身體具象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理解台灣杉的生物特性。化成肢體的視覺感官與身體感,有別於只能藉由閱讀才能理解的自然奧妙。

《一欉樹仔》若僅從故事情節切入,劇情相當簡單,即是告訴觀眾一棵樹是如何從種子、受粉、到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過程。但對幼兒劇場而言,最富創意與挑戰的,恰恰是如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說一則簡單的故事。

《一欉樹仔》整齣戲充滿兒趣與多元藝術的劇情設計,讓觀戲經驗不僅能滿足學齡兒童對故事完整結構的需求,同時也讓學前與學齡兒童能藉由視覺、聽覺、身體動覺以及嗅覺這等不同層次的感官,誘發對故事的想像。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在如詩如畫的劇場整合藝術裡,用感知與感官,藉著擬人化的戲劇手法,感受「樹」之為樹其中經歷過的生命蘊意。

《一欉樹仔》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
地點|Woolloomooloo西門町店WOW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