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化」的金光戲《欲海波瀾》
1月
14
2017
欲海波瀾(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09次瀏覽
熊蘭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金光布袋戲回歸劇場,近年來日益普遍。但從演出的情況來看,有些演出團體似乎滿足於複製過去內臺時期和野臺的成功經驗,未能進一步思考現代劇場與過去的戲院、露天搭建的戲臺在觀衆背景、觀賞期待、空間文化等層面的落差。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的《欲海波瀾》(簡稱《欲》)突破了這樣的格局。製作團隊有意識地將這齣戲當作一齣「舞臺劇」來經營,從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欲》的故事圍繞一顆千年明珠展開。蚶精為培育千年明珠,利用人性弱點引誘過往的妖精和人類,再將其殺害以吸食其血肉。八家將奉城隍爺之命,將蚶精繩之以法,維護西港附近海域的安寧。總體而言,這個故事內容完整、首尾呼應,革除過去金光戲情節破碎的弊病。與此同時,劇本結構緊湊,敘事節奏把握得宜,八家將、海龍王、城隍爺登場時,導演和編劇並沒有浪費篇幅解說這些神明的角色定位,而是藉由劇情推進來揭示祂們各自的力量特質和職責範圍。

除此之外,劇中八家將的形象也不同於傳統的神明。後者的權威是不證自明的,而前者則需要藉由克服挑戰(例如:成功拿起玉錘)來證明自己。祂們同情蚶精為千年明珠所付出的心血,遵守約定保護千年明珠,一方面迎合了漢人社會兼顧公義與人情的倫理價值,另一方面亦展現神明相對於利慾薰心的妖精、人類在德性(virtue)上的卓越(exellence)。在我看來,這齣戲對於臺灣的文化產業也提供相當有意義的啟示。弘揚在地文化,不應該只是用神話人物的木偶演布袋戲(更何況做木偶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拿出精彩的故事,以寓意深刻的情節打動觀衆,才能超越符號和象徵的挪用,為在地文化資源注入新的生命。

作為一齣金光戲,《欲》的木偶造型、舞臺技術、聲光特效均展現出相當的水準和創意。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特色並未凌駕於劇本和演出的需求之上。製作團隊將金光戲在風格和形制上的特殊表現與劇本題材、故事內容充分整合,讓現代觀衆對金光戲的舞臺表現能力刮目相看。

劇中八家將的木偶採用陣頭中使用的臉譜、道具和服裝,獨樹一幟,讓人印象深刻。開場和結尾時,衆演師身著黑衣黑褲,戴著黑色頭套、袖套,從劇場的各個入口進入觀衆席,在走道間來回跑動、進行操偶表演,最後在舞臺與觀衆座位之間的區域作定點展示。透過這種方式,觀衆得以近距離欣賞木偶的造型,感覺耳目一新。

此外,現實世界中的陣頭展演,既為劇本提供靈感,也讓金光戲在道具、特效上的長處得以充分展現。例如,八家將奉命捉拿蚶精的過程,符合八家將陣頭中的發令程序;化為巨鶴追逐蚶精的情節,再現了水族陣陣頭中的「鶴蚌相爭」。我個人非常喜歡八家將登場時灑冥紙的安排。八家將包括文武判、四將軍、四季神和刑具爺在內,一共十一個角色;作為劇中的主角,陣容未免有些過於龐大。灑冥紙不但取得良好的視覺效果,而且這些個角色形塑為一個具有辨識度的群體,對於觀衆理解劇情很有幫助。就題材而言,布袋戲與漢人的民間信仰、祭祀儀式原本就有著深厚的淵源。民間信仰的視覺經驗,亦與金光戲的美學特質高度吻合。《欲》選擇以八家將故事為題材,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過去三、四十年間,布袋戲戲在舞臺效果方面進行許多實驗性的探索。這些演出經驗如何轉化為現代舞臺上的優勢,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欲》能夠將獵奇的趣味、感官的刺激轉化為對觀衆的吸引力,值得推崇和肯定。

清華閣主演周祐名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很多人以為把外臺的設備、技術直接整套搬進劇場表演就可以了,但那是行不通的。因為環境不同、場域不同,很多設備、技術是因場域、環境而製作的,離開劇場三十年的布袋戲要回到劇場,很多設備、技術是要經過調整的。」事實上,金光布袋戲要適應現代劇場,不僅需要是技術層面的更新換代,更需要製作理念的全面升級。那晚走出台泥大樓,我的心情有些激動。「劇場化」不見得是金光戲發展的唯一出路,卻對於提升演出的品質有著重要意義。它為吸引、培養新一代布袋戲觀衆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附注

參考資料:周祐名:〈從劇場、回到劇場〉,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提供,http://www.wsa.com.tw/show_article.php,2017年1月9日讀取

周明:〈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淺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89/150/09.htm,2017年1月12日讀取。

郭益昌、廖紫均:〈八家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96期,網頁版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d9e9c00b81d9e9dc0b81f0b343,2017年1月9日讀取

《欲海波瀾》

演出|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
時間|2016/12/12 19:30
地點|台泥大樓士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